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迹山西:一次关于文旅开发的体验
本篇文章2855字,读完约7分钟
编辑
在日常新闻实践中,总有一些计划和报道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除了定期的新闻报道,18年来,三金都市报编辑部不断推出重点计划和报道,坚持服务大局,正确引导社会力量投身山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重山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起点在哪里?有哪些切入点?环绕山西省西南部的黄河母亲河无疑是一个亮点。
“黄河之魂在山西”,如何讲述这个美丽的山西故事,或者说如何将这个概念形象化?2017年,三金都市报派出采访组在黄河上走了几个月,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黄河沿岸19个县(市)人文生态的报道,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好在系列报道结束不久,山西省首次提出要把“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打造为山西全球旅游的重点。
黄河入偏关县老牛湾,东至芮城县风陵渡,出垣曲县碾盘沟,流经山西省19个县560个村。
从去年8月到10月底,三金都市报派出采访组在黄河上走了几个月,发表了“黄河沿岸19个县(市)的人类生态”系列报道,共计19个站。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宽广的视野,数万个镜头,把黄河的母亲河深深地印上了印记,表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情怀、心灵和期待。在沿黄河采访中,我看着祖国壮丽的山河,感受着山西古老的文明,感受着黄河不同的形态,感受着黄河沿岸不同的风情,收获了很多经验。也看到了山西提出并全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顶级设计的意志力和未来愿景。
三种特色文化描绘了黄河的灵魂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山西968.5公里。一路走来,显而易见,从忻州偏关到运城垣曲,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黄河文化。从最后一站元曲县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和讨论如何总结这个区别。最后得出结论,山西黄河流域应该是边塞文化、黄土文化和前古文化,这是山西特有的三大地域文化特征。
边塞文化:长城从山西东北部蜿蜒而上,在偏关县老牛湾村与黄河第一次握手,一起延伸到宝德。偏关以长城上的一个关口——偏头关命名。长城之外是长城,老牛湾宏伟的王河楼,杨家川河畔绵延的古长城,黄道沿途可以看到的长城遗址、罗泉堡、五华堡,这些都在诉说着铁马的秋风岁月,在西进的民歌中谱写着下一个边塞文化。
黄土文化:从兴县到河津龙门,黄河在晋陕大峡谷从左向右奔流,形成九弯十八弯,时而低缓,时而汹涌,时而浑浊。黄河两岸山高谷深,老百姓就在这山坡上耕种,背对着天面对着黄土。当他们累了,他们向南看黄河。黄河滋养吕梁山上的黄土地,养育山区的人民。沿海的一丛丛枣树长得最好,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硬核作物。这一段叫黄土文化,比较贴切。
史前文化:黄河冲出马平川龙门,绕过风陵渡,进入金鱼峡。在这个神奇的转折点上,东边的河汾平原,西边的渭河平原,中条山与秦岭之间的城墙,不断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养料。史前人类遗骸包括4500万年前在元曲寨里村和芮城后都西部发现的世纪类人猿化石,180万年前第一个火炬在那里点燃。在古代文化中,有黄帝轩辕扫地拜土的万荣祠堂,舜帝的永济故里,垣曲骊山的舜王坪,河津的玉门,芮城的大禹都。先秦文化有纪念商汤妃子的元曲代美寺、平陆傅说寺、百里溪故里、万荣张仪故里。可以说,在黄河形成前后的几千万年里,这个地区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明。既然人类起源于此,文化起源于此,我们称之为前古文化。
虽然这三种文化的边界并不明显,但这三种文化不仅反映了山西沿黄文化的边界,也可以看作是流经全国各地的黄河文化差异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种景观生态铸造旅游度假区
在黄河流经山西近1000公里的路段,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有三种不同的景观:世界上最窄的晋陕大峡谷、河流东西摆动的河汾平原、青山绿水的高峡平湖,点缀着无数的景观,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津龙门,黄河流经吕梁山和陕北高原山脉。几百万年来,水像刀子一样冲刷着悬崖,河里的巨石翻滚着,水面汹涌着。于是,黄河两岸的人们随河拼命,在河堤上搭起渡船,在悬崖峭壁间砍栈道,逆水行舟,形成了轮渡文化。陕甘大峡谷尽头的两座山,犹如平地上的巨门,黄河从此奔流而出,名为龙门。期待未来东西俞寺龙门八景重现。
从河津龙门到瑞城风陵渡,河道宽阔,最宽处可达10多公里。黄河在这里多次改道,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的出处。在汾河和黄河的共同冲积下,这个地区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壮丽的黄河景观是黄河所不能享受的。站在黄河沿岸随处可见的护岸坝上,还是很难看清全貌,只好登上鹳楼,甚至飞航拍。
垣曲芮城风陵渡至碾盘沟,位于中条山和秦岭之间。两岸山峦葱郁,黄河在墙下静静流淌。特别是在黄河的平陆、夏县、垣曲段,由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拦截,呈现出高峡、平湖、重山的风光。走在这里的黄路上,总是很难放弃每一个不一样的风景,以至于镜头不停的咔嚓。远处,湖面上的渔船划开,在水面上留下一道波纹,打碎了山的倒影,延伸到雾蒙蒙的白雾中。这张图真的很像江南。
山西黄河沿岸100多个景点中,90%以上是人文景观。一些文化景观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游客如织,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他的都不尽如人意,开发后缺乏后期投入,甚至几乎荒废。有些是急需保护和开发的,人类景观因人为因素遭到破坏和消失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永济五老峰景区,既有中条山五老峰等自然景观,也有普救寺、普金渡口遗址、黄河铁牛、鹳楼等人文景观,这些景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相比之下,去河曲罗泉堡的人并不多,只有一些摄影师和长城研究者去过。由于近百年来的人类活动,罗泉堡只剩下一圈方形土墙,墙上的墙砖大部分都被堡内的普通百姓拆下来盖房。作为长城上的重要遗迹,罗泉堡亟待保护。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该让黄河魅力大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自从有了世界,她就一边喂水土,一边喂人,黄河文化不断渗透三晋文化。这条大河,像一条绚烂的黄丝带,串联着山西西南边陲的珍珠。
在世界最窄的金山大峡谷之间,西出口文化熠熠生辉,举世闻名的壶口瀑布点缀着西出口古渡口和歧口镇,创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黄河之魂。黄河岸边,船夫之歌,山歌,伞头秧歌,威风锣鼓回荡,奏出山西孩子的黄河情怀。在晋陕豫平原上,最适合农耕文化孕育和发展的黄河三角洲汇聚一堂,演绎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人们都说山西风景好。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省委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用笔和镜头记录了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也考虑了黄河作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报告的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黄河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既需要历史的积累,也需要积极的塑造。即使是最美的风景,也只有深挖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把风景转化为风情,才能长久,才能长久。黄河旅游景区应渗透黄河文化的魅力,散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桑,使黄河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黄河流域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企业要增强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积极地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努力发掘、整合、宣传和弘扬黄河文化,积极促进黄河文化的发展繁荣。(张芙蓉苏新波)
标题:[文化]行迹山西:一次关于文旅开发的体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