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杜学文:人生的另一种美好
本篇文章1634字,读完约4分钟
我想我认识郭-。事实上,我们对此知之甚少。理解,因为我们都在性质相同的地方工作,经常需要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因为合作的好,会有更多的私人认可。知道他是那种文化情结很重的人,也有一些类似的意思。即使我们很久没见面了,我们的心里还是有彼此的。我也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看过他的文章。几年前,他把他发表的论文寄给了我——那是在他退休之后。我当然为他高兴。说不懂,真的不懂。看了他即将出版的《与岁月同行》,我才发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好像很少见到。
《与岁月同行》是一本以回忆为主的散文集。吴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不像其他人,他的家庭是艰苦的。然而,他在这里不是为了展示他遭受了多少痛苦,而是为了感恩——抚养他的父母,帮助他的家人,萦绕他的家乡。他知道生活不易,成长不易,所以高考进城后,他还记得父母在家乡的邻里和土地节。即使岁月流逝,岁月流逝,也没有丝毫的减少。看了他的散文集,发现最常见的词是“感恩”。我没有做详细的统计,他也不想写为什么要,怎么“感恩”。但他在写作中却如此执拗和漫不经心地使用这个词。见他平时有些大大咧咧的样子,哪知道他的心还是那么柔软,爱挚。这让我对他有了新的看法。感恩,人在今天还有这样执着的情结吗?也许吴就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自信。
回头看,吴主要在文化单位工作。虽然有机会等原因,但对他来说,真的是缘分。在吴的内心深处,一直对文化之类的东西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日复一日地在这个位置上生活和工作,因为不可避免。在书中,他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日子,用家里的钱偷偷买二胡。虽然很难说他用得有多好,但他对音乐的兴趣从未消退。开始学写毛笔字,不经意写了一辈子。令我惊讶的是,他一直坚持给上班的同事和家乡的邻居写对联。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花钱买纸买墨,还要花无数个小时。他其实很享受,坚持到了今天。这让我感动。如果一个人一生能不顾功利坚持做一件事,那就不容易了。没有感情是不行的。即使是今天,他也没有给我写过一个字。还有一点就是他对书和文字的热爱。吴有一次在一家公司工作,当即决定编一本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书,要我和别人一起写。分配给我的题目是晋商。正因为如此,才催我去做一些晋商的研究。当然,他也编纂了很多相关书籍,出版了很多相关著作。基本上,他在办公室度假。办公室是他的工作室——郯庐。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工作室”看书写书。这基本是退休前的正常状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年来,已经有几十份手稿从这里送来出版。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吴是著名的万荣县人。万荣本土文化的特点大家都知道。表面上看,吴的是随和、豁达的,但骨子里的倔强坚持却是很有可比性的。他一生热爱文化,把做“文化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令人敬佩。家乡最值得夸耀的事是什么?他在许多地方描写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卫聚贤先生。吴不想炫耀自己的同胞和尊重自己的名人。而是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不足以形容自己是“书”的学者。可见他的潜意识价值还是文化。而他对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眷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每年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老家过年。这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不在了,院子散了,带着孩子结了婚,回到过年的日子,真是莫名其妙。但是,吴坚持这一点。虽然要打扫法院大厅,清除杂草,烧炕,准备各种吃的礼物,给邻居写对联,但事务复杂,难以完成。但他乐在其中。他对家乡的爱,始于每一片草地,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片水,每一个人。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他还是觉得只有回到自己长大的山村才能找到自己。这大概是罕见的。
郭吴荣和我一起长大,退休几年。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到了这个年纪,回想起来应该是好事。人总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做好,也是一种幸福。现在,他的新书《与岁月同行》即将出版,真的是一种享受。如果不说档案时代,他还很年轻,精力充沛,善解人意,正是做事的好时机。我相信并希望他的更多作品能够出版,让我们享受人生的另一种美。(作者是山西省作协主席)
标题:[文化]杜学文:人生的另一种美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吴国荣:故乡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