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教育 > [文化]40年坚守 传承纸业“活化石”

[文化]40年坚守 传承纸业“活化石”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0 00:44:02 阅读:

本篇文章2477字,读完约6分钟

李宝根示范“钓鱼纸”

在“精检”区,工作人员正在挑选杂质

纸浆原料

他是一个普通的造纸工人,但他继承的桑葚造纸技艺却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技术早了100多年,被称为造纸工业的“活化石”。他坚持手工造纸,填补了我省手工造纸的空空白,复兴了这一古老技艺。

他是山西省高平市路镛村的李宝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桑造纸技术第四代传承人。8月29日,我来到高平市路镛乡路镛村,与坚持“节约”桑树造纸技艺40年的李宝根进行了接洽。

高平桑纸是用来印钞票的

8月29日凌晨,我驱车来到高平市路镛乡路镛村,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李宝根所在的桑造纸厂。整个厂房不大,略显简单,中间隔着四五个区域的墙。每个地区开展的工作不一样,全厂很难找到机械化的工具。

走过两个分区,在一个写着“打鱼纸”的区域,我看到一个精瘦的老人,穿着米色西装,胸前系着黑色皮围裙。这个人就是李宝根。

他面前是一个长2米、宽1.5米、深1米多的大池子。一根竹竿横在池边。李宝根把一个长1.4米,宽0.7米的木架子的一端放在池边,另一端放在竹竿上。"这是一个纸钓鱼架."李宝根说。看到了,李宝根把一个同样大小的竹帘放在手中的纸钓架上。这种竹帘与普通家庭使用的竹门帘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竹帘更细致,捆绑的更紧,一个一个,几乎看不出缝隙。“我的竹帘已经用了几十年,是我的‘传家宝’。”李宝根用手摸了摸竹帘。

说话间,站在李宝根对面的一个工人把一根长木棍放进池子里搅拌。一瞬间,刚才还略显清澈的池水变得浑浊起来,可以看到水中白色的果肉。"这是纸浆,最终成品纸就是从这里捞出来的."话音刚落,只见李宝根小心翼翼地将手里的纸钓架插入浆池,水平提起。这时,纸钓架上的黑色竹帘上覆盖着白色的纸浆。李宝根来回摇着纸钓架,多余的水被过滤下来。然后他用双手把它举起来,纸钓鱼架又放在了池上。李宝根拿出竹帘,在已经放好的纸架子上翻了个底朝天,轻轻掀开竹帘,一张纸平展地出现在他面前。

63岁的李宝根看着刚刚捞出来的桑葚纸,如获至宝:“我们高平桑葚纸最大的特点就是韧性好,保存期长。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幅古画,百年后依然鲜艳如新。经专家鉴定,这幅画的纸是高平桑纸。解放前太行、太岳解放区的纸币都是高平桑纸印制的。现在高平桑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蔡伦做的纸早一百多年。”

据《六安府志》记载,洪武初年,泸州六县桑树8万余棵。当时泸州成为北方最大的织造中心,鲁丝以皇家贡品而闻名。在高平、阳城等地,大量的蚕种资源为制作桑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路镛村还有一块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石碑,记载着路镛村自古就造纸。高平桑纸是中国造纸工业的“活化石”。

制作一张纸需要4个小时

说起桑葚纸的整个生产过程,不善言谈的李宝根一下子成了“话匣子”。他告诉我,在造纸用的所有材料中,桑葚纸的制作过程是最复杂的。去皮、揉捻、蒸煮、洗浆、捞纸、烘纸共10道工序,是手工制作桑葚纸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张纸从剥皮到成品需要4个小时."李宝根说,清淡的蒸煮过程分三次进行,桑皮经三蒸三煮制成的桑皮会变白。李宝根说着,带他去了“精检”区。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一个大的洗衣单前,挑出一些杂质。这时,洗衣单上的树皮被浸泡、蒸煮、制浆、去皮和压榨。如果不介绍,也看不出这些是树皮。“这就是精检,这是最费工最细致的过程。在精检过程中,皮检人员一定要仔细检查桑皮表面的杂质,这样桑皮纸才能更细致光滑。”李宝根说。“制作桑葚纸,虽然每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与纸息息相关。但最重要的部分是寻找纸张,这项工作只能由李师傅来完成。”工厂负责人说。

[文化]40年坚守 传承纸业“活化石”

为什么说“捞纸”是关键?李宝根说,打鱼纸的第一步是搅拌均匀。如果搅的不均匀,那就是心里的疙瘩。其次,钓鱼的时候要掌握均匀的粗细,在水中慢下来,这样才能看起来像。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

造纸是一项控制植物纤维的复杂工程,杂质多,纸张容易粗糙发黄,钓鱼不准容易造成厚薄不均,影响使用效果。而李宝根却能够在纸帘展开的那一刻,通过巧妙的手和身体的晃动,找到捞纸的最佳时机。“每张纸的厚度,也就是7丝和8丝厚,相当于八毛七的样子。这是靠感觉感受到的。每张纸重35克,重35克以上。看来书法可以说是不能用了。”

40年不放弃继承造纸术

李宝根说,桑树造纸实际上是路镛河两岸居民的传统手工副业。过去,路镛村的每一户人家都以制作桑葚纸为生,村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制作桑葚纸。它也被广泛使用。除了字画之外,民国时期家家户户的窗户纸、地契纸,甚至纸币都是用桑树纸做的。

18岁时,李宝根跟随父亲学习桑葚造纸。当初,他跟着父亲学纸钓。因为经常达不到要求,他也退缩了,但他不屈不挠的坚韧一直在督促他好好学习,好好练习。为了探索捞纸的规律,他有时会在自己的湿浆池呆上两三个月。最终,努力有了回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宝根的手艺终于达到了制作桑葚纸的要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窗户被玻璃取代,大大降低了桑纸的销量。因为没有市场,村民们逐渐转行养家。现在村里能做桑葚纸的人很少,年轻人更不屑读书。只有李宝根坚持留了40年,他急于看到曾经的桑纸辉煌正在消退。

直到2011年,山西金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才在村里成立,专门从事桑纸制造。李宝根看到了桑纸的希望。他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成为这里的“灵魂”。为了传承桑葚的造纸技艺,李宝根收了两个徒弟。

李宝根孜孜不倦地造纸40年,对这项技能有着深厚的感情。“说来奇怪,我的肩周炎,只有在打鱼找纸的时候才不会生病。一停,右肩就疼得要命。”李宝根笑着说,“只要公司不倒闭,只要还能动,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纸张具有很强的润墨性、耐老化性和易保存性,在书画市场上很受欢迎。李师傅曾代表该公司参加在陕西和深圳举办的文化博览会。许多著名书法家对我们的纸很感兴趣,当场下了订单。”

李宝根说:“我不懂公司的运营。我要做的就是继承桑纸技术,努力把它做大做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李宝根重复了40多年,长满老茧的手有一种细腻的湿气和温度感。他手中生产的桑葚纸也成为书画市场的热门商品。陆丽红

标题:[文化]40年坚守 传承纸业“活化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