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革”仍坚持拣选文物
本篇文章1061字,读完约3分钟
最后一期提示:20年来从铜厂废铜中挑出3200多件青铜文物,传说中的50吨重的老人名叫雷。1958年从太钢调到太原铜业公司,先后担任生产总调度和生产总监。
西周时期的原始布
高13.8厘米,宽8.2厘米,重192克。是1980年选的。
农具的铲形,又称铲币。硬币有一个沉重的身体,平坦的肩膀和微弧刀片。这种布料在先秦货币布料体系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挑选文物,首先要有一定的文物知识。但是老雷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处理生产,对文物一无所知,对历史也知之甚少。考虑到文物随时可能被破坏,他订阅了《文物》、《考古》等杂志,还买了很多文物方面的书。他学习实践,经常向文物领域的专家请教。就这样,他慢慢进了门。
饕餮鼎
身高24 cm,直径19 cm,1984年入选。
它有直嘴和折叠的边缘,直立的耳朵,深的腹部和底部,下面有三个圆锥形的脚,腹部有一个由周目雷图案组成的饕餮图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物遭到极大破坏,被送往炼铜厂,混杂文物较多,挑选文物的任务更重。为了加强评选工作,组织成立了雷文物评选小组。当时他担任副厂长兼评选小组组长,成员七八人。每次从工厂带铜来,大家都从装满铜的麻袋里倒出来,开始挑选。如果不及时采摘,许多文物会被扔进炉子里,变成铜水。所以,不管是夏热冬冷,刮风下雨,只要有铜袋进厂,就会出现在现场,就像在沙中淘金,从大量废铜中精心采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时候为了找到可能的文物,往往会翻找几十个麻包,甚至还要筛选几次。包裹被倒掉的时候,材料厂灰头土脸,夹杂着铜臭味,呛人的眼睛,刺鼻的味道,手断了,胳膊被抓伤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厌倦,也没有人停止找工作。
左:五羊哥右:哥。战国时期
上:一直走到nego,下:有一只大狗。商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部门虽然已经停止工作,但仍然坚持文物的挑选,并由专人保管挑选出来的文物。1972年文物部门复工后,一次性挑选出500多件文物交给文物部门,从铜厂装载了一卡车的文物。
20年来,雷和文物评选小组成员共处理废铜数十万吨,其中入选的文物有两米之大的铜佛像、直径几厘米的硬币和铜箭等,总重量超过50吨。其中有五件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商代快父吴铁梁30件、西周原币、秦代吕不韦少府阁、统一战例、汉常方半椭圆量。入选的丁、桂、珏、胡、窦、葛、剑、戟、带钩、铜镜、铜炉、灯、鎏金像、铜印等二级文物200余件,三级文物3000余件,全部移交山西省博物馆、太原晋祠博物馆、太原双塔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
在下一期中,雷于1971年选择了商代的弦乐器。
标题:[文化]“文革”仍坚持拣选文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识山西品牌感“晋善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