[文化]五台7旬老人34年修志
本篇文章3903字,读完约10分钟
78岁的赵培成坚持编纂史籍,为10余本编辑了《五台县志》、《五台山志》等书籍,撰写手稿1000余万字,被称为当地的“活志”。退休后,他还发表了22万字的《人民公仆许
[核心提示]
在五台县采访革命史实时,业内人士会首先推荐拜访五台县退休老人赵培成,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招牌”,被誉为“活出野心”。但是,这个尊称不是虚名。我在访问中发现,今年78岁的赵培成,坚持编纂史籍34年,主编《五台县志》、《五台山志》等书籍10余本,发表有影响的文章、论文150余篇,处理文稿1000余万字。8月1日,作者再次专程拜访了这位与文史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的传奇文化人物。
承担编纂史书的重任
8月1日上午,笔者前往五台县政府佛海社区赵培成宿舍。走进客厅,看见一个老奶奶坐在木沙发上,低头专心缝纫。经过“大声”交流,我得知她就是因脑血栓等疾病瘫痪多年的赵培成的妻子康秀婵。康秀婵告诉作者:“老赵去散步了。他想我了。他不会走很久,很快就会回来。”果不其然,就在作者看房子里陈设的时候,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弱,戴着凉帽的老头走了进来,正是赵培成。
问他要什么,赵培成不说话了,挥手把作者带到房子二楼的一个“工作室”。作者看到,在这个“简陋”的房子里,最引人注目的装饰是一个老式的六门书柜,上面各种各样的材料和书籍已经把柜子的隔板弄弯了。赵培成告诉笔者,因为常年伏案工作,背痛的根本原因就落在了后面,现在不能坐在书桌前写字了。后期的文稿都是躺在平柜旁边写的,所以才是真正的“助案”版本。
说起五台县的革命史实,赵培成立刻打开了一个“话匣子”,很快就要带你“走进”当年大火熊熊的年代。作者对自己非凡的记忆力感到惊讶。虽然他已经78岁了,但他不用翻看资料,就能准确说出过去事件的全部经过。正如当地人所说,他是五台县的“活记录”。根据他的叙述,这一切的来源,是他小时候对文字产生了依恋,后来他定制了石秀芝。赵培成,五台县东野镇淮阴村人,生于1938年日军分三路入侵五台县的农历十月。
1960年,赵培成有幸考上忻州第一所大学——金杯师范学院。1962年毕业后,他回到东野镇五年级小学教书。由于他的写作热情,在县办的《传教通讯》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引起了县宣传部的注意。1964年8月调到五台县委员会通讯组,从此专职从事文字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修史修志的新课题,成立了国务院修志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共中央党史资料收集领导小组,掀起了全国修史修志的热潮。1981年初,赵培成以其高超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学识,出任五台县志党史室主任,担负起编纂史书的重任。
专程去参观“炮筒”
赵培成说:“修史修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我们都是外行,几乎没有修记录的知识。”编纂史书最难的是数据收集。带着编纂史书的重任,赵培成首先从各单位中挑选了几位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同志组成了一个编纂队伍。因为当时数据“穷白”,大家每天的任务就是用纸笔分组收集各种数据。过去,赵培成去省图书馆档案馆、中国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图书馆等地阅读史料,遨游书海。同时,他们还专门走访了太原、北京等地的五台民族和在五台工作、战斗的老革命,请他们回忆口述经历的历史和相关人物。
赵培成说:“五台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年轻人参加了革命。他们是五台革命斗争的亲身经历和领导者。写县志史,他们最有发言权。”为了编纂《五台县志》、《五台地方党史》、《五台人民抗日斗争史》,1982年8月20日,五台县召开座谈会,收集老干部历史资料,北京、四川、湖南、太原、大同等地的100多名老干部参加了座谈会,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虽然举办了老干部座谈会,但分布在各地的很多老干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回到县里,于是在“请进来”的基础上加大了“出去”走访的力度。赵培成说:“1982年会议之后,我们的第一站到了北京。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王府井金隅胡同,去拜访时任《中国金融贸易报》主编的赵其昌,让我们获得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往的访问不仅为赵培成等人找到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也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82年春,赵培成等对许向倩元帅题词《五台县志》和题词《实事求是地编纂县志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表示欢迎。1983年,他主编的《五民抗日斗争史》出版。1984年7月,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决定在黑龙江省北部十三省市召开地方志审查会议。五台县的初稿质量很高,代表了全省的地方志,在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会后,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五台召开。1985年,太原市成立五台山研究会,赵培成应邀参加理事选举。此后,先后发表了《辛亥革命时期五台团员的革命活动》、《晋察冀军区抗日斗争大事记》等大量论文和纪实文章。1987年,五台县志编纂任务完成,获全国志修二等奖、山西志修一等奖。在五台漫长的历史中,赵培成的脑海里一直充斥着许多史诗般的故事和人物。他写的《八路军总部在五台山》、《聂创建五台山革命根据地》等一大批文化史料相继在各种书刊上发表。据相关资料显示,赵培成是继清代圣人徐继畲之后《五台县志》中第一个主修的人。
致力于为文学和历史做出贡献
1987年6月,是赵培成人生的又一大里程碑。经过几次小的工作调整,他当选为CPPCC副主席,这在赵培成看来是一项“大工作”。此时,赵培成担任CPPCC文史信息委员会主任,兼县志党史室主任。赵培成说:“文史资料工作开辟了整理历史遗产的新途径。文化史料,如地方志、国史、党史等,在保存历史、政治、教育人民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作为政协委员,拓宽了赵培成的思路和视野,结识了更多的文化名人,参与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1988年3月,徐继畲研究会在忻州成立,赵培成应邀参加。同年还参加了三晋文化研究会忻州分会成立大会。1988年5月赴北京主持振兴五台经济北京座谈会的筹备工作,参观了北京的一大批旧革命,如1937年五台县成立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会后,我还看望了徐元帅,会议的细节还印在他的脑海里。赵培成说:“那天,许帅穿了一条灰色的棉裤,一条旧军装裤,上身一件毛衣袖口搭在肩上,肘部有一块布贴。想不到威武的合元帅,他的一生也是如此简单。”
徐继畲是五台历史上第一位文化名人,但五台没有纪念设施。在原徐继畲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许世虎的提议下,赵培成经过多方考虑,向县委提议组织徐继畲纪念馆,并建议利用广济寺博物馆增设徐继畲纪念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付诸行动,赵培成四处奔走,终于在1990年7月举行了开馆仪式,里面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史料,后来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五台县重要的文化景观。许向倩元帅于1990年9月病逝。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毅到五台调查,看到许帅故居已破旧不堪,就提议修复,赵培成应立即向县里报告。决定修复许帅故居后,将展出许帅的生平事迹。在此期间,赵培成等人多次前往北京收集珍贵资料。1992年8月1日,许故居修复剪彩仪式隆重举行。
赵培成在专注于文史资料时,设定了定期出版《五台文史资料》的目标,使得五台县的文史资料工作辉煌。经过几年的努力,收集了300多篇文章和150万字的文史资料。此外,为了回顾和总结五CPPCC的发展历史和经验,他编纂了20多万字的《五CPPCC简史》,并正式出版。《五台山佛教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五台山人民抗日战争》、《聂与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等一大批文章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
《五台山志》手稿厚2英尺
赵培成有两句经典格言:“人生不是匆匆来去的过客。无论贤惠、立功、直言,都要时刻为自己树立一座真正的丰碑。”“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高官或金钱的财富,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对社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这是他一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信念。赵培成1998年正式退休,当时妻子脑血栓,不能自理。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下定决心身体上退休,但他的头脑不能退休,所以他继续写作,发挥余热。
1999年,忻州美术馆馆长李宾新来信说要编辑一本《五台山精粹》,赵培成欣然接受。在短时间内,他写了近8万字的相关文章,很快书籍正式出版,包括《五台山佛教传衍》、《五台山佛教宗承》等20余篇,这是他退休后参加的第一次社会活动。这些书的出版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许向倩是五台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但系统介绍他当年情况的书却很少。所以赵培成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本书,全面介绍许向倩元帅,献给五台人民。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他在退休后写了一本15万字的传记,并在去世前在许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人民公仆”的座右铭。于是,结合许一生的追求,汇编出版了。
2003年,他除了撰写文史资料外,还应史志办的邀请,再次参与《五台山志》的创作。半年后,他完成了120万字的初稿。省里派人去取的时候,稿子2尺厚。最后,2004年国庆节,《五台山志》在太原首次出版,成为明代高僧镇成编《清凉山志》之后的第一部山志,被列为山西省系列著名景点,他本人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一等功。2007年,对历年出版的传记进行修订补充,出版了40万字的《五大名人传》。2008年,他写了《现代五台伟人》一书,记录了在五台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的珍贵史实。
鉴于他退休后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五台县委选派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五台山研究中心和忻州五台山研究中心聘请他为兼职研究员。他的表演名字被收录在《中国当代地方志学者辞典》、《中国当代史学史辞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辞典》等多部经典著作中。
采访结束时,赵培成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就是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还想编辑一本《五台山历史》。赵培成说:“这是我的夙愿。我想给五台人民留下一些史料。”
标题:[文化]五台7旬老人34年修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五千年弦歌不断
下一篇:[文化]炮弹出自山沟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