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襄垣鼓书 原生态的说唱摇滚
本篇文章3002字,读完约8分钟
◆湘元鼓书传承人王俊川,双目失明,靠听互联网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5月15日,在襄垣县古汉镇甄珍村的一个农家庭院里,六七个老盲人艺术家围成一圈坐着。一张方桌和几条长板凳拼凑成一个舞台。桌上的架子上挂着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桌腿上还挂着手板、施舍碗、书库、小棍。坐在中间的盲人艺术家李奇不仅要说唱,还要弹鼓。他还必须操作九种打击乐器,如鼓、锣、钹和木鱼。几位盲人艺人,如镜湖、二胡、月琴等。他们围坐在一起,用他们的乐器演奏。整个场面很热闹。
有拿着饭碗的孩子,有鞋底的女人,有穿围裙的老太太,有抽烟的老男人,有一边听一边踢羽毛球的小女孩。湘元鼓书传统名篇《反菜园》的精彩表演,不时让村民们哄堂大笑...
他们是盲目的,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用传统的香元鼓书来诠释世界的温暖和温暖;他们看不懂文字,看不懂音乐,却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把这种根植于太行山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了下来。他们演奏、演唱并演奏了原始的摇滚乐...
1“鼓词”与“柳调”的完美结合
襄垣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张表示,襄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襄垣县及周边县市,甚至晋城,尤其是上党地区及周边地区。它继承了宋金元时期“格尔词”的说唱传统,与当地流行的“六调”,即“莺歌柳”融合在一起。至少在明末清初,它就形成并成熟了,并在清中叶开始兴盛。
据张介绍,相传明末清初,襄垣盲人以“卜卜”为生。他们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将占卜词编成押韵、通俗易懂的小段,然后用当时民间小调演唱。乾隆年间,盲人艺人开始用小平鼓伴奏说唱,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板块,叫“格尔词”,既吸引人听,又吸引别人听。后来,盲人艺术家干脆把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改编成歌词,用“鼓词”说唱,演变成一种新的谋生方式。清光绪年间,一些艺人将《烟花留香》中艺伎的歌曲与民间曲调结合,固定为一种唱法,取名“六调”。盲艺人的“格尔词”与明眼艺人的“六调”结合,形成了流行于上党地区的湘元鼓书。清代乾隆年间,以唱唱湘元鼓剧本为生的上党地区盲艺人发起并组织了“黄三社”,成立了最早的湘元鼓剧本民间组织,发展了湘元鼓剧本。
在流传中,“格尔词”和“六调”的名称一直交替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湘元鼓书是现存北方鼓书流派中最古老的音乐类型之一。2007年,湘元鼓书被宣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存在传承弱化、后继乏人的危机
早在20世纪50年代,翔元鼓书就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给了很多盲人工作。当时演出一个月的收入是45元,接近当时公务员的工资。由于收入可观,许多年轻盲人愿意去盲校接受系统的技能培训。
湘元鼓乐队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其艺术魅力和形式不亚于评书和JD.COM鼓。然而,为什么评书和JD.COM鼓风靡全国,而湘元鼓书却长期留在上党并在衰落?张说,多年来,湘元大鼓剧本的艺术家们一直是盲人。现有艺人普遍年龄偏大,愿意学习继承的年轻人很少。存在传承乏力、后继乏人的危机。
目前,在襄垣县农村流浪的盲人鼓队不到五个,每个队一般由8-10人组成,而较大的鼓队将有20多人。每个演奏者负责演奏1-2种乐器,熟练的演奏者可以同时演奏8-12种乐器。除了秋收和农忙季节,他们每天都在香苑的每个村子里游荡,在太行山深处以艺人为生。
山村的路和城市的步行街不一样。盲人没有盲道,但更崎岖危险。他们必须摸索前进。队长是全队的队长,也是唯一一个视力好的。在队员身后,他们轮流拉着前辈的衣角或者拿着盲杖在山路上慢慢摸索,仿佛生来如此,守望相助,生死相依,谁也不会把同伴丢下。在蜿蜒的山路上,他们留下了一串脚印。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曲艺队的空室越来越小。湘元鼓戏的队长李奇说,为了适应时代,他们不断创作新的段落,修改一些歌词,但吸引的观众仍然非常有限。自从香元鼓的成功应用,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终于走上了保护和传承的道路。县政府领导和襄垣县文化局领导有意识地将襄垣鼓书作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进行规划和发展;此外,它还组织了一个正规的湘元鼓书说唱团,挑选健全的文学新人,从盲人艺术家手中接过湘元鼓书的传承旗帜,使湘元鼓书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王德长等湘元鼓乐研究专家,系统深入地整理、研究、探索,将湘元鼓乐的内容记录整理、印刷成曲目剧本,不断推陈出新。
3传承人不遗余力抢救保留剧目剧本
在张的带领下,他找到了76岁的盲人国家级非遗传传承人王俊川。他讲述了不遗余力抢救湘元鼓剧本的故事。
王俊川说他6岁的时候就被疾病弄瞎了。小时候,我第一次听六雕评书是在傅山村。他独自扮演一个秦越,讲一个关于婆媳关系的笑话。歌词中有很多白话和口语词,很多句子的押韵不严谨。但是因为这种活泼的地方语言,村里的观众觉得贴近生活,很亲切,听得津津有味。当他骂婆婆的一些过错时,台下的婆婆很不高兴。石走到一个大妈跟前,拍着她的肩膀唱道:“大妈,我不是说你来了。我在外面做宣传,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全场大笑,大妈也笑了。
在整理湘元鼓书曲目方面,王俊川表示,近年来除了配合张越公主回忆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各个流派的艺术特色、各个时期的表演以及各种比赛中的表演外,她还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湘元鼓书曲目。
由于湘元鼓书的形成是从盲人算卦开始的,它的传播主要是由盲人艺术家、老师和弟子一代代地传授,留下的书面材料很少。随着一代艺术家的衰落,许多精彩的书目永远消失了。文化大革命前,300多部传统剧目被组织转录,但被破坏。解放后创作的现代戏剧,大部分都因为盲人不识字而失传,学习后也不注意保存手稿。收集和整理湘源鼓书的流传文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俊川说,他先是记下了自己认识的200多首歌,然后在街上走来走去,和一些在世的老艺术家一起回忆,用盲文一句一句地记录下来,整理出了75本长、中、短的香院鼓书。毕竟我已经70多岁了,老人完成任务后病重。“虽然我病了,但我心里很高兴。作为传承人,我积极撰写文字资料、录制视听资料,试图在文字、磁带、CD中保存湘元鼓书的鼓词、乐谱、流派特色。能够为保护湘元鼓书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一点贡献,可以说是一颗老艺人的心。”王俊川感慨地说道。
○非传统小文件
湘元鼓书是我国北方已知最古老的鼓书类型之一,是对“格尔词”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相对于其他类似的鼓书,湘元鼓书在表现手法上更为丰富,尤其是唱法,几乎囊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既有独唱、二重唱、轮唱,也有主唱、伴奏、合唱,还有演唱、帮助他人表达情节、刻画人物。
湘元鼓书的唱腔属于盘腔的变异结构。鼓词和柳调两种曲调,一般交替使用,有时只用其中一种。湘元鼓书的音乐唱法独树一帜。在艺术表现和传承上,格尔词和六调两大体系各有侧重和体系。它的音乐唱法不仅有快、慢、跺、赶等多种唱法,还有哭、悲、喜、怒等功能性唱法,还有打板、打板、紧板、慢板、散板等多种风格,还有十多种常用的器乐伴奏。
有坐唱、站唱、走唱、表演唱等等。在坐唱、站立、行走的表演过程中,根据演员的搭档模式,有单人、双人、多人等不同风格。多年来,湘元鼓书吸收和融合了当地小调、道教调、民间叫卖调、梆子、洛子、秧歌等演唱元素,成为湘元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方言调。
湘元鼓书传统书目丰富,有《唐五女传》、《金鞭记》等长书目30余种;中篇有《杨打人》、《高文举亭》等40余部;有《小姐姐做梦》、《小两口争灯》、《可怜的韩元旦》、《御历范》等80多小段。
标题:[文化]襄垣鼓书 原生态的说唱摇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味道,伴着乡情慢慢荡漾
下一篇:[文化]难以忘怀的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