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山西:激活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本篇文章1214字,读完约3分钟
说到中国传统节日,现代人想到的无非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除了这些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法定节假日的设置也使得这些节日备受关注。但是重阳节在喧嚣的时代逐渐被人们遗忘。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也值得我们关注。重阳节在当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价值。
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易经》将“六”定义为负数,“九”定义为正数,所以在九月九日,日月相融,故称重阳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阳节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此传承下来。重阳,又名“踏秋”、“踏春”三月初三,是倾巢而出的家庭。重阳节这一天,亲戚们一定要一起爬“避灾”,插山茱萸,赏菊。魏晋以来,重阳节的气氛日益浓厚,是历代文人吟咏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人节。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重阳节的民俗是特殊的。在历史上的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出去野游,插赏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祈求长寿,祭扫祖坟等。重阳节的意思是辟邪求福。所以古人想在重阳赏吴茱萸,吃菊花,因为吴茱萸和菊花都有辟邪延年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崇阳避祸消灾的神秘意识逐渐淡化,却演变成了人们感受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动,如登山健身、孝敬老亲、祈福长寿、旅游等。此外,古代文人在重阳节的吟诵和吟诵,尤其是对家乡菊花和亲人的特殊感情,使重阳节具有乡愁、爱亲人、感时抒情的文化内涵。可见,重阳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与重阳节相关的故事、传说和诗词歌赋,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不仅要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还要采取各种活动来重新开发其文化和社会功能。不难看出,重阳节最大的特点是登高为乐,孝敬老人至亲,符合现代人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生活、构建尊老爱老、孝为先的和谐社会的需要。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机。相关部门、园林、公园、学校、社区可以开展各种赏菊活动。传统菊花文化具有乡愁、高贵与冷漠、健康与长寿、回归自然等多种主题。因此,菊花展览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举行,通过普及文化知识,欣赏展览的美景,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境界。还可以举办重阳节诗歌会、文化交流会,倡导祖孙三代参与,体会爱老敬老的真谛,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重阳节也可以与时俱进,把登山的习俗变成亲近自然的运动,把喝菊花酒变成家庭欢聚,把种植吴茱萸、吃重阳糕变成了解民俗的文化通道。
重阳节蕴含的文化传承过去,延续未来。它不仅包含民间传说、诗词酒文化、祈福长寿等精神内涵,还具有人文娱乐、健身健身、孝道伦理等社会功能。它让人们从重阳节文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谱系,升华出自我约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激活重阳节在当代最大的文化意义。(李娜)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激活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文化山西:百姓为何称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