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68岁老人家唱着歌儿卖钢针
本篇文章2523字,读完约6分钟
“古阳县的老针店,门面朝东。在柜台上刷上金匾,把招牌挂在门外。要问谁有好的钢针,李基灿不能搞错……”9月15日上午,在泽州县大阳镇古商业街上的一家商店里,68岁的李连武穿着一双圆布鞋,身穿一件藏青色长袍。他把皮帽扣在头上,拿出一副老式的宽边眼镜框架在鼻梁上,拿了个杯子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迈着方步走到店门口。
2002年,山西卫视来录制播出他演唱的《卖针之歌》后,李连武没想到他喊了13年。逢年过节还挑唆担子,在街上卖钢针。古老的《卖针之歌》在古镇的街道上尖叫回响。
如今,来到大阳古镇的游客总是把看李连武当成一个“必选节目”。这种叫嚣也成为了被誉为“九州针都”的大洋古镇唯一的“活化石”和“活名片”。
“九州针都”的兴衰
泽州县大阳镇位于晋城市西北部。早在西汉初期,大阳就被命名为阳阿侯国,其后为阳阿县。直到隋朝初期,扬a郡被废弃,前后延续了700多年的郡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大阳镇,拥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镇活化石”,享有“三晋第一镇”的美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古镇就发现了铁矿,丰富的铁矿资源促进了当地冶炼的发展。冶炼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大洋手工制造业,尤其是手工制针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阳古镇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州针都”,统治中国400多年。"大洋的针供应这个大国的每个家庭,并出口到中亚."这句话出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写的《河南山西报告》。作者是德国人,名叫李希霍芬。可见,大洋钢针是当时中国制针行业的主导地位。
大阳古镇有一座针翁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奉“针翁晔”。专为供奉“针神”而建的镇翁寺,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末年,在4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大洋织针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乡镇工业只有三两个人。今天,做不到的人屈指可数。工作的,为医疗工作的,不只是房子。”从镇翁寺现存碑刻来看,明朝崇祯年间,大阳制针业兴盛,“几乎家家造针”,销往长江以北,占据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还销往中亚等地。
清朝光绪年间,随着西方国家机器织针的涌入,大洋的织针业崩溃了。据史料记载,1881年,外国针头进口量为20.1亿支,1891年达到31.2亿支。在列强的围攻下,作为山西手工炼铁行业“头号种子选手”的大洋终于停产了。
在店门口唱《卖针》
大洋手工制针业衰落,古镇卖针人纷纷转行。只有李连武坚持,古镇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在复制最后一个“九州针都”的形象。
李连武门面刚装修,店铺门板还没刷。店门的墙上挂着一个“扬一李记老针店”的小牌匾。店里两头有一对对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横批:“好针好”。
“祖上在古镇卖针,我已经是第七代了。”与其他卖针的不同,李连武不仅喊了一声,还穿上了一套戏服——他爷爷卖针时经常穿的海棠蓝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因为这件衣服略薄,他做了一件新袍子穿在身上。
“小钢针做得好,销往世界各地。东京卖给汴梁地,西京卖给长安城,南京卖给应天府,北京卖给舜天城。”李连武,衣冠楚楚,就站在店门口,引来一群外国游客鼓掌。
“想要好生意,不能少喝。”李连武说他唱的《卖针之歌》是祖上传下来的。“这首歌有大洋的地方特色。早年是大洋针商的小调。时间久了,就演变成了一首曲子。”大洋镇的针商虽然在200多年前就唱了《卖针歌》,但现在还能完整的唱出来,大洋镇只有李莲51人。
受家庭影响,李连武从小就跟父母学了很多小调。"这些小调优美而朗朗上口,尤其是为了吸引顾客."在他学过的小调中,对《卖针之歌》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说唱次数太多,他到了一下子来的地步,保留了小调的原味。
李连武的《卖针之歌》一举成名,央视和山西卫视纷纷前来报道。
“一号钢针可达千层底,二号钢针可缝制一万件衣物;3号和4号经常用,针线活分不开;五号钢针虽然小,但是小家庭离不开它。”李连武说《卖针之歌》需要九分钟才能唱完。表演的时候一般会唱五六分钟。
在尖叫声中,李连武转身从店里拿出一块木板,左手拿着。"这是一块泡桐板,也叫公平板."话音刚落,李连武右手握着一束钢针,用力一扔,钢针整齐地插在木板上。
“卖针人”的担忧
“不要小看一根钢针,生产它需要72道工序。”李连武说,古大阳镇有300多种手工针,其中许多工序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首先用风箱生火,然后用小板铁锻造、拉拔、敲打、滚圆等工艺,再用火蒸针,炸针,淬火,然后打孔打磨,最后用沙子打磨。”李连武说,经过这些工序,一个小小的手工钢针就完成了。“能绣龙凤,宋朝一营兵。绣一只喜鹊叫,绣一只蚂蚱跳三次。”从喊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当时钢针的作用。李连武说:“现在的人不拿针不拿线,更不用说缝衣服了。还没穿破就扔了。”
参观大阳古镇老街时,看到沿街很多店面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李连武说,为了满足发展要求,有关部门对大阳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国庆期间,大洋老街将举办大型摄影展。”
李连武提到的摄影展主题是“2015太行神韵忆乡愁”。随着摄影展的临近,李连武很担心:“游客来了,你想让人们记住大阳什么?”游客可以带走什么样的纪念品?我得给游客留下一点印象!"
经过考虑,李连武制作了上百个精美的礼盒,上面盖着自己戴着皮帽子的头像,并以“卖针之歌”开场,里面有一个顶针和一小卷插着五根钢针的彩棉线。让他觉得美中不足的是,里面的钢针是上海的机械针。“手动针和机针不同:一是有韧性;二是表面没那么亮;第三,针眼是圆的,不像机针,针眼长。”受家庭影响,李连武对手工制针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曾经了解过冶炼技术。现在他想恢复手工制针流程。"做一个合格的钢针,最重要的是打孔."他说手动打眼很难,能打眼就打针。“经过抢眼的过程,10个可以有8个成品,哪怕是高手。”“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卖针,而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大阳的辉煌历史,铭记这古老的工艺,继续传承大阳的钢针文化。”李连武表示,“大洋手工针匠工艺”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今年68岁。作为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一直想给后人留些东西。”
李连武有三个儿子,都在村里工作。很难实质性地帮助他父亲的想法。没有帮助,头发花白的李连武感到无助。
标题:[文化]68岁老人家唱着歌儿卖钢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衣服打补丁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