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死队”在这里崛起
本篇文章2216字,读完约6分钟
山西新军
1937年8月1日,一支人民武装——山西新军诞生在三晋之地。这支以“山西青年对敌斗争”为骨干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它在建立之初,属于阎锡山晋祠军的建制,为区别阎锡山旧军(即晋军)而称为新军。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新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1939年12月,发展到46个团,4个游击支队,总兵力约5万人,超过了当时的老山西军。新军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活跃于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在八路军主力的推动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首先在山西发动十二月事变,命令旧军进攻新军。新军被迫反击。一九四○年春,粉碎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后,新军各部门改组为二十七个团。他们虽然还保留着晋绥军的名字,但实际上加入了八路军的序列。抗日战争胜利后,山西新军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参加解放战争。
前世
那个划时代的早晨
权威史料中有关于敢死队形成的生动描述。193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阎锡山连早饭都没顾上,就命令下属去找薄一波,说:“开战前没有兵。你怎么看?”薄一波当然知道阎锡山的用意,于是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组织新军,改造旧军!”
阎锡山想了想,说道:“旧军难改。你应该先试着组织一支新的军队!”
看到阎锡山《在路上》,薄一波明确表示,我们党主张:“要组织新的军队,就要实行新的制度。这个我提前跟严先生解释过了。王先生还说,要有政治武装,所以新军要实行政委制度。”
“只要能打赢仗,就能和日本人抗衡,还需要给人一枪。简而言之,就看你认真去做了!”
“叫‘抗日青年先锋’的新军团名字怎么样?”
阎锡山沉思了一下,觉得“抗日”二字不合适,于是决定用“抗敌”这个称呼,说:“改成‘山西青年抗敌’。每个参加的人都要有誓死的决心,怕死的不要参加。”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早晨,新军破茧而出,历史转折。随后几年,阎锡山的旧军逐渐衰落,而我党领导下的山西新军迅速发展。
红色记忆
这可以算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在山西的一部伟大的开拓之作。从1936年的山西牺牲救国团到1937年的山西青年对敌决战队,这些一度以特殊形式存在的抗日统一战线,使我党实现了以山西为抗日战略支点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山西抗日、华北抗日,乃至全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追寻这段光辉的时光,我们走进了国立师范学校,走进了敢死队旧址灯杆角村,体会到了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旧址,是薄一波读书工作的地方。1922年,他以一等奖被这里录取,三年后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里,他和阎锡山建立了专门的抗日统一战线,接管并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团,把全省105个县政府中的70多个交到了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这为八路军三大主力进入山西开辟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以西盟会名义举办的军政培训班,正在萌发出一支新的抗日力量——山西青年对敌致命队。
7月14日,我们跟随敢死队的脚步去了沁县张远镇灯杆角村。这是当年山西抗敌濒死队战斗的地方。墙上的抗日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沿着土墙走,尽头是薄一波曾经住过的山洞。来自沁县史志办的副研究员李国庆告诉我,它基本上保持了一年的样子,包括广播站和房子里的保密室,这些都是在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时尽可能恢复的。
薄一波担任过抗日第一营、第一纵队的政委,创造性地制定了政委制度的规定,提出了政委是军队最高首长的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党对新军队的领导,新军队很快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重要武装力量。之后,死心塌地的队伍以薄一波为首前往山西省东南部,创建太岳根据地,发动著名的沁源围城战,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距离灯杆角村20里的西林村,敢死队当年在这里完成了由弱变强的大转变。转型来自于“西林军整军”的训练。因为敢死队是由青年学生和后来加入的大量农民青年组成的,所以他们不熟悉八路军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38年5月,八路军总部迁至相距不太远的秦县南滴水村。为此,一营队带队培训班,要求八路军领导教导营队中没有实战经验的干部。连排级以上干部、政工人员都参加了培训。
西盟会山西新军纪念馆馆长王存虎告诉记者,当时八路军总部负责同志几乎都去西林讲学了。朱德每周一、三、五给大家讲游击战术;参谋长左权每周二周四周六会给你讲步兵作战规则。后来,彭还向作了关于党的政策的报告。从八路军总部王佳宇到西林培训班有几十英里。像年轻人一样,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朱德,每次都是骑马给大家讲课。没有教室,教室就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八路军将领们的激情演讲,显著提高了致命一队新军的政治军事素质。
在秦县西盟会山西新军纪念馆,详细记录了敢死队的发展壮大过程。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他们参加了七千多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和伪军五万多人,为国牺牲士兵一万五千人。
“把刺刀举起来,把枪对准正确的地方,往前走!前进!在战场上,我们绝不会退缩……”这首歌,由白燕作曲,改编自法国马赛曲《山西青年对敌队组歌》,时隔70年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采访结束时,邓干娇村委会副主任董世界告诉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仍在传承。据老支书说,以前我们村有500多人一个人靠种地生活,平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块,是附近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里的养殖业得到了推广,60%的村民养鸡,收入翻了一番。我们也准备修复和组织村里的老红点进行旅游,让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村里村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裕。
标题:[文化]“决死队”在这里崛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村名地名说炎帝
下一篇:[文化]悄然崛起的山西第五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