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城书香 源远流长
本篇文章3002字,读完约8分钟
运城市西北约5公里的盐湖区大曲办事处后院有一栋两层的砖石建筑。这座建筑被一个中间有一条小路的水池包围着。整个建筑简洁、大气、典雅、庄重。这座建筑是运城河东书院著名的藏书建筑,建于明朝郑德九年(1514年)。
工作人员介绍:“这也是河东书院旧址的位置。图书馆建筑是河东书院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河东学院图书馆2014年装修。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河东书院藏书楼内就有数千册藏书,可见当时书院的规模。作为一个由盐务司这样的低级衙门创办的学习机构,可以想象当时河东运城地区的办学风气和崇文尚学风气是何等的沉重。
曾任运城河东盐博物馆馆长、运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李,多年来研究运城的盐文化,对运城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李告诉,运城盐池兴盛于明代,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当时盐学专业——交通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河东书院、书院、红云书院的建立,为运城的办学、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运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上有五大交通区划,只有河东有专门的研究”。在盐特产城设立盐特产,也是当时中国主要产盐地区的创举。
1“运学”创立早于运城
崇文,运城河东人,可以追溯到元朝。据史料记载,元大德三年(1299年),盐运使敖屯茂创办运城盐院,取名“运学”。“运学”作为一种盐类特产,并不是一个以培养盐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机构,而是运城盐政为了招收盐商和盐丁子弟而创办的普通机构。
运城的建立实际上是从元朝到正念时期,在此期间,运盐使者那海俊德主持河东盐政。但敖屯茂比运城早42年创立运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运城的前身卢村(也叫卢村)长期以来一直是盐务政府的驻地。元大德年间,漕运大使敖屯茂主持河东盐政时,实际的盐务政府已经在这里建立了约70年。
卢村虽然当时还是一个没有城市的小城镇,但规划建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商业经济也有了一定发展。盐运公司已经具备了建立盐专学校的条件,也客观上满足了从事盐产运销的商人子弟求学为官的需要。“运学”成立前,从事盐业的商人子弟在附近的地方州县学校就读。“云学”成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元朝建立的“云学”因明初战乱停办了70年,后又复兴。
据史书记载,明代“云学”的规模是“东西宽五十步,南北长一百八十九步,土地面积三十九亩,令人叹为观止。中间是大成殿,前面有两件东西。前面是吉门,门外左右是大名鼎鼎的环乡仙祠,盘水在里面流淌,上面有星星,殿后有明伦殿,殿后有静宜阁,东有崇圣寺,东有晶晶阁。为杨德寺,为射击场,关德殿”。元朝时,曾有人称赞“云学”为“其他县庙之冠”。在明朝的规模上推测元朝的情况应该是可以承受的。
明朝建立了三所大书院
李告诉我,明代出现了设置书院的高潮,不仅恢复了元代创立的“云学”,还先后创建了三所大书院。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河东书院,初名育才堂,由巡盐帝国张士龙于1513年创建。河东书院六十多年没有衰落,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依然存在。张当政时,曾议毁天下书院,李御史,拜三圣于院,急改三圣。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名崇圣堂,十六年(1588年)改名。万历三年(1575年)和万历六年(1578年),李被任命为河东运盐使。万历六年毁书院,改为“万历七年春毁书院”。李在得知破坏书院的消息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其保全河东书院的机智值得称道。
另一个大学院是郑雪学院。据史书记载,“运城门旧郑雪书院是于光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建,后改为东槎书院,即今万寿宫。”郑雪书院比河东书院晚21年建立。建院44年后,赶上了张的破书院。同时存在的河东书院在“三圣”的保护下得以保存,但郑雪书院也未能幸免被摧毁的命运。
“红云书院”在云雪东成立...三年后的明天(1623)。”鸿运书院是在张灭天下书院40多年后创办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存续。
李告诉,当时运城除了这些大书院外,还有许多叫“社会科”的启蒙学校。据史书记载,“郓城以“五”为名向社会学习,那里有养蒙古的地方,分东、西、北、南,让孩子就近找老师”。综上所述,运城作为一个盐城,建立了那么多的学校、学院、社会科,和当时的州、县、市没法比。可见当时运城的教育非常发达。
3冒充盐商子弟进入“运输学校”一度盛行
“运学”的设立,旨在“教商贾子弟”。有记载说“盐孩必须平手考试,其民族血统的孩子不得混考。即不允许商业国籍的孩子乱考。如有百姓滥住宿,送考试的盐官和受地方官考试的文士,必受处分,案必严。根据当时朝廷的相关规定,盐特产必须招盐商子弟,其他商人子弟不招。
李说,虽然规定是这样,但是因为云学学校的教学成绩比其他学校好,实际上很多不是盐商子弟的人都换了籍贯参加高考。据清代书法家李宗万所书:“只因河东当日修延池禁墙堤,原属蒲、杰尔周、、金、榕和、万全、安义、夏县、平陆、芮城、元曲、闻喜诸县,旧县有子弟考上交通。继因额外之量而不能造盐丁之后,又招募十二州兵。县盐丁的老子女考上了交通,理由是没有理由的人的子女也被证伪成书,代替了在的虐行。”“云雪”代表走盐的孩子,然后引起虐。李宗万的叙述是真的。
可见,当时,运城河东一带的人眼中,运学的地位不亚于家长对“重点”学校的崇拜。李接受采访时,笑着说,“交通学”是当时河东地区“重点中的重点”。
4“云学”教授的等级相当于县太爷
根据清代盐书,《云学》有教授一门,学科一门。郑启品教授,45岁的梁,坐在安义县养120,下迁本公司公务。“。
李解释说,“云学”教授的素质与当时朝廷命官郡公的素质相同,说明“云学”在当时受到重视。当时“交通学”在社会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交通学”的经费是以公费列入河东盐运公司的费用中的。
李告诉我,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形式的“云学”创建基金:研究领域和收集捐款。“云学”的校场是明朝万历年间盐运使林国祥创办的,部分土地被划为“云学”东宫,然后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全部为“云学”所用。另一种是官僚、盐商、士绅捐钱,以满足“交通”经费的短缺。
清光绪年间,由于科举废除、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影响,“运学”改名为“河东商学院”。同时,在运城建立的其他书院也纷纷更名。根据历史记载,”...河东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02-1905年)改为河东中学,为升省级大学做准备。红云学院改为河东初级师范学校,分单科和全科,目的是培养各属教师,晋升为省会优秀教师……”运城原有的社会科学属于启蒙教育,因“年代久远,敷衍人多”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改革。“河东路吴匡把原来的一学(即社会科)合并到东西小学堂。河东路陈济棠增加了一个中路小学堂,分语文和理科教师,让他们通识,为进入更高的小学做准备。”与此同时,“河东道陈在既有学校外的旧警备区设置了一个警务室,蒯道各县几个品行端正、相貌端正的士绅,仍然被划分为两个简单完整的科目来研究警政法事。毕业后,他们将被命令返回原来的地方,他们将训练巡逻警察...宣彤元年(1909年),有一所小学实验学校,从蚕专业户开始,以官商园第二区为试验场。”这也应该是那个时代最早的警校和技校。辛亥革命后,河东中学,原名河东书院,改名为“山西省第二中学”,中国共产党在运城的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这所学校里。1934年,“山西省第二中学”更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
李说:“今天的运城能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有这样崇尚读书的风气,直接关系到从元朝到现在的办学和崇文的兴盛。”
标题:[文化]运城书香 源远流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曹溪河 秋色妖娆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