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寄情思故里 重返军寨村
本篇文章1720字,读完约4分钟
那一年的业余时间,我和亲戚朋友一起回了老家,去了一趟老家。家乡的美景和无尽的乡愁激起了我几十年来在家乡的涟漪。
根据历史记载,我家乡的翟军村在古代被称为“德胜房”、“德胜堡”和“安乐堡”。起初,姓安、、胡、鲁的先后迁入。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四大家族在山上建了阿弥陀佛庙,之后的30年又建了龙王庙。康熙九年(1670年)和民国二年(1913年),先后修建了菩萨庙、财神庙和三交楼。明朝崇祯六年,北方大旱,当地土匪烧杀抢掠,百姓过得不好。于是明廷调集七万兵在中原镇压,并于当年在该村制高点扎营,故改名为军寨。如今的家乡,一个淳朴自然的古村落,经历了朝代的动荡岁月和前所未有的时代的特殊体验,留下的只是硝烟过后的古文物。然而,五文修才一武修才的传说在清代就出现在村里,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看家乡的地形,是南高北低的长方形,西平东沟。所谓西平,是阮庄、段村交界的丘陵地带;另一方面,东沟从村子的最南端延伸到北部永城附近几英里长的一条沟里。沟里经常有流动的小溪和许多井,灌溉着这条深沟里的菜地。生产谷物的地块可能不同。是村内主要产粮区,如村西的二十石日、西洼日、耀泽地日、土豆日、谢赫河、左湾,与永城接壤的南岭优势地块。东沟,以及村南都是林木产区,其余都是靠天气吃饭的薄区。
今天,这个南方有山,北方有县城的丘陵山村,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模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正直的人。
据2010年底统计,家乡有4个村民小组,745户,2701人,耕地面积1938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884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028万元。从国民经济发展指数来看,当时的县乡发展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现在,村子的西边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新村子。在新建的三层教学楼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栋五层的住宅楼和商店,标志着这一代人的领袖,为建设新型农村迈出了一大步。
古槐树分布在村庄的垂直地标线上,象征着家乡的地标,北投、上村小庙前的古槐树见证了古村落几千年的历史。以北门洞上方的七佛堂、关公寺为标志,与平遥古城、村内的叶无道寺、土地庙、北窑湾炮台入口处的古戏台一起建于明清时期;西头巷的石狮、砖门楼、拴马桩、许多古宅中的石狮镇物等。,虽然只剩下遗址了,但记忆还是很清晰的,就是小时候那几年,村里类似现在的戏迷唱歌剧的场景,也能清晰的记得。当时,村子里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那一年,为了表现出闻名省内外的种棉标杆精神,县里派来的艺术团创作了《逛军村》、《我叫油汗》、《三丑会》等场景画像,让人赏心悦目。
这个小水库从南窑湾向上,位于汾河系和柳根河支流,库容65万立方米。是60年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我记得在水库的大坝上,那一声声的夯喇叭,冲天的干劲,沸腾的场面,记录了那个时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精神。我清楚地记得,党支部书记王培寿是全省乃至全国重点产棉区的领导;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第四次全国农村棉花工作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担任了公社书记、县委委员、副县长的领导职务。他在水库工地上牵着裤腿,站在斜坡上分配任务,时不时鼓励大家;他每天早到工地,晚回家。他以身作则,受人尊敬,就像一个伟人,指点江山,实际上在这里体现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内涵。
今天的文家沟煤业,库区四周碧水碧草,是一道美丽的经济风光带。优雅的写字楼,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设备齐全的煤矿设施,规范的运营管理体系,都是与过去相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有一个以王培寿为代表的老乡们建立起来的基础,就像中国革命的胜利起源于井冈山一样,顽强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会代代相传。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望着淡淡的月光,想着家乡的心情,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这一刻,我突然发现太多的篝火,太多的人生变故;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充满时代气息、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洋务大村、内学军村”的创业精神。这其中的本质是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家乡黄土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
告别懵懂少年,进入五彩缤纷的花季,再进入忙碌的中年,担忧的老年。我对家乡越来越尊重,因为家乡的黄土地是一艘没有联系的船,是为了培养家乡世世代代的人,包括我。
标题:[文化]寄情思故里 重返军寨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开发与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