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教育 > [文化]万寿宫基督教堂百年沧桑,讲述着兄弟感恩故事

[文化]万寿宫基督教堂百年沧桑,讲述着兄弟感恩故事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0 07:32:02 阅读:

本篇文章2845字,读完约7分钟

万寿宫三号住宅

万寿宫基督教堂

116年前,两个逃离农村的小男孩来到太原。他们远离家乡,饥寒交迫,被当地基督徒亲切收养。后来他们学习工作,出人头地。为了报恩,兄弟俩花巨资在五一路万寿宫巷修建了一座基督教堂。

为了陪伴这座凝聚着两兄弟心血的建筑,同年,他们在离教堂不远的地方盖了一座房子。从那以后,他们的后代在这里生活了93年。

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至今日,基督教堂和万寿宫三号院依然静静地伫立在万寿宫巷。虽然时光荏苒,却和这个温暖的故事一样保存完好。

两个小男孩为了建立一个感恩的教堂而逃亡

从五一广场到五一路,步行10分钟左右。在路的右边,你可以看到万寿宫的街道标志。从万寿宫巷进入,步行约200米,会看到一座宏伟的基督教堂。五一路老居民中没有人知道这个教堂。然而,当他们问是谁建造了这座建筑时,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这座教堂是从我记事起就建造的。只有少数老人还知道:这座教堂是张兄弟为了表示感谢,在五一路上修建的......

1900年的时候,教堂还不存在,只是一片普通的菜地。同年,远离山东的张天俊和张天杰兄弟因饥荒不得不离开家乡。他们独自生活,一路乞讨食物。途经山西太原时,被当地基督徒亲切收留,兄弟俩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今年,张天俊7岁,张天杰5岁。基督徒也为他们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两个孩子梳着长辫子,穿着长外套,脚趾露在外面,因为布鞋穿得太旧了。照片背面写着基督徒给的外国名字,但因为年龄原因,字迹已经模糊。

张兄弟在教会的关怀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张天俊去北京上大学,张天杰考上了山西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哥哥来学校教书,哥哥当时在山西邮政局上班,后来当了局长。受成长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张兄弟都是基督徒。1923年,也就是民国12年,张天俊和张天杰捐赠了3000个现代海洋,与其他基督徒一起在万寿宫大街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即现在的万寿宫基督教堂。同年,两人在教堂旁边的空土地上建了一所房子,现在是万寿宫的第三个院子。

经过许多波折,教堂终于被修复了

“房间呈T型,男信徒坐在中间,女信徒坐在两边,讲坛高高耸立,礼拜堂顶部做了一个铁十字架……”这是《山西文史资料》第五十七辑中对万寿宫基督教堂的描述。类似的场景留存在张氏后人张长生的记忆中。张天俊的长孙张长生,66岁。在他的印象中,他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教堂里长长的黄色长椅,以及许多基督徒一起去教堂的场景。

张长生长大后,由于某些原因,礼拜停止了,在张长生读书的教堂里办了一所私立小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小学不办了,成了殡仪馆。如果有人死了,他们会来教堂。”张长生回忆说:“1966年以后,又变成了居民楼。”为了方便居民,教堂里修建了上下隔墙和将教堂分成几个房间的隔墙。经过许多波折,教堂顶部的尖顶不见了,挂在上面的钟早已不见了。“我还记得教堂顶部的大钟是用麻绳绑着的。打铃的时候可以发出悠扬响亮的铃声,可惜后来听不到了。”张长生遗憾地说道。

2013年,古建筑施工队开始修复教堂。现场操作时,从地面挖出一个8厘米左右厚的石头门头。准确的说是门头的一部分,上面刻着“真”字和“救世主1923”。可以推断,基督教堂建于1923年,也就是民国12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

据张长生介绍,虽然从地上挖的残缺门头上只有一个“真”字,结合爷爷的解释,后面应该有四个“耶稣教会”字,整个门头都是“真耶稣教会”。而这些话是爷爷自己写的。

教堂建成后,工作人员根据仅存的“真”字设计字体,完成了其他字的形式,并制作了一个新的牌匾挂在教堂门口。“真耶稣教堂”仍然是张天俊的笔迹。

感恩是一句家训,张家子孙都做到了

在张长生的记忆里,张天俊爷爷写得一手好字。在学校,学生们不去书店买字帖,而是直接找他爷爷要“墨宝”回来抄,而二爷爷是个不错的画家。不仅如此,两位爷爷还精通德语和英语,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汉语、历史、地理、文学以及各种深奥的专业书籍。这些书现在还在万寿宫三号院张家旧居,有些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两位爷爷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对儿孙要求都很严格。经常督促孩子学习看书,每次写完作业一定要给孩子看。最后家里20多个儿孙成了大学生。“我爷爷又高又有钱。我的性格和他一样。他性子直,爱说真话。”张长生回忆道。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听到爷爷感叹他和弟弟从异乡漂泊,一无所有,奄奄一息。谁能想到,现在有近30个儿孙,家庭和睦,衣食无忧,离不开所有好人的帮助。“除了感恩,还是感恩。”这就是张天俊经常教导孩子的:“做一个好人,多做善事,能帮就帮……”

[文化]万寿宫基督教堂百年沧桑,讲述着兄弟感恩故事

2002年,张长生和妻子、女儿、母亲一起搬出万寿宫三号院,当时他已经在这里住了53年。张长生也成为最后一个搬出祖居的张氏家族。搬出去没多久,张长生就安排了两个老家的亲戚住进来,帮忙看房。就这样,满是人的三号院突然陷入了沉寂。空空.有16个房间,2个厨房和男女厕所房子旁边的花园几十年前也是政府买的,现在成了卖蜂窝煤的地方。

三号院连同翻修后暂时关闭的基督教堂陷入沉寂,隐藏着家庭老龄化的故事。“然而,爷爷们还在。”张长生说:“张一家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都怀着感恩的心活着。我想我们都做到了。”

对话:五一路上的名宅

太原市地方志学会理事郝波热爱文史,特别喜欢太原历史和地方志。他去过太原1600多条街道和小巷中的1300多条,拍摄过街道标志和门牌号。并为太原市民政局编辑的《太原市城市街道地名地图》做了一个版本后勘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基督教堂和万寿宫三号院建成前的原址是什么?

郝波:在清朝末期,有一块空土地,1919年在陕西省会的详细地图上被标为“菜园”, 1925年在地图上被标为“田家院”, 1938年在教堂附近被标为“太原旅馆”。据当地老居民说,张兄弟在修建教堂和房屋时,向田家买了菜地,与地图上的记载相符。三号院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武夷路上的众多民居中脱颖而出,这也与屋主的身份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武夷路上,像万寿宫三号院,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民居?

郝波:黄骅阁9号楼也很有名。黄骅阁9号楼的记载可以在日本人1938年制作的《太原日本商案内图》上看到,但当时标有“铁路诊所”。1940年,又由日本人在“实测太原城市规划”上制作,9号楼成为“铁路医院第二病号楼”。

需要指出的是,之前已经有很多报道说黄骅阁9号楼是古代皇帝使者的居所,后来成为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的住宿和办公场所,这肯定是错误的。首先,按照1905年清朝的旧地图,真正的黄骅馆是在路北,而不是路南9号楼。真正的黄骅阁旧址可以在1919年的地图上看到,当时是作为山西省公署使用的。1929年和1936年,它被用作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警察部队。其次,近几年国家做的全国文物普查也明确标注黄骅馆9号楼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国时期,没有科举;第三,从外观来看,很容易看出不是古建筑。

1919年,山西省会详细地图第一次更名为黄骅亭,以前叫松花坡。

标题:[文化]万寿宫基督教堂百年沧桑,讲述着兄弟感恩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