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教育 > [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0 06:28:02 阅读:

本篇文章1230字,读完约3分钟

绵山是清明节冷食的发源地,据民间传说,也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的挑尖起源。

据《传统面食》记载,唐贞观年间,秦川大旱八百里,李世民急欲攻心。魏徵推荐绵山和尚田善友祈雨。之后下起了倾盆大雨,救了庄稼,帮助了所有的人。作为祈雨的回报,李世民带领满洲里军民来到绵山完成了他的愿望。御姐八婶也随她去了,但拜了五龙为师,不愿再回到长安,在绵山诵经修行,为村民采药治病。有一天,巴古给一个生病的老太太配药做饭。当她做面团时,她软化面团并加水。最后,她把它变软了。看到锅里的水烧开了,八姑急中生智,拿起一块木板,把软面团放在木板上,试图用筷子拨入开水锅,但连面条都放在一边。煮完碗,老婆婆流利地吃着,问:“这叫什么,孩子?”巴古把“这个”误认为“你”,脱口而出:“叫巴古。”老婆婆曲解为“配股”,介休有“配股”脸,是最早挑的。

[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后来人们把“筷子面”叫做“挑股票”。比如太谷、忻州、介休等地的居民,用高粱面、豆面、白面做双向面、三向面,把面团揉成团,放在特制的圆形铁板或带把手的木板上。

榆次、祁县、太原等地的人把和好的面条放在一个大碗里,用筷子挑。面条是鱼肚形的,所以也叫拔鱼。元代《家居用品全集》中的“湿面食品”记载了制作面食的各种方法,如“拔山药鱼”、“精致拔鱼”。到了明代,《阳曲县志》记载:“附近居民有各种面食:河漏,荞麦面是它;拨鱼子酱,豆类,小麦为之。”。清朝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叫昌旺达的山西商人,在茶图市开了一家“四镇联社”的饭馆,专门做炒鱼等山西面食,在边陲田野里也有所闻。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xi安。途中经过太原府和山西巡抚卢仲琦,用“蟹翅鱼”向慈禧太后一行进贡。吃完后受到西太后的大赞,后来流传民间,成为高档餐厅的名牌。1959年,应一大批山西出身的老革命的要求,彭真、薄一波在北京开了晋阳酒家,经营山西菜系。搅鱼面这个名字最早传到北京,老舍写过一首诗,说“驼峰熊掌可吹,搅鱼猫耳实美。庭前四泉香,十花紫藤。”如今,用菠菜汁、番茄汁和清水,翡翠和三色白鲟已经成为山西的传统图案面食。

[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据《醋乡特色》一书记载,1958年太原王、曾两位师傅改进民间捕鱼的制作方法,把面糊放在特制的盘子里,右手拿着特制的竹筷。采摘时左手翻盘,右手出去采摘,提高了生产速度和成品长度。因为面条是两头尖的,所以也叫“挑尖”或“转盘挑尖”。后来这种面点制作方法在太原面食行业推广开来,成为山西面点大师的基本功之一。挑转盘尖的时候,注意把面糊放到盘子里。中间要有空孔,四周要沾水,这样在挑完这个盘子后,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往孔里放面糊。今天,摘尖也是山西面食的一种特殊表现。空的浮面,如“鱼追浪,鲤鱼跃龙门”,表达了对人们美好未来的美好祝福。

[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千百年来,从挑拨股票到挑鱼到挑尖,从民间到市场再到北京,挑尖的名字在变,器皿在改进,汤在创新。一成不变的是其独特的挑筷拨菜手法,尖尖的圆脸之美,滑润、清香、嫩滑的口感,历久弥新。

挑一个小费表演

挑一个小费表演

标题:[文化]千古名食说剔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