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太原晋祠鱼沼飞梁 世界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本篇文章3157字,读完约8分钟
作为一个桥梁之国,中国的古桥数不胜数。然而,在众多的历史名桥中,十座桥特别耀眼——卢沟桥、广济桥、吴婷桥、赵州桥桥、安平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戴宇桥。其中,十字桥指山西太原晋祠十字桥。
这座立交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但是,如果你问太原人这个过桥在哪里,十有八九会摇头。因为当地人不在乎叫不叫过桥,所以这座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鱼沼飞梁。
如果一座桥能飞,它就是一个座位
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有一座悬翁山,山下有寺,是为纪念晋国始祖之子而建,已有数千年历史。
这个晋祠举世闻名。它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和碑刻于一体的唯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7世纪到12世纪,它也是世界建筑、园林和雕刻艺术中辉煌灿烂的一章。
晋祠有三宝,即鱼沼飞梁、祭堂、圣母院。
鱼沼飞桥是一座精美的古桥建筑,其十字形桥是我国现存古桥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
在太原人眼里,鱼池飞梁是一座“神奇而古老的桥梁”。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因为桥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游客可以通过。这座桥的结构很奇妙,桥上有方砖,两边有汉白玉栏杆,便于维修。其次,根据民间传说,鱼池飞梁是巧匠鲁班建造的。
但据史书记载,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为了让禹叔为芬东王,孝敬母亲,修建了宏伟的圣母院。与此同时,利用大殿前的泉水修建了一个砖石泉水池。古人以圆为池,以方为沼。因为沼泽是晋江的第二大源头,流量大,鱼多,所以得名鱼沼泽。
至于所谓的“飞梁”,本着“架桥为座,若飞为也”,“飞梁为石脊,陵寝过水道”的说法,在沼泽上铺上十字形木板,在桥沼内竖立34根边长约30 cm的八角形石柱,石柱顶端用柏树斗拱与纵、横梁相连,支撑十字形桥面,即飞梁。飞梁也叫板桥。
桥面呈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仙殿、圣母院相连。南北甲板长19.5米,宽3.8米,从左到右倾斜连接到沼泽岸。因为桥面从东到西都很宽,南北都倾向于与地面齐平,整个造型就像一只大鸟飞翔的翅膀。
北魏学者李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唐叔虞有一座庙,水边有凉堂,水上有飞梁”。据专家考证,34根石柱及其基础造型仍保留了北朝风格,其他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色。可以看出,这座著名的十字桥建于北魏,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桥梁中,这种造型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只是晋祠中“鱼沼飞梁”的实物遗存。即使放眼世界,它也是唯一保存完整、最早的古代十字形桥梁。难怪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称赞:“这种类型的石柱桥在古画中偶有见到,但实物只是个别情况,弥足珍贵。”
鱼塘飞梁东侧有一对铁狮子,也是宋代的作品。第八年(公元1118年)在宋徽宗政和铸造。一男一女,骨骼强壮,造型生动,直发,威武独特,堪称古代铸造的优秀作品。
b飞梁下,原是金水第一二泉
桥是水的附属物。毗邻梁飞的鱼沼是金水继难老泉之后的第二个泉。
有一个关于毛玉灵泉的有趣传说。
在太原的西北部,有一座以神奇的红叶和著名学者傅山而闻名的后山(山加围)。相传,为了在山顶创建多福寺,两位古代僧人每天沿着山路到远处的汾河取水。他们的真诚和艰辛感动了文殊菩萨。菩萨给了他们一个锦盒,叫他们放在大雄宝殿的工地上,反复强调,路上千万不要打开。
路上两个和尚忍不住好奇,在箱子上开了一条缝,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想到,两只小龙突然从箱子里钻了出来,离开了空,北城上兰的一个村庄变成了石头砌成的冷泉,南池的一座晋祠变成了鱼沼泉,而这座上升的山上只有一口浅井。
过去的鱼沼潺潺,清幽,与二泉合流,难安老利,汇成晋水,绵延数万年,滋润了晋祠以东数十里良田。不幸的是,由于周围地区不加选择地开采地下水,李珊和毛玉的二泉在1972年干涸。现在,毛玉的梁飞只能依靠人工引水来延续这个美丽的传说。
但这并不影响鱼塘飞梁的独特存在。鱼沼飞桥被誉为当代水陆立交桥的鼻祖。除了造型奇特美观之外,它还是国内罕见的跨桥形式,建筑功能也很优秀。
据建筑专家分析,方沼共有石桥柱34根,有木桶拱梁,承石桥板,石栏杆。石桥中间高,两边低。木桶拱和横梁改变了石桥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递到桥柱上。桥柱的跨度因梁的荷载角而异。桥梁充分利用材料在三种环境下的特殊性,如在石柱水中的耐腐蚀性、木材的韧性和可塑性、石桥面板的耐磨性和防火性,从而达到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c圣母院前建的鱼池飞梁有着意味深长的意义
古往今来,桥梁在中国土地上并不少见。大多数大河,从涓涓细流到浩瀚的汤水,都有各种各样的桥横跨其间。除了科技的设计,中国古代造桥人更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不信你看,那些古桥都是用浮雕装饰或者用壁画描绘的,都渗透和蕴含着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内容给了这座静而安详的桥梁一种活泼多彩的生活。
建在圣母院前的鱼池飞梁是人们游览或游览圣母院的主要通道。人们不仅可以从精致、优雅、大方的汉白玉勾栏中感受到它的庄严和奢华,还可以通过这样一座好的桥梁进一步感受到圣母院的尊严。说到圣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朝廷打算在晋祠修建圣母院。根据帝国的命令,圣母院大厅里放置了43尊雕像。看到朝廷完工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大家都焦虑而不知所措。
突然有一天,一个头发健康的老人踱到工地上,像没人看似的摆弄着工地上的碎木。我看到他把木材左右拼接,最后树立了一个圣母院的小模型。更奇妙的是,这种模式没有支柱。原来老人把整个房子的受力点都放在了圣母院周围的柱廊和檐柱上!
看到这个模型,工匠们非常兴奋,他们立即决定按照这个模型建造圣母院。我想感谢帮助过大家的老人,但是老人已经不在了。有人说这个老头是古代木匠鼻祖鲁班的显灵。
传说很美,圣母院前的鱼池飞梁也很美。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宝藏,静静地站在太原人的身边。不管游客是否关心、关注或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都在那里,既不悲伤也不快乐。
环
太原桥梁相关地名
在太原,与桥梁有关的地名很多,如三桥街、巴陵桥、桥头街、桥东街等...其中,三桥街的历史传说最多。
由于历史悠久,关于神话三桥街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有许多民间传说。一方面,清朝的学者杨林(后来是连长的官员)喝醉了,不能回家,但躺在他家门口(现在在三桥街46号院,又称旗杆院,杨林当连长时旗杆石还在)。在我醉醺醺的梦中,我看见井里有三座金桥。其次,一股来自后肖河的泉水流入饮马河,河上有三座桥。今天在七一礼堂有一座桥(酒仙桥),人民市场后面有第二座桥,三桥街三福里入口有第三座桥。第三个传说是第三座桥地势低洼,有一条小河流经街道,河上有三座草桥...
然而,传说中最有趣的故事是王进李克用的故事。
相传唐朝末年,突厥沙陀部落首领李克用率领士兵南下进军晋阳。炎热的夏天,鞍马疲劳,士兵饥饿,行军速度急剧下降。这时,马来报告:“将军离开后,唐明古镇就在前面,离北都晋阳约三四十里。”李克用此时非常口渴,决定在这里扎营,积蓄力量。
你必须有水才能在锅里煮饭。士兵发现附近只有一口井,但连几个水桶都放好了,一滴水也没有得到。李克用听到消息,跑到井台上。奇怪的是,当他跑到井口时,他看到井水突然翻腾起来,像泉水一样流淌,水中漂浮着三座金桥。李克用和围观群众都很惊讶。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水中传来:“可以用,去晋阳不能滥杀无辜,可以维护唐虎,可以拥有自己的太子。”接下来的两天,沙陀的兵卒成功拿到了晋阳,但没过几天,唐朝的主公就下诏让李克用为晋王。
井内指示完成后,李克用立即派人在井台上修建了一座琉璃井口,形似八角形,取名“琉璃八角井”,并将井所在的街道命名为“三桥街”。据说这口井是下三桥街三福巷的琉璃八角井。当地老人说,这口井存在于汉代,是用琉璃瓦建造的。后来因为水质苦,喝不下去被封了。
标题:[文化]太原晋祠鱼沼飞梁 世界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陈 廷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