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柴泽俊:从辍学娃到古建筑名家
本篇文章3918字,读完约10分钟
“文物和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见证,不可再生,不可篡改。不珍惜‘旧物’,就断送历史。”。
正文/“看”新闻周刊王雪涛·刘翔宇
因为家境贫寒,柴泽军才上了三个月初中就辍学了。
1954年,20岁的他有机会从临汾老家来到太原,在太原博物馆当临时工。不久被派往晋祠文化管理处,帮助修缮晋祠祭堂,走上了研究保护古建筑的道路。
在古木建筑领域辛勤耕耘59年,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研究大师。
“对古建筑等地上文物进行调查、研究、修缮和保护,需要掌握建筑史、测绘方法、施工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我就像一个‘文盲’。”柴泽军表示,为了“防止缺陷变成缺陷”,他放弃了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爱好,千方百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向身边的专家和技术工人请教,积极参与文物的实地调查研究和修缮保护工程。
宋代的《营造法》和清代的《工商联工程实务》,是古代建筑工作者必读的两部经典。柴则军第一次接触这两部古籍的时候,就觉得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他不得不对照实物阅读别人发表的解释性文章,然后回去反复研究。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柴泽军已经成为一名能够独立承担简单施工的专业文物工作者。1956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圣母院的修缮任务落到了柴泽军的肩上。他克服了各种技术困难,使古代文物的原始构件保存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情况下修复古建筑的重大任务。来源:观察网络
还主持了山西永乐宫迁址、五台山南禅寺修缮、朔州崇福寺阿弥陀佛寺大修等。,并在国内首次提出木结构在山西宋、辽、金以前的中国同期古建筑中占72.6%的概念。
永乐宫迁址
在山西省南端黄河北岸芮城县以北三公里处,坐落着元代著名的道观“永乐宫”。宫殿的墙壁上覆盖着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古代文物专家称赞其为“除敦煌石窟外中国罕见”。
1958年,治理黄河的工程即将开始。由于永乐宫位于黄河淹没区,文化部要求国务院允许搬迁和保护它。同年8月,柴泽军正式调到永乐宫工地,负责新址的勘察测量和整个工程的施工。
从1959年3月到1960年6月底,工人们的工作是揭开、包装和移动壁画,拆除宫殿建筑,并将它们运送到25公里外的新地点。回忆当时的情况,柴泽军说,永乐宫大殿的墙壁几乎都是绘画的场所,每面墙壁都是由几十平米的壁画连接而成。“如果整面墙都拆了,面积太大,必然导致壁画。断,最后决定采取壁画拆块的方法。”
当时中国还没有壁画被发掘的先例。况且壁画有600多年的历史,附着力大大降低,容易损坏。经过揭盖、包装、运输、加固和安装等多道工序,壁画保存的完整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柴泽军说,首先将壁画分割成2-6平方米大小的画块,然后预制与画块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装90度角铁。木板靠近画的一边。根据墙壁的骨瘦如柴,用旧棉花和复印纸铺好,贴在图片上,然后立即拍摄。
“拆下来的壁画用木板钉在四周,背面的木框牢牢压住,形成一个木盒。空缺口用棉花填满并压实,标上数字柴泽军说,盒子可以从上到下通风,防止壁画受潮。
为了防止壁画被路上的颠簸损坏,柴泽军拉着小车做了四个实验。“因为要走稳,要走7个小时。今天走,明天再来。最后,降低胎压和车速的体验可以将振动降到最低。后来,壁画被汽车运送了400多英里。”
柴泽军告诉本刊,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加固修复壁画已近四年。“搬迁需要大量的榆树。当时,如何将1000多块木头运到永乐宫成了一个难题。木材是国家三大材料之一,怕偷怕火。”柴泽军说,当时有个工人有个想法:用木筏直接从黄河运过来。“我们在黄河上漂流了三天三夜。我们又担心又困。我们只是坐在木筏上,感到困惑。”
永乐宫搬迁工程前后用了8年,柴泽军过年只回过两次家。“项目结束后,孩子们完全不了解自己。”然而,他们的努力使元代珍贵的建筑和壁画得以完整保存,创造了中国壁画保护的奇迹。来源:观察网络
柴泽军回忆说,在建设初期,邀请了外国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根据外方的条件,仅揭开一幅壁画就要花费200万元,而柴泽军和他的同事花了30多万元才揭开并修复了壁画。
“老如旧”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柴则军主持了临汾卫村戏台、稷山星柳纪、朔州崇福寺阿弥陀佛堂、晋祠圣母院等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他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使之“修旧如旧”、“修与不修一个样”,成为古建筑保护的典范。
据了解,五台山南禅寺原构件保持在90%以上,崇福寺阿弥陀佛寺保持在92%,晋祠圣母院原构件保持在95%。“梁思成先生说‘老如旧’是一个理想的修复原则,我很乐意实践这个理念。”柴泽军说。
1985年,柴则军来到朔州崇福寺,见阿弥陀佛寺损毁严重,决定降架大修。“但风险很大。你让它自然发展,经理就不用负责了,一旦大修出了差错,他就毁了。”但出于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他决定修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阿弥陀佛寺。
阿弥陀佛寺的保护工程始于1987年,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于1991年完成。“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比如把鱼鳔劈开后倒入旧的构件中,粘接在一起,然后用铁箍夹紧。受损的钢筋和缺失的替代品都试图使用原始组件。”柴泽军说。
1993年,柴泽军发表专著《朔州崇福寺弥陀寺修缮报告》,这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与技术领域的第一部著作,也被日本文物界视为珍品,1995年在日本出版。
“在日本,大修时要更换损坏的部件,更新率几乎是三分之一,看起来是‘修成新’。”柴泽军说,在奈良,他用“如何保护古建筑”这个题目来说明保护和修复中国古建筑的原则和方法。
“修缮、维护和迁移时,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柴泽军说:“所谓‘原状’,就是古建筑的原始形态,包括建筑朝向、管制布局、高差位置、布局方式、建筑形态、材料肌理、结构体系等。”
他认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构件,‘以旧换新’是实现‘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重要途径。”在柴泽军看来,一座古建筑是由成千上万个构件组成的,每个构件都有文化价值。构件更换越多,建筑的文化价值越低。
对于必须更换的部件,需要技术和努力才能“以旧制旧”。比如他说,把柱子漆成光亮的很容易,但是要把柱子漆成旧的,就要努力。“用生桐油浸润两次,待柱半干后再老。最好是用建筑物遗留下来的浮尘,用干毛巾在半干的柱子上擦拭,直到光滑,看不出是新柱子为止。”
柴泽军告诉本杂志,现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寿命只有一百年,而中国古建筑的寿命可以达到几千年。所以古建筑修缮一定不能丧失传统技艺。“现在人们用乳胶粘合东西,看到潮就会失败;如果做灰土,现在用的话,会像蹄子一样结实,承重力强。但是,如果你把它混合起来,明天再用,就远远没有效果了。”
“我好心疼。”
山西是中国古建筑数量最多的省份,遗址28027处,其中魏晋至民国时期建有木结构建筑,时代连续,门类齐全,在中国有“木结构建筑宝库”的美誉。经过20多年的实地考察,柴泽军首次提出山西宋、辽、金以前古建筑占全国72.6%的概念。
柴泽军说,20多年来,他每次参观古建筑,都要调查记录,收集碑刻、铭文和文献,记录附属文物。“山西留下了一批好东西,却不为人知,被视为破庙。我有义务拯救历史和文化。”来源:观察网络
80年代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城市建设,山西平遥也在准备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由于这个原因,城墙需要拆除八个缺口。
“当我们到达现场时,北门已经开始被拆除。我当时好心疼。”柴泽军告诉本刊,由于当时城墙还不算文物,作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他无能为力。于是,他冲进了当时的省委书记王千的办公室。“王千没有责怪我,”柴泽军回忆道。“他说,‘平遥古城只能保留,不能拆毁,谁拆毁就追究谁。’。不到一个星期后,王千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平遥参观,这样古老的城墙得以保存。"
除了平遥古城,柴泽军还通过领导办公室保护了永乐宫、乔家大院和金代壁画。
移动永乐宫时,由于马车和电车颠簸,怕壁画损坏,柴泽军建议用汽车运输。为了找车,他砸了时任省委书记魏恒的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万荣东岳庙、乔家大院、大同山华寺被武装部占领,喂牲口。为此,他去军区找政委。结果,占用这三个地方的所有单位都在一年内搬迁了;浑源圆觉寺金代壁画用水泥抹成澡堂蓄水池,他去了山西省委宣传部...
“我随时准备接受惩罚回家,但是文物不能保证。”柴则军说:“文物和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见证人,不能再生和篡改。如果不珍惜‘旧物’,就相当于断代。”
柴泽军先后发表作品《山西古代彩塑》、《山西古代建筑文化综论》,被业界誉为从文化角度了解山西古代建筑的第一人。他还多次呼吁国家重视应县木塔的保护和修复。
“我反复研究了梁思成先生调查应县木塔的材料,结合他自己的100多项调查,认为木塔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木塔扇面上的斜撑被拆除,不仅破坏了大量辽金壁画,还影响了木塔的寿命。如果不抓紧维修,一旦有外力,后果不堪设想。”他说。
人物简介:
柴泽军,男,1935年10月出生,汉族,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调查与保护。
1954年参加工作,以工程单位负责人身份参加禹城永乐宫迁移工程;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队长;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
柴泽军同志对山西109个县的1000多处主要古建筑、造像、壁画等文物进行了调查,并逐一进行了鉴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主持并参与修复了南禅寺、太原晋祠、漳州崇福寺、禹城永乐宫等5处重要文物古迹,指导省内修复保护文物建筑工程100余项;他写过80多万字的文章和论文100多篇,发表过《山西壁画》、《山西玻璃》等10多部作品。
来源:百度百科
标题:[文化]柴泽俊:从辍学娃到古建筑名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