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教育 >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19 15:24:02 阅读:

本篇文章3925字,读完约10分钟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解放思想,等待万物复苏,成了时代的主题。随着时代的洪流,中国歌剧迎来了新的春天。然而,这种复苏和繁荣是短暂的。80年代中后期,传统戏曲的生存困境逐渐暴露,导致戏剧在整个90年代都在低谷中挣扎。新世纪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政策的倡导和实施下,中国戏曲迎来了新的希望,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难得的成就和辉煌的成就。

晋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有上述发展轨迹,而且有自己的发展特点。40年来,她的生存和发展展示了山西戏曲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探索历程,也展示了其寻求自身发展的艺术规律。

20世纪80年代:

繁荣之后的振兴与传统中的探索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回归,恢复传统戏剧,创造新的戏剧成为时代的需要。1976年4月13日,文化部录像小组致电山西,决定恢复北麓梆子《访白袍》、《祭桩》、《水狱》、浦剧《徐策润城》、《少华山》、《杀狗》、《挂画》、《中路梆子》、《香庄》、《卖画》等9部剧目,1977年5月,阳泉金剧团恢复演出历史剧《驶上梁山》,引起剧坛关注,甚至吸引了省内外大批专家前来观摩。从此,要求开传统剧的群众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打金枝》《三级宴》《白鹤沟》《破洪州》《闫妍》《下河东》《薛刚反唐》《小宴》《杀宫》《出唐逸之外》等传统剧目相继上映。与此同时,新戏层出不穷,以四梆子为主要载体在舞台上表演。据统计,新剧约有60部。1978年9月11日,中共山西省委平反了山西歌剧《三上》及在该剧中受冤屈的干部、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由山西金剧院演出了《三上》,在山西文艺界歌剧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景象。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为此,政府还为繁荣戏曲艺术组织了一系列演出,包括1979年的“第三十届国庆献礼”,1980年12月的“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1981年10月的“山西省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1982年11月12日山西省文化局举办的“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这些表演为各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当时晋剧的繁荣提供了契机。

然而,经过短暂的恢复和繁荣,在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晋剧的表演市场逐渐萎缩,表演曲目和艺术质量逐渐下降。这时,山西戏曲界的专家提出了“全面经营,振兴戏曲”的口号。1984年至1990年,开展了“振兴中路梆子”、“振兴北路梆子”、“振兴上党梆子”、“振兴普剧”等活动和措施。这些措施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一批编舞人才,为晋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崔、、杨、郭明戈等。他们在戏剧界的表现和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同时,剧团制度的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极度复苏,大量以前解散的剧团恢复了组织体系,迎来了剧团国有化的第二次高潮。然而,经过短暂的国营时期,体制内大量的剧团很快成为财政资助的负担,剧团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此后,剧团在国家层面倡导,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1983年3月8日至15日,省文化局在太原召开剧团体制改革座谈会,先后经历了“承包制”、“试场制”、“双轨制”等改革措施。其中,“双轨制”的改革思路使全民所有制剧团占全省剧团总数的20%,集体所有制剧团占80%,基本奠定了我省今后剧团制的舞台。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在20世纪90年代:

困境中的坚守,现代性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和各种大众娱乐形式的快速发展,一代人的艺术审美风格受到影响,传统戏曲日益边缘化。同时,受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庙会损失惨重。因此,作为传统戏曲表演主要阵地的庙会受到了严重影响,传统戏曲表演市场一直萎靡不振。

首先,这种情况导致剧团数量减少。据统计,剧团的数量从1985年的175个减少到1995年的162个。1995年前后,一大批县级集体所有制剧团相继解散,一些先驱者开始尝试私有化。为了应对这种困境,一些剧团采取了合并剧团或一个剧团唱两部歌剧的措施。比如1984年成立的芮城县线戏班,1991年因经营困难与黄河浦戏班合并。现该团更名为芮城县青年浦戏班,主要表演浦戏,唱线戏。1997年,林县剧团不得不增加一个品牌“吕梁民间艺术团”,由原来的“多功能剧团”转型为以道情为主演,演出金曲、民间舞蹈、小品等多种艺术门类。其次,歌剧观众数量减少。根据《山西文化统计年鉴》的数据,1983年,晋剧观众人数为8846万人,1995年减少到7373万人。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面对戏曲的困境,政府积极采取措施。1989年10月10日,山西省文化厅向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申请设立“杏花奖”,旨在继续探索和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文艺事业。起初,该奖项被确定为每年举行一次,但在1989年至1993年第五次举行后,于1994年暂停,1995年第六次,1996年第七次。之后暂停了好几年。2001年,第八次复赛,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到了90年代,虽然这场比赛并没有预期中的顺利举行,但还是创作出了很多新戏,培养出了很多年轻演员,成为了日后晋剧继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延续戏曲血脉,振兴戏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与此同时,还举办了“92现代戏曲声腔”、“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北方片)”、“省戏曲交流演出评比”、“94新编戏曲节目展演”、“第二届中国戏曲“金三角”(秦、金、余)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不景气的演出市场上成为了一点点的晋剧,特别是通过这些演出,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如《醋工之歌》、《龙城风雨》、《帮工与师傅》、《黄土之恋》、《葡萄架下的梦》、《山爱》、《春潮下的漩涡》、《油灯花开》等40多部剧目。其中《油灯开花》等剧获1994年中宣部“五·一”工程奖。这些戏大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解决地方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表彰先进事迹的善行、新人、新事物。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可视为新时期山西戏曲现代性的探索和探索。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新世纪以来:

粗糙中见希望,创新中出精品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振兴被提上日程。特别是在非遗保护、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影响下,晋剧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

在此期间,官方在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了对戏曲的支持力度。所以虽然观众缩水了,但是演出次数增加了,市场收入增加了,创作能力提高了。2001年7月2日,第八届“杏花奖”演出举行,这是几年后“杏花奖”演出的恢复。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演出和评价的规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杏花奖”,2017年8月是第十五届。

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山西还举办了一系列演出,如2010年6月举办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13部剧种的13部剧目参加了演出;2011年1月,举办“盛世百年——晋剧派传承剧目迎新展”;2013年6月,举办“文化遗产日”、“寻找好声音”等非遗产综艺节目。在这些活动和措施的推动下,大戏确立了学校的传承人,从而促进了师承活动的增加和行业内的活力。一些小戏也因为非遗留活动的发展而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会,在演出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到目前为止,发展趋势还是不错的,比如演小孩,灵丘罗罗戏等等。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2017年8月,在举办“杏花奖”演出的同时,也举办了首届山西艺术节,这是十八大以来参演剧目最多、演出次数最多、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剧评人还参与了“一剧一评”,形成了良好的表演、评价、修改的创作和表演氛围。

2000年以来,山西省各市县举办的一系列演出,为激活戏曲内在活力、培养青年戏曲人才、推出优秀名演员、激发戏曲创作能力、提高山西戏曲影响力做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一些作品成为了山西文化的名片,代表了山西戏曲的艺术水平。根据2016年正式启动的《山西省地方剧种普查》的调查结果,2000年以来,山西省共有新剧597部(包括移植和改编)。其中,山西地方故事有:《街》《续樊亭》《傅山去京》《布衣》《归晋》《日升昌票号》《紫隋》《晋阳风》《高与石评梅》《武则天与狄》《长家歌剧院》《巴尔斯》《黄河管音》《麦穗黄》云冈天下、五台圣地、、太行保姆等等站在舞台上。这些剧目代表了山西新创剧目的新高度和“讲好山西故事”的新成就。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同时,近年来,京剧《去西口》、晋剧《傅山去北京》、晋剧《红灯记》被选为国家舞台艺术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浦剧现代戏《山村之母》获“话剧团奖”,设定演出1200场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剧目继续在北京演出,如晋剧《红高粱》、京剧《陈廷敬》、北麓梆子《云水白松续扇亭》、左权小华剧《太行保姆》、晋剧《于成龙》、上党梆子《太行母亲》、北麓梆子《平城府》等,更重要的是,有些剧目已经成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现象。比如晋剧《傅山去北京》被戏剧理论家傅晋认为是“文人戏”的新高度,这部剧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业内轰动的现象,成为新世纪以来新创作的高水准剧目。

[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然而,歌剧艺术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山西,原本被称为戏曲大省,有50多种戏曲。根据2016年“全国地方戏调查”的普查数据,目前山西只有38个剧种。

晋剧40年的发展,是几代人写出来的。我们不需要对过去的挫折多愁善感,也不需要为现在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理性的心态,认识到山西戏曲人才仍然短缺,表演市场仍然需要培养,创作仍然表现出功利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骨中凌寒”“春色犹满人”的场景。我们期待并努力!(张燕琴)

标题:[文化]山西戏曲四十年——迎来春色满人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