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过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乡愁”
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在太原,无论是婚宴还是和朋友聚餐,酒桌上总有一道熟悉的、可辨认的菜——炒猪肉。几乎所有人都尝过它“香嫩油而不腻”的味道,但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它的出处,也不一定知道它位于太原十大名菜之首,或者山西十大经典名菜之一。
听它的名字很有食欲。但它的传说却是苦涩的“人生经历”。
【/br/】元末,各地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太原府未平定。为了躲避战争,位于州府东北的太行山区有一户人家,逃之夭夭。家里只剩下两个爷爷,一老一少,独居。由于连年战争和干旱,没有粮食收成。为了度过灾难年,爷爷每天都去山里打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浑身是伤的爷爷,猎回了一头肥硕的野猪,爷爷和孙子一直享用到新年过后。因为天气转暖,剩下的猪肉大部分都储存不下去了,爷爷就想了个办法,把猪肉切成块,放在油爆后储存。每次做饭,他都会把油爆后的一块猪肉切下来,用各种野菜煸炒,既能填饱肚子熬过灾年,又能让小孙子一次又一次的吃。后来孙子长大做生意后,在涪城开了一家餐馆。为了纪念已故的祖父,这家餐馆被命名为“油炸肉”。尝过之后,来这里的食客赞不绝口,于是“炒肉”流行起来,这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一直延续到今天。
【/br/】但据史料记载,太原地处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交界处。“油肉”起源于北齐六镇流民的“吐肉”习俗,是当时并州汉族和鲜卑民族的饮食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食物,即把猪肉切成约五寸见方的块状,放入盛有肉油和盐的锅中。鉴于炒肉易于保存和食用方便,唐初唐高祖父子在太原作战时,皇家“炊事班”就像“肉罐头”一样,用小油桶盛着炒肉行军。可见,油腻的肉类曾是行军或旅行中的“方便食品”。
【/br/】宋朝是个美食家的天下,肉吃在油上,是宫廷里的美味。到了明代,炒肉受到皇宫贵族的青睐。明太祖朱元璋视之为珍宝的第一道菜。每次庆典,宴会前的第一道菜一定是炒猪肉。洪武九年,朱元璋封三子朱为晋王,建晋,并开饭馆。著名的炒肉回到太原,成为王宓的“秘密菜肴”。
【/br/】明朝衰亡后,金代御膳府的厨师们不得不住在民间馆子里谋生,于是,炒猪肉作为宫廷菜肴,从深宫走上街头,成为政府宴请和民间宴请的必备菜肴,也成为当时山西的第一道菜。
【/br/】清初,晋商遍布全国,油肉铺遍大江南北,有晋商的足迹。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到了当地的精华,成为了异国他乡的晋商舌尖上的“乡愁”。清朝乾隆皇帝所写的北京“一处”餐馆的主人王瑞夫,是山西人,经营着地道的太原名菜炒猪肉。据说他是太原餐馆的学徒,专门练习炒猪肉。慈禧太后和逃离xi的光绪皇帝途经太原,用油腻的肉类来抑制疲劳。
【/br/】老太太的原始人爱吃炒肉,从质疑厨师手艺的语气就能知道他们的感受。回答者只需要说他们的炒肉做的很好。提问者心里有底,炒肉做的好的话,做宴席菜应该没问题。因为炒肉是做其他菜的基本功,用炒肉做不好的厨师在太原是不被认可的。以前郊区的村民偷偷溜进太原市的饭馆,就有一句顺口溜:“一盘油肉,两碗白皮面,一点蒜醋,打小神仙。”可见,当年吃太原的“炒肉”,也是人们舌尖上的“追梦”。
【/br/】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炒猪肉早已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大众菜,但它的味道是真的,依然是太原人舌尖上的“乡愁”。
标题:[文化]过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乡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