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炮弹出自山沟沟
本篇文章2295字,读完约6分钟
红色记忆
“关房子,抢土,炮弹划破手,炮弹来自马兰头,鬼子脑浆四溅。日伪清龙而活,炮弹永不停息。”武乡的一首民谣《我们永不停建炮弹》,讲述了抗战时期柳沟兵工厂的辉煌历史。历史的硝烟没有了,追求从未停止。7月14日,我前往革命老区武乡县,寻找这个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八路军刘沟兵工厂。
柳沟兵工厂,位于武乡县东部盘龙镇东南4公里的峡谷内,先后在柳沟、马兰头、庄底村设厂。庄地村的一个山坡上,树木之间隐藏着刻有“八路军刘沟兵工厂旧址”的文物保护碑,山与山之间的军械洞难以辨认。山脚下有几处窑洞,洞口几近坍塌,据说是当年工人的宿舍窑洞。工厂工人的艰苦工作和生活条件由此可见一斑。
“柳沟在这一带创立兵工厂是得天独厚的。这里地处太行山腹地深处,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易于隐藏,盛产煤、铁、硝土、硫磺等兵种原料,当地人有采矿炼铁的传统。另外,东依太行崇山,西依小龙镇。交通便利,离八路军总部砖墙村不远。”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前馆长王兆乾全程讲述了柳沟兵工厂的故事。
阿森纳也像一个战场。柳沟兵工厂在生产开发炮弹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但是,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尽一切可能克服困难,因为武器弹药装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前线士兵的生命。
“敌人有榴弹发射器,我们必须有。”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经常遭到日军榴弹发射器的轰炸,我军在近距离作战中难以发挥优势。形势紧迫。彭副司令员下令军工部尽快研制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是日本步兵装备的小型单兵火炮,配有50毫米口径、射程不到500米的钢弹。适合山地作战,有一定杀伤力。
弹丸的加工是关键,柳沟兵工厂负责弹丸毛坯的试制。但这里生产的白生铁,含碳量高,质硬脆,不能切割成型。如何将白生铁加工成可加工铸铁是榴弹发射器壳体生产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怎么办?为了突破这个技术难关,军工部部长柳丁在六沟兵工厂组织成立了试验组,日夜守护。留德归来的冶金专家鲁达与技术工人孙密切合作,将国外“脏心”钢化工艺与太行山古焖技术相结合,用耐火砖搭建了焖炉。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终于克服了困难,可以批量生产出表皮软化、可切割加工的贝壳。
这样就解决了榴弹发射器和炮弹的试制问题。1941年4月,太行兵器工业第一批榴弹发射器和炮弹试制成功,最大射程700米。结果八路军就有了和敌人抗衡的火力,经常出其不意地抓住了日寇。他们惊呆了,没想到八路军会在太行山有这么先进的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每次扫荡都把兵工厂作为重点打击目标,但柳沟兵工厂从未被敌人摧毁。”王兆乾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军火库里的工人都是半工半农的,而且乡镇里的本地工人有很强的掩护,军民一直严加看守。”
柳沟兵工厂原厂长高远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在敌人还在扫荡行军途中的时候,工厂就完成了固壁清野、掩埋生产设备、疏散家属和老弱工人的工作。工厂干部带领强壮的年轻工人和警卫战士组成武装护厂队,保护周围山上的工厂和群众。老红军教官赵先德,多次担任工厂保卫队团军区司令员。不幸的是,在1943年秋的一次反扫荡中,他到家乡石门村赴汤蹈火,遇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杀死了几十个鬼子和伪军。
以前柳沟兵工厂只留下当年零散的遗物,但是太行军魂遍地开花。新中国成立前夕,柳沟兵工厂出了山,衍生出四大工厂,分别是首都钢铁厂、长治钢铁厂、汇丰机械厂、淮海机械厂。柳沟兵工厂成了这些企业成长的摇篮。
历史回放
建造柳沟兵工厂
1937年11月,在中共武乡县委的组织下,一批从太原兵工厂返回的工人以县工会的名义发起成立了武乡工人抗日武装自卫队。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创建了抗日兵工厂,取名福山厂。1938年7月,手榴弹试验成功,县委立即指示量产。同年8月,工厂迁至武乡东部煤铁资源丰富的柳沟、马兰头,与当地三家铁厂合作生产。之后由于管理问题很难维持。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第六师(军工师)接管历山厂,更名为十八军军工部铁厂,称“六沟铁厂”,代号“焦作”,由此创建了六沟兵工厂。六沟兵工厂是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手榴弹、地雷、炮弹、麻尾弹等武器装备的重要供应基地。是华北敌后军事工业的一面旗帜。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前世
“马尾炸弹之父”石成玉
1940年秋,日寇向根据地发动疯狂的“扫荡”,集中兵力企图摧毁黄亚东兵工厂。但是八路军的手榴弹在山里打,暴露了很大的弱点。它在着陆前被从山顶抛到峡谷,在半个空爆炸,没能摧毁敌人。
刘沟兵工厂手榴弹制造方面的“地球专家”石成玉让他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并迅速设计了一种没有木柄的手榴弹,叫做马尾炸弹。这种炸弹,以麻秆皮为尾部,绑在弹头后端。被甩出去后,麻尾朝上,弹头前面的爆管始终朝下,着地就爆炸。然而,在生产中,有许多困难。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都没有成功。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多次指示,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制造麻尾弹。
为此,石成玉几天睡不着,第七天晚上,他突发奇想,连夜起身去找木匠、创始人、铜匠。旋转木样,铸造壳坯,浇铜,车好扣子,制作成型弹壳。经过一系列工艺,第一颗麻尾子弹当晚试制成功。军工部领导听了报告很高兴,立即下了货。从那以后,麻尾子弹被投入大规模生产。
1941年11月,在保卫黄亚东兵工厂的战斗中,指挥官崔在黄亚东南出口用一颗麻尾子弹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使他的尸体散落一地。他激战6天,未能进入南出口,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旧照片
①图为柳沟兵工厂旧址。
②图为八路军刘沟兵工厂旧址文物保护纪念碑。
③图为六沟兵工厂工人宿舍洞穴。
标题:[文化]炮弹出自山沟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五台7旬老人34年修志
下一篇:[文化]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