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他把自己的人生和山西民歌系在了一起
本篇文章1548字,读完约4分钟
陈友平唱着深情的民谣(图片由回答者提供)
说起山西民歌,很多人会想到《西游记》,《人们说山西风景好》,《桃花红杏花白》……说到它的兴起,也许还能唱几句。“好听,好唱,易懂”是对山西民歌的普遍评价。
9月1日下午,看到陈佑平,他说民谣要这样唱,我就拿出一个蓝牙音响。“和我在一起的人随时都能听到山西民歌,我也随时能唱给大家听。这就是推广。”陈友平说,不管他去哪里,这个小音响永远是他的必备品。
他一开口,眼神就变了,像黄土高原上的秋天,干净茂盛,然后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唱出来,就像拉出一只风筝。有节奏的手势把风筝拉上拉下,悠哉悠远。
“哭姐姐,别哭了,哭成泪人了,你为什么在路上叫我哥哥?人们常说树死了,人活了,又不是我哥。我一个人去西部。嘿,亲亲,我赚十斗八斗,然后我回去……”顺着他的目光,他的歌声,在九曲黄河的转弯处,两个恋恋不舍的男女,充满离别的味道,不想走,却又不得不走,冲锋,告别,流泪,回头...终于看不见了。
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我的脸颊上已经挂满了泪水,第一次听到人们唱歌流泪,因为歌手感动了。1998年,陈友平凭借这首《向西走》获得全国民歌大赛金奖。
俗话说“黄河岸边有好嗓子。”陈友平1968年出生于黄河岸边的临县歧口镇,声音很好听。他的声音粗而响亮,有宽有高,刚柔并济。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1980年加入县剧团,从三弦、二胡、唢呐伴奏开始。每当剧团“倒下”等着换场地时,他就拿起一条红腰带,把阮绑起来,假装成吉他,把扫帚当成麦克风,为团员们表演流行歌曲。后来吕梁艺术团招人,陈友平以他的好嗓子考上了。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走唱歌路线的想法就产生了。1986年,他悄然离开,来到省会太原的山西戏曲学校。经过多次测试,他被录取为“半成品”。因为他作为伴奏的背景,唱歌不是专业,但唱歌是必须的。1989年,陈友平代表学校在“山西文化艺术学院首届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成为学校第一个获得歌唱奖的人。
从县剧团到省戏剧学校,再从金鸡厂到军事艺术团到省歌舞厅,陈友平这几年走了很多,换了几次工作,唯一不变的是对山西民歌的热爱。因为跌宕起伏,他的歌里充满了“爱”。
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文化部第五届“明星奖”一等奖;全军首届mtv大赛银奖;全军文艺表演一等奖……作为一个从黄河出来的民谣歌手,48岁的陈友平获得了很多荣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对他多年努力的肯定。对于一个15岁就开始唱民歌的人来说,他认为更有意义的是让每一个山西人听到、看到、唱山西民歌。
近年来,陈友平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山西民歌的推广上。2014年应银行邀请,举办了“解析山西民歌”讲座,从歌曲诞生的背景到当时的风土人情,再到亲人在《你会去哪里》中的痛苦...讲座结束后,在场的人都说对山西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年,陈友平组织山西、蒙古、陕西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人到中央音乐学院向北京的专家讲解三地民歌。他们简单的表演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他进了校园,参军,回家做慈善演出。两个月前,陈友平带着他的学生和一些民歌爱好者走进普通人的家里,把山西民歌带到省城丽华园的酒店舞台,自告奋勇为大家表演。“我已经和几家山西特色的酒店谈过了。下一步,我们的民谣会走向更多的地方。”陈友平说,餐馆是人和游客最多的地方,是展示图像的窗口。吃山西特色餐,听山西特色民谣,应该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2010年,儿子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15年考入该系研究生。近年来,陈友平的爱人马海丰也加入了民谣的推广行列,他也是民谣歌手出身。
为了让原来的民谣更好唱,陈友平改编了一些歌曲。他和他的爱人一起唱歌,而他的儿子用现代电子音乐为他们重新安排了配乐。一家三口一起为民歌的传承而努力。秦昭
标题:[文化]他把自己的人生和山西民歌系在了一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