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氏家族——万里茶路的先行者
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常非常注重诚信,赢得了当时俄国商人和俄国政府的信任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榆次的昌家在武夷山制茶,扎茶,打通了万里茶道到蒙、俄、欧,成为的晋商巨擘。
走过昌佳庄园,细读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在钟灵的美好品格和它隐藏的底蕴。在杨鹤堂的张学友简史博物馆听解说员的解释,就像走进了刚刚参观过的空,感受着张学友的祖先在商海中拼搏的创业历程。
清雍正五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查克图条约》,雍正八年,双方开始建设中俄边境贸易城市查克图。乾隆十年后,在张家口经商的常旺达将大德裕改名为茶馆。在不丧失国内贸易的同时,他将主要财力和精力投入对俄贸易,开始了昌家开发万里茶道150多年的壮举。
为了保证出口质量,常家首先采取了茶叶收购加工和贩运销售的方式。常家在福建武夷山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在崇安县下美镇设村,采买茶叶,设立茶房、茶仓,将散花炼制成砖茶妥善收藏。每年,成千上万的当地工匠受雇于茶叶成熟。
加工好的成品先经陆路汽车、马匹运到江西河口(今燕山县),再经新疆、鄱阳湖、长江乘船运到湖北汉口,然后继续沿汉水北上襄樊,再转唐河到河南省社旗镇。然后向北经洛阳,过黄河,过太行山到晋城、长治,出祁县子虹口,再到鹿村,用畜力车向北运,然后在太原、大同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用骆驼到库伦到察合台。因为骆驼运输比马车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宜,一般每头骆驼能有400多公斤的骆驼茶,昌家也成立了自己的骆驼队,兴盛时骆驼一万多只。沱路过去也是从张家口延伸到察合台,从黄河延伸到金,到莫斯科等俄罗斯地方。骆驼运输的繁荣带动了骆驼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茶路上的特殊行业“骆驼店”。因为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所以也叫“骆驼路”。
昌家把80头骆驼分成一组,5头骆驼分成一组,共16行。每组一人负责,每组18人。一群领导带队,一个蒙古人做向导,这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路,还能找到水源和营地。每组应配备一至二名熟悉药理学和医学的人员,并携带必需的药物,以保证人和动物的安全。当时俄蒙边境马匪横行,咆哮着冲向骆驼队。当人们远离马匹时,他们会俯身从商人的骆驼鞍上偷走银器。鉴于这种情况,常的家人熔化了大量从俄罗斯贸易中交换的粗银器,铸造成银锭,然后运回中国。这种自铸银锭每块重1000两,或64公斤,只能用专门的马车运输。马匪来抢的时候,鞭都鞭不住,只好把这个大银锭叫做“无奈”。
由于常对忠信的重视,他很快得到了俄国商人和俄国政府的信任和重视,不久他的生意就在察合台以北的俄国做起来了。在莫斯科、多姆斯克、亚尔库茨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那乌、巴尔古金、比希、上尤金斯克、尼尔青斯克甚至欧洲其他国家,总有茶叶分号,延伸了茶叶贸易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昌家在原有大德玉的基础上,分别于道光六年、道光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五年设立了玉、大全玉、大美玉,形成了昌家五联号入俄的格局。
通过以昌佳为代表的晋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不懈努力,清政府对俄贸易额从雍正六年的一万多卢布增加到乾隆二十年的83万卢布。乾隆25年飙升至135万卢布。嘉庆初年昌万达去世,其后裔孙子承其父之业主持昌对俄贸易时,查克图中俄贸易额已达到每年800多万卢布,道光二十一年达到1240万卢布,100多年来增长了一千多倍。作为扩大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坚力量,常功不可没。
在昌家独霸商界、享誉海内外的160多年里,昌万达的“石河塘”拥有大长玉、大德玉、大全玉、三德玉、神德玉、玉、大庸玉、大顺玉等多个分号。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商号进入鼎盛时期,遍布全国。其中,大德峪、大德川、三合园折算成银行号,与原银行、会计事务所共同经营。三大票号总数均位于太谷,昌家票号已成为晋商太谷商帮的中流砥柱之一,气势恢宏的昌家庄园是昌家留给后人的又一份珍贵遗产。(李实)
标题:[文化]常氏家族——万里茶路的先行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让山西文化名片更亮些
下一篇:[文化]麦秆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