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祠庙之冠 汾阴后土祠
本篇文章2835字,读完约7分钟
处女地是中国最古老的祖先,也是最受尊敬的土地神;分阴后土寺是海中寺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作为中国根和祖先文化的源头,它日益显示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照片由作者提供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无数华侨来到这里寻根问祖,来到这里祭拜来世。照片由作者提供
它建于汉高祖丁原四年(113年前),已有2130多年的历史
汾阴后土寺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的荣和镇钱缪村黄河东岸,建于汉武帝丁原四年(113年前),距今已有2130多年的历史。因为钱缪村在汉代属于汾阴县,所以叫汾阴后土寺。今天叫万荣后土庙,庙前村以庙命名。
根据先秦《郊祀志》和先秦《吴极帝》等记载,汉武帝刘彻迷信鬼神。他即位时,都城长安只有祭天的地方,没有祭地的地方。决意择地祭祀(后土)的刘彻之所以选择远离长安的汾河县祭祀后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他即位之前,汉文帝时期,在汾河县钱缪村以北的汾水(唐宋以后改称汾河)上发现了象征国家政权的“周鼎”, 即位后24年,即元寿六年(前122年),因此,在丁羽被发现的那一年,刘彻选择在此供奉来世,并根据丁羽的说法,将元寿的名号改为丁原,作了《保鼎之歌》。 第二,钱缪村位于黄河和汾水的交汇处,在古代被称为“寨上”。丘,即小丘,与分水形成“泽中坊丘”,符合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圆”的观念。另外,两次出土的保定,是祭奠后土最好的地方。权衡之后,刘彻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奉后土诸神。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把土地和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两大要务,视其为祭祀的神灵。他们先后创造了从皇帝到百姓的社稷神(土地神、后土神)和稷神(谷神),每年按时虔诚地祭祀,祈求好天气、好平安。
谁去过?根据国语、《左传》、《韩曙》等文献记载,“后土”是太昊(中国古代东夷首领)和炎帝之间龚公家的儿子。他的名字叫聚龙,他“能平水土”(曾曰“九土”),使他成为负责管理山川的侯土官,死后成为社神。“被”原本是官名,成为官员的不是神,而是民间凡人。大概是三皇五帝去世的时候,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自西汉中期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祭祀活动逐渐从综合性场所分离出来,建造了不同类别的独立祭祀建筑,后土地庙是其中主要的一个。因此,汾阴后土寺是中国最早、最古老、建造日期确切的寺庙建筑,该建筑延续至今,为以后后土寺的规范仪式建筑开创了先例,万荣也因此成为国家举行隆重的后土寺祭祀仪式的中心和圣地。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有着浓厚的后殖民文化。汾阴后宫堪称“中国寺庙之冠”,堪称“中国后宫鼻祖”。
分隐后图寺自修建以来,先后在东汉、唐、宋时期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并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分隐祭祀后图时达到顶峰。
根据金天惠十五年(1137年)施乐分阴后土寺寺碑上所刻的寺图,宋真宗后土寺南北长732步,长1204.14米,东西宽320步,长526.4米。总面积950.79亩,面积633,859.29平方米,是现有后土寺的25倍。中国著名建筑师傅熹年先生绘制了北宋分阴后土寺的鸟瞰图,可作为修复后土寺的依据。明朝万历年间,由于黄河侵蚀,土墩坍塌,后土庙不得不任意搬迁。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泛滥,迁址后土地庙又被淹没,只剩下春秋楼等一两座建筑。康熙元年(1662年)秋,黄河再次决口,后土寺残存建筑消失。同治九年(1870年),荣和郡知府戴汝珍(宋真宗人,分隐后土寺原属荣和郡,1954年并入万全郡,时至今日称万荣郡。以前的荣和县府(现在的荣和镇)选择在庙前的高崖上重建土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万荣后土庙。它面向南,从南到北,沿着中轴线,有山门、舞台、祭堂、赏亭、圣母院和秋枫楼。祭堂两侧为东西五虎堂,圣母院堂东侧为碑亭。“品”形的三个阶段,是万荣后土寺独有的。
已故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北宋的汾阴后土寺:“宋代的寺庙分为三个等级,后土寺是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的...在文献上大致与北宋东京宫相同。”他还说:“明清故宫的总体布局继承了前代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如果对比一下宋代的后土寺...有了故宫,就不难看出主要建筑之间的处理方式以及主要建筑与次要建筑之间的布置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分隐后图祠堂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与北宋东京宫和明清北京故宫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前韩曙教四志》、《前韩曙》、《武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武帝纪》、《后韩曙光武帝纪》、《旧唐书玄宗纪》、《宋史李之仪》等记载。,自汉元帝踏足汾阴县祭祀之地,末代皇帝就在汾阴,其中,隋、何元年(前32年)、二年(前7年),西汉两次将汾阴县迁至长安北郊,之后又恢复了汾阴县祭祀150年。
从四年(113年前)到天汉元年(100年前)的14年间,汉武帝曾5次前往汾阴县祭奠后土,可见他对汾阴的重视。他在祭祀来世时,以汉赋的形式写出了著名的《秋歌》:秋风始于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归南方。又蓝秀Xi居有方,你不能忘记当你怀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泛舟Xi济汾河,横流苏汐洋波。笛声和鼓声唱啊唱,悲欢离合。男青年Xi什么时候能奈老何!
万荣后土寺秋枫楼三楼,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董若冲刻的秋枫词碑,二楼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汉武帝秋枫词碑。
根据光绪版本的《山西通志》,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牺牲了汾阴县的余地,“赢了保定,因为它被改为保定县。”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唐玄宗两次来汾阴县祭祀后土。先至泸州(今长治),后至太原,至“庚申,如汾阴,拜后土。大赦,免交当年代顿的税。给文武军衔,授勋封号,侍奉各州旧帛,自武侠士,唐隆功三品以上官。闵建三天。12月,韦辛去了殷瑛。”
北宋初年,定于首都汴京以北7公里处祭祀后土,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往汾阴县祭祀后土,这是历史上汾阴县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宋真宗御制、御书、印额所作的著名“分阴配明二圣”(俗称“小强碑”),还在分阴后土寺配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二圣,大大地装饰了寺庙。宋金万荣后土寺的盛况,从现存寺内的金文可以看出。
“分隐二圣明”碑由五块碑组成,无碑座。纪念碑高2.52米,宽7.14米。它曾被淹没在黄河的泥沙中。1962年出土,现嵌于万荣后土寺东碑亭。碑前铸有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个身高六尺的铁人,是宋真宗祭祀汾阴县残土时用来烧炉的。明末,当地人认为铁仁能镇黄河泛滥,就迁到西门外黄河一侧的镇上,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此外,在祭祀后土的那一年,宋真宗曾在后土寺立了两座碑,一座是王文贞的《祭汾阴坛颂》,另一座是赵胤的古书,原立在大宁寺后。另一本《分隐朝圣坛》,王钦若著,原本是设立朝圣坛的。现在两座纪念碑都没了。
在汾阴后土地庙所在的钱缪村地区,由于后土文化、黄河文化、汾河文化、前周文化、青铜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汇聚,为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杨子荣)
标题:[文化]中国祠庙之冠 汾阴后土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