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平绣活:挣扎前行的“针尖舞蹈”
本篇文章3094字,读完约8分钟
陈曲镇位于高平市东北部,距市区11公里。赵高平刺绣厂位于镇政府东侧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5月14日,在高平刺绣厂,赵与五位刺绣女工讨论针法。同日,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去年的这个时候,赵正在第十届深圳文化博览会上忙碌着。
18岁高中毕业后,受母亲从小的影响,赵涉足高平刺绣;20岁时,她的一匹两米多长的“百马”花了2500元买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赵拥有了自己的刺绣厂和培训中心,订单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与此同时,她的每部作品《百君图》的价格都达到了2万元。
2012年,赵、等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坪刺绣省级传承人;2013年9月,陕西省优秀刺绣品评选揭晓,高平刺绣厂厂长赵入选。
快速掌握刺绣基本功
35岁的赵来自高平市陈曲镇魏庄村。
历史上,桑麻在高平地区广泛种植,大多数妇女擅长纺纱和刺绣。传统刺绣技艺往往通过家族传承和相互交流延续至今。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幸运的是,赵的母亲是高平众多巧妇中的一员。从幼年开始,赵就为刺绣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基础和条件。凭借她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她很快掌握了高平刺绣的基本刺绣技术和技巧。“原来在村里,大家都住在一个旧院子里,院子里的老人都会绣花。”赵说,她妈妈不仅刺绣好,而且剪纸也很有名。"每逢节假日,甚至其他村子的人也会来请母亲剪纸。"不幸的是,赵的母亲在2003年因病去世,当时她只有49岁。
初中的时候,历史书上有一篇关于苏绣的文章引起了赵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书中的刺绣作品让她惊叹不已。那种震撼人心的美,在她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1998年,高中毕业的赵一心扑在苏绣上,有了去苏州读书的念头。她的想法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赵知道,父母不放心自己跑这么远。他们希望女生过几年能找到一个好家庭结婚。没必要折腾。
赵不愿出去学习,决定留在家里学习。
这些作品很受欢迎,可以卖个好价钱
没有去苏州的赵,和很多喜欢刺绣的女人一样,天天呆在家里埋头刺绣。很快,她的第一部作品《梅花》就完成了,但赵对她的第一部刺绣作品并不满意。最后她去了河南开封,学了三个月的编修,一个人去苏州考察苏绣。从此,她的作品取长补短,既保留了高平刺绣的传统韵味,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绸缎上上下下点缀着一根细绣花针,上面有各种丝线。轻功就像一种优雅的舞蹈。在赵的手里,一幅具有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栩栩如生,花鸟斑斓,金鱼活泼,人物俊朗,山河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在高平,一提到刺绣,人们总觉得人多,不是稀罕物。“一件七八天完成的刺绣活,被古董商以二三十块钱收购了。”赵对说道。
2000年,她在家绣了一年多,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自己的刺绣作品拿到市场上去看看怎么样。不久,河南开封一家苏绣批发厂的老板很喜欢她的作品,和她商量合作事宜。于是,赵带着绣一幅两米多长的《百马图》的“生意”回到了高平。过了两个多月,赵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对方。老板最初的价格是2000元,因为刺绣工作好,老板给了她500多元。那一年,赵崔林20岁。
随着名气的传播,高平的一些刺绣厂邀请赵制作刺绣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奖,而且卖得很好。她的《百马》,每匹都是2万元买的。
赵一意孤行,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2008年,高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赵创办高平刺绣厂。为了扩大销售市场,给女性提供学习高平刺绣的平台,赵在刺绣厂成立了培训中心。
祝多年来振兴失落的高平布绣
高平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如今,除了博物馆里长期存在的刺绣工作之外,人们很难找到旧物品。
高平刺绣分为两大类:丝绣和布绣。赵以前的作品是丝绸刺绣,在真丝缎子上用丝线绣出图案。
从2012年开始,赵除了接了几个订单,还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布绣上。“原来我只看到我妈做的。”赵说:“布绣从花样到色彩再到针法,那时候还真没人会,只能自己研究琢磨。”同年8月,高平布绣《颜地得粮》完成。“印花、切基布、切样、选布、切布、舔布、固定、定针、装饰刺绣方法,这就是布绣的生产工艺。”赵说,相对而言,布绣色彩鲜艳,反差强烈,尤其在色彩搭配上具有地方特色。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在高平农村,女性的独创性完全是根据她刺绣、缝纫和制鞋时的手工缝线质量来衡量的。“女孩子结婚,结婚的衣服和饰品基本都是自己绣的。结婚那天,家里的邻居会饶有兴趣地看着新娘的嫁妆。”赵说,进门以后,丈夫的钱包、钱袋、钱袋、耳罩、鞋垫等饰品就成了评价妻子聪明品德的标准。做了妈妈以后,孩子的衣服要表现出妈妈的才华。“童装,妈妈脸。”赵说,孩子们的围脖、肚皮、虎头帽和猫鞋充满了母亲们对孩子的祝愿、期望和浓浓的爱。
在过去的十年里,赵建立了自己的刺绣厂和培训中心,最多有60多名员工,订单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她的刺绣作品赢得了许多奖项。去年被评为晋城工艺美术大师,还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绣”的传承人。但赵对并不满意。多年来,一个想法一直在她心里激荡。她想盘活丢失的高平布绣。
赵拿起一块布,绣在肚兜里说:“这是麒麟送的礼物。不要看起来太大。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赵崔林数了数所用的布料,却有三十多种布头。“做这个小腹兜,一个人贴3天,刺绣5天,做8天。”“带头”、“婚礼”、“幸福盛世”……五颜六色的破布头,在赵手里就能绣出华丽的成品。
很少有人能在困难面前坚持刺绣
2010年6月,赵在京参加首届农民艺术节;自2011年以来,她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和成都国际非遗展的非遗展,作品多次获奖。"一个成年人的肚子有800元,一个孩子想要230元."赵说,由于费时费力,纯手工艺品价格昂贵。“不卖东西,就做不到。”在刺绣厂成立后的第二年,赵拿出多年的积蓄,免费培养喜欢高平刺绣的女性。“当时培训的有60多人,不收任何费用。他们还每月给200元生活补贴。”
赵的绣床上,有一幅宽0.3米、长1米的美女画像,是她一个月绣的,价格两三千元。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绣工坐在绣床前绣一个月,不考虑其他费用,就能赚两三千毛收入。“一般人坐不住。”赵对说道。几年过去了,接受过培训的女性进进出出。现在能坚持下来的绣工只有八九个。
原来,赵只要去港澳或中国参加一些展览,就能得到很多订单。现在她很少参加类似的活动,因为她得到了订单,担心自己不能及时完成工作。
面对困难,赵表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奋力前进。
○非传统小文件
高平刺绣,俗称针扎,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刺绣工艺。高平刺绣分为两大类:丝绣和布绣。
丝绣是用丝线在真丝绸缎面上绣出图案,包括平针绣、籽绣、盘金绣、金绣。平针刺绣最有表现力,而籽绣则坚固耐磨,而盘绣和金绣则使画面看起来气势磅礴。
布贴绣,又称民间刺绣,是由各种角布和裁剪衣服留下的零星布,裁剪成人物、动物、花卉、植物等形状。根据概念上的要求,然后堆在底面上,通过锁边来刺绣。
布贴刺绣往往以花瓜果、虫鱼、蝴蝶、吉祥鸟兽等自然意象为题材,如双龙戏珠、凤凰穿牡丹、宝儿折莲、鱼戏莲、猴子抱桃、独角兽送子、蝴蝶抛瓜、喜鹊做梅、鹿抱梅枝、狮子滚绣球、鱼莲娃娃等。此外,一些传统戏曲,如《三娘娇子》、《白蛇传》、《转运山》、《杨家将》也作为表演内容。
高平刺绣的艺术特色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尤其在配色上具有地方特色。一般以黑色、蓝色、红色、紫色、浅蓝色为主色调,鱼肚白为对比色。上面绣着明艳的彩色线条,清晰而不刺眼,强烈而不刺目。而且还要注意同种类的配色,就是深蓝和浅蓝搭配,深绿色和深绿色交融,深红和浅红(粉色)互补,视觉上很和谐。
标题:[文化]高平绣活:挣扎前行的“针尖舞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展览不少,你去看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