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刻在石碣上的廉政箴言
本篇文章3023字,读完约8分钟
腐败是私有制出现后,特别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社会政治现象,相应的廉政教育也应运而生。
《说文解字》解释:“烂,烂,从肉,政之声”。“失,灭也。贼败于北。”。引用老子的话来解释“败”,就是“藏得多死得厚”,意思是贪多必亡。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意义更加集中在政治上,利用公共权力谋取非法私利就是腐败。为了防止腐败,中国封建王朝非常重视启蒙的作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传播道德和信条,使官员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约束。古代国家官员的反腐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皇帝教育。
在中国古代,从私塾、乡村学校到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处于世界当代国家的前列。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接受《诗经》、《尚书》、《易经》、《春秋》、《仪礼》等儒家经典中的“聚其薄”、“安政爱民”、“省钱爱民”等政治思想。读书就是通过“修身养性,治国安邦”来学习治国之道。
坚持修身养性
修身是读书的第一要务,身正不怕鞋歪。古代文人以培养节操为第一要务,无论为官与否,这是常事。当然,习惯了是自然的。只有当你成为一个诚实自律的人,一个廉洁的政府才能实现。不要以为贪墨就可以逃避。事实上,谁也逃不过,只是迟早的事。
司马光对此深有体会。
大家对司马光的理解大概是从砸缸开始的。这个曾经聪明伶俐的孩子,将成为大宋和王安石的正式宰相。当时土地兼并非常激烈,“势官富姓,无限占田”,世界上一半的田是权利集团拥有的。司马光是丞相。身居高位,家境富裕,应该不成问题。事实是他的生活一直很简单。他为官近40年,在洛阳只有三顷薄田。妻子死后,他没有想过要下葬,只好在地里买了一口棺材。
司马光为自己攒钱。在他老弱病残后,他的朋友刘贤亮想用50万买一个女佣来照顾他。他回答说,谢绝说:“几十年了,我不敢经常吃肉,也不敢穿纯衣服。我怎么敢在50万个城市里穿女仆?”西宁、元丰年间,司马光住在洛阳,专心写作。他的住处是一间只能挡风避雨的茅草屋。三月九月的冷天,北风呼啸;在炎热的夏天,天气非常热。司马光只能挖三尺,挖一个地穴,活在地下。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写了一部不朽的作品——《资·同治建年谱》。
齐家应该勤俭持家
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和家庭不分,家庭承担着对后代进行政治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义务。
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专门写了一个“勤俭持家,养生之道”的家训,教育儿子:“俭与德同。渺小就是想要更多。君子欲多则贪财,欲速则不达;小人要多了,就要求多用,就失去了家庭,所以住官邸就行贿,住老家就偷。所以说:奢侈也是恶。”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以后“在政府生活时受贿”。可以说,廉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谨防奢恶,往往会详细列举历史事件,以供参考。他对儿子说,西晋时“我从前天天吃大钱,直到孙豪情倾家荡产”,“石崇夸人铺张,死于东市”,寇准的现代生活“一时奢侈”,“儿孙学家风,如今穷得很”。这篇文章《训练与实践健康》,有理有据,真的很感人。司马康看了忍不住哭了。从那以后,他一直把父亲的家训当成一面镜子来警示自己。
一个人对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败。因为司马光对儿子的教导很好,他的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明白节俭的重要性,重视节俭和自律。他曾担任校长、作者和助理讲师,以博学、诚实和节俭闻名。
治理国家必须有规则
自从官员进入仕途后,皇帝经常给他们进行“仁义廉耻”的科举教育。如今,新疆县江州的大堂里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古代国家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
江州大堂建于唐代。其具体成立日期不详。它的主体建筑是元代建筑。大厅里的柱子和横梁大多是原材料制成的,风格粗犷豪放。宋元明三代,洪武(1376年)、乾隆(1753年)、光绪(1878年)多次修复。轴线上有大堂、2号厅、3号厅。大堂内墙东侧有一块高116厘米、宽70厘米的石碑,刻于建中元(1101年)。
怡悦清心。“冷静地对待事情,不要被喜怒哀乐所感动,”他说。
两曰冯巩。“如果公众是正直和干净的,人民就会信服。
三天,修德。与其逞强,不如说教人。
第四,问责。“求实效,不争虚名。
五天观察。“勤察民情,不要使税赋和服务不均,罚必漏。
6.建议上课。“奉劝民勤的行孝和农桑之业。
七天摆脱劣势。“乞求人民的苦难,并改造他们。原本由州政府保管的《公务员七条》多次遗失,后于1984年重新镶嵌于大堂内墙,以示后人。这座纪念碑已经流传了八九百年了。时至今日,不仅有其历史借鉴和参考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你贪婪,你会失去你的身体。“唐太宗这样警告他的大臣们。他还说,比如说,鸟住在森林里,鱼藏在水里,或者被抓住,因为它们贪吃鱼饵。建议官员不要贪财毁了自己的生活。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各衙门官员执政时,常张口:无错,显祖宗,荣夫人,桂儿本人,以德助我,惠民,立于天地之间,不朽千年,素有圣贤之称。“当官的,只要不作恶,既利国利民,又荣耀祖宗,成为圣人,可见皇帝的教育是比较实际的。
树立廉政榜样,树立墓碑
历代皇帝在理论说教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提倡那些既善于治理又善于行为的“清官”、“官吏”,除了奖励他们之外,还表现他们的事迹,向全国公布,以身作则。
稷山县城柳集东院,有一座姚天福墓碑,高3.1米,宽1.4米,厚0.7米。碑文高1.23米,上面刻有两条龙的顶端,形象生动;碑呈龟形,重七吨多;翰林大学学者于吉的碑文用4884个字描述了姚天福的生平。
姚天福生活在和元两朝,曾任谏议监、历史判官、刑部尚书、平阳知事、真正的道路总管。最后到中书省参政,大渡路总管是大兴提督兼奥卢诸军总管,相当于现任副总理、北京市长、军区司令员。姚天福在位时,不惧权贵,敢于与皇帝身边的红人作战,被称为“强硬建议”。姚天福家身居高位,除了几桶大米供日常消费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一生诚实自律,和包拯一样正直。
姚天福去世三十年后,也就是元朝元年(1333年)三月,另一位皇帝宁宗命编辑国史的于吉为姚天福墓写一篇文章,歌颂他的功过。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启蒙,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廉政教育一直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之中。
古代县城建筑装饰中的官员警示
中国古代建筑是有一定规律的,它的装饰一定充满了某种意义。各地县政府的建筑装饰,既要表现出封建政府的雄伟和盛世气派,又要表现出官员清正廉明、爱民的警示作用。县政府的照壁、大堂、二厅、客厅都有相应的装修规定。参观这些古建筑时,您不妨关注一下这些地方:
第一,按墙。县政府大门后的照壁背面,有一只形似独角兽的贪婪野兽。野兽可以吞下金银财宝,但它仍然不满足,想吃太阳。这幅画旨在警告官员不要成为贪婪的贪官。
第二,戒石。在县政府的第二个门后,立了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龚升明”,叫做“施婕坊”。戒石背面有16个小字“二丰二禄,民富易虐,神难欺”,以此阻止县长以民为本,秉公办事。
三、大堂门牌匾。大堂门楣中央挂着一块金匾,因其功能而得名。厅定额为正厅、正厅、公堂或法院;其中一些以它们的管理目的命名,如忠诚与爱堂、人民友好堂和郑萍堂。
四.大堂牌匾。大堂牌匾上有四个烫金大字,“镜高悬”,为的是县长要清官,敢为民做主。
五、门匾。大堂后二厅前的屋门背面,有一个长匾,书上写着“正义、国法、人情”六个字,警告县长办案一定要遵守正义,执行国法,满足人情。
六两个门牌。二堂门匾额多为神思堂、退休堂、退休堂,以示县令堂是悔过补过之地。要及时对政务进行回顾和反思,有错误及时弥补和纠正。
标题:[文化]刻在石碣上的廉政箴言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汉高祖被围白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