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八旬中国古建“守护人”的执着与梦想
本篇文章1514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网太原5月1日电(、刘)山西古代文物专家柴泽军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仍坚持撰写有关文物保护的“奇闻趣事”,包括四次“勇猛闯入”省领导办公室,分别保护永乐宫、乔家大院、金代壁画和平遥古城。
“我随时准备接受惩罚回家,但是文物不能保证。”柴泽军说,他用一份“傻劲”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想写点什么,给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
“看看山西地面上的文物。”山西省古建筑遗存多达28027处,其中木结构被誉为中国“木构宝库”,时代连续,门类齐全。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中,元代以前的311座木结构建筑中,山西南部只有157座。
早在1979年,柴泽军就撰写了《山西省30年来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概况与保护》,首次提出山西宋、辽、金以前的古建筑数量占全国的72.6%。经过不断调查,人数增加到75%。
“晋东南是宋、辽、金时期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地区,雁北是规模最宏伟的地区,而五台是古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尤其是南禅寺。”柴泽军说。
目前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是中国珍贵的建筑基因库,也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空厅和高层住宅。所以,保护他们一直是个难题,但柴泽军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
1958年黄河治理工程启动后,永乐宫旧址位于黄河淹没区,国家决定对其进行搬迁和保护。柴泽军参与设计,亲自组织了永乐宫和壁画的搬迁。
"每个过程的细致和严格是难以想象的."柴泽军说,他们尽量避开人物面部等精致部位,将壁画分割成2-6平方米大小的块。将壁画浮尘清除后,涂上一定比例的明矾水保护表层,避免揭盖加固过程中掉色,再运到25公里外的新址进行修复。
永乐宫搬迁用了八年时间,当时二十多岁的柴泽军只回家过了两个春节。由于饮食不规律,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后来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即便如此,在永乐宫迁址期间,他整理了16张笔记,记录了近万张卡片。
令人惊讶的是,在初中仅仅三个月后,他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古代建筑师。在他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各种答案,还可以拥有令人钦佩的人生财富。
“我一开始不懂专业知识,就像一个‘文盲’,但我不能让缺陷变成缺点。”柴泽军说,他放弃了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爱好,学习建筑史、测绘方法和施工技术,积极参与文物的实地考察、研究、修复和保护。
他主持修复“国家保护”寺庙——崇福寺,破损率达95%后,撰写了《崇福寺阿弥陀佛寺修复工程报告》,成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与技术领域的第一部作品,被日本文物界奉为瑰宝。
现在,虽然已经80岁高龄,因病几乎失明,柴泽军仍然关注山西古建筑的保护,呼吁国家修复应县木塔,保护壁画和彩塑,鉴定新发现文物的年代和价值。
长期担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对现有文物的保护也很担心。“文物古建筑是历史、文化、文明的见证,不可再生。如果不珍惜‘旧物’,就相当于断代。”柴泽军说,他当年修古建筑时写的“奇闻”,是为了启迪后人,尽力保护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物。
人物简介:
柴泽军,男,1935年10月出生,汉族,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调查与保护。
1954年参加工作,以工程单位负责人身份参加禹城永乐宫迁移工程;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队长;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
柴泽军同志对山西109个县的1000多处主要古建筑、造像、壁画等文物进行了调查,并逐一进行了鉴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主持并参与修复了南禅寺、太原晋祠、漳州崇福寺、禹城永乐宫等5处重要文物古迹,指导省内修复保护文物建筑工程100余项;他写过80多万字的文章和论文100多篇,发表过《山西壁画》、《山西玻璃》等10多部作品。
来源:百度百科
标题:[文化]八旬中国古建“守护人”的执着与梦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文博大家柴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