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曲水流觞”活动的延伸与发展
本篇文章967字,读完约2分钟
作者闫绍金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晋代著名书法家、会稽文史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友人,在兰亭举行“屈屈”活动。他们坐在兰亭清溪两岸的地板上,把装满酒的馒头放在小溪里,从上游慢慢漂下来,穿过蜿蜒的小溪,馒头在谁的面前旋转或停止,谁要即兴创作诗歌,谁要喝酒,都被引为佳话。
这种优雅的儒家风格直接反映了金代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生活“开放”和“灵性”,注重每个个体生活的内心温暖和精神自由,也影响了一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至今受到许多自由主义者的高度赞扬。
如今,似乎有一种脱离当时时尚的趋势。人们更注重材料。“空空壳人”随处可见,精神家园和内心温暖被大大边缘化。在很多社交场合,问候“最近过得怎么样?”总是听到,但问题是“你最近读了什么书?”很少见。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是“越来越多的人写书,越来越少的人看书”;交流的人越来越多,关注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屈地”这一活动也是很多仁人志士所津津乐道的,并且是对这一典故的延伸和发展。“天府茶”,一个在全国行业都很勇敢的台资企业,刚刚嫁接了酒和茶:形式和“流水”一模一样。它只在小溪上放一个茶盘,把杯子里的酒变成茶。而且,它将这种人力资源纳入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英雄所见略同。庄子说:“天地之大美,不言而喻;有明确的法律而不在四点钟讨论它们;不用说,一切都是合理的。圣人,原天地之美,万物之理,是人无为,大圣不为,也叫观天地。”它表达了庄子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极端渺小,也是他对天地之美的深情。柏拉图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理念的“副本”,而艺术是“副本”。最高的美是永恒的理念,艺术在此之前无能为力。
2006年夏天,我有幸和五个朋友从厦门一路驱车而上,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到绍兴惠济山脚下,坐在兰亭曲水的小溪边。我的思绪立刻回到一两千年前,仿佛我穿过of/きだ124240/,and隧道,目睹了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诞生过程。又是一阵吹墨的微风,文人的诗词歌赋萦绕在耳畔
有人说,与茶相比,茶可以是鉴真,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其实我只说对了一半。不怕不知道货,就怕拿货比货。因此,与茶相比,鉴真是对的;但是,人与人之间不认识是必然的。比如这41位古人就像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住在我们身边;比如庄子和柏拉图,就像是素未谋面的熟人...
标题:[文化]“曲水流觞”活动的延伸与发展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慢饮细品与仰脖豪饮
下一篇:[文化]点钞大赛与口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