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姿多彩杀虎口
本篇文章1922字,读完约5分钟
“哥哥往西走,小妹难留……”河曲的一首民歌令人心碎,歌中的西口指的是山西省西北部右玉县打死老虎的嘴。杀虎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仍然有雄伟的古代长城、一排排烽火台和迷人的古代驿道等历史文化遗迹。可以说,《杀虎口》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有力地证明了我们认识明清时期走西谋生的山西人。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就会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在杀虎口,名为神河口,为秦、汉、隋所用。唐代改名白狼关,宋代改名牙狼关。明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朝廷出兵抵抗,攻克该地区,故改名杀湖口。清朝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改为“虎”,此后一直沿用。
自古以来,中国的边境问题大多来自西北。历史上,游牧民族从这里向南进军,在中原取得了进步。历代都在这里驻军守护。沙湖口作为山西乃至中原的北门,作为军事要塞和边境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发生过无数的血战。
杀虎口作为一个重要关口,经历了火和狼烟的洗礼。早在战国赵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就向雁门地区派遣重兵,著名将领李牧多次出征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朝的将领李光、卫青、霍去病,曾经从这里进军沙漠,驰骋沙场。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防止鞑靼和瓦拉的入侵。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在杀虎口修建了一座城堡,新堡中的平吉堡是在万历四十年(公元1615年)的老堡基础上修建的。两座城堡相连,可以轻松攻防。
清朝在长达50多年的康熙、雍正、乾隆战争中,杀虎口一直处于大本营的位置,肩负着传递情报、运送军粮军饷等重大国防责任。康熙皇帝正在推进军队进行征服。康熙三次亲征,带兵数千,数千人负责运粮草。而且西征胜利时,还设御宴款待功臣。所以,打死老虎的嘴又触动了皇帝的精神。
清朝200年间,打死老虎的嘴就像长城上的一颗珍珠。当年晋商天下富,大部分都是杀虎口发家。杀虎口成了晋中商人经营贸易发财的跳板。
在打虎口中,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知道如何与他们做生意,因为他们经常出入边境集市,学习蒙古语,熟悉蒙古的习俗和礼仪。早在康熙西征时期,他们就开始以商贩的身份随军队买卖。当时杀虎口的山西商人大多摆摊,各种规模的作坊和店铺有上千家。后来,精明的商人也通过向朝廷捐赠白银来索要邮票、龙票甚至红色礼帽,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风险,而且还拥有许多特权。从而杀虎口成为晋中商人致富的重要门户。在商业上,由于晋中商人恪守诚信经营的理念,加上细致周到的服务,经商之路越来越顺畅,同时也名利双收。同时出现了商贾云集、市场宽敞、繁华富庶、货如雾的盛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商人把虎口斩杀推向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打死虎口,这是一片打不完的土地,是一个共同的离开家乡,分离妻儿的故事。
杀虎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往往被声音和号角所包围。苏武在汉朝派往匈奴之前,写过著名的《三别》、《别妻》、《别昆弟》、《别李陵》,生动地写出了夫妻兄弟朋友之间你将何去何从、形影不离的感情,读完让人泪流满面。《别妻》写道“结婚如夫妻,恩爱二勿疑。欢愉在这个晚上,颜婉和美好时光。这是一个你寻找丈夫的夜晚。陈深走了。去吧,从现在开始辞职。在战场上航行,相见。长叹一声握手,眼泪谋生。努力去爱春花,开心的时候不要忘记。生要复生,死要长相思。”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西进唱法。
自古贫瘠寒冷,民生艰难。到了16世纪末,中原地区有些人穷困潦倒,为了养家糊口,开始“西进”谋生。“走秀口”始于明朝中叶,高潮出现在明末清初,一直到清朝末年,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很多人走着,唱着,乞讨着,往西出口走去。有句诗说:苍河在流,眼里有泪,心里有血。
沙胡口位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处,是民族融合的前沿。汉族在与匈奴、突厥、契丹、蒙古作战的同时,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杀虎口,曾是赵武灵王披衣骑射的窗口,也是赵军回来回望山河的地方。
沙胡口的民族结构是多样的。随着历史的演变,汉、蒙、满、回的人在这里无休止地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打死老虎的嘴就像一个坩埚,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不断碰撞交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杀虎口展现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也是多样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习俗相互融合渗透,这正是溪口文化的特点。流行于沙湖口一带的二人台和民歌,兼收并蓄,集歌舞、曲艺、戏曲于一体。既有汉族民歌,也有丝竹音乐,还有蒙古族音乐。有时候唱歌和刀柏是蒙汉混合的。沙胡口的寺庙、亭台甚至墓碑上的书法匾额是用汉、满、蒙等多种语言书写的,闪烁着多民族文化的光芒。
如今的“溪口”依然气势磅礴,满山的绿色让溪口更具女人味。烈日当空,夕阳西下,沿着西出口的玄武岩铺成的古驿道走,十分惬意。
标题:[文化]多姿多彩杀虎口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蒙山大佛的身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