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山西:"携资走四方"的明清晋商为何没成为煤老板?
本篇文章1083字,读完约3分钟
自古以来,山西以其丰富的盐、铁和煤炭资源而闻名。在古代社会,盐和铁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战略资源。与煤炭形成对比的是,就连“扛着资本到处走”的明清晋商,也对占据山西四成的煤炭视而不见,很少听到山西商人卖煤的故事,这与今天“以煤建省”的山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清时期晋商不开发山西的煤炭资源,而要在守护“聚宝盆”的同时“向西走”?
事实上,明清晋商没有大规模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原因既有精明的一面,也有短视的一面。
聪明的一面:发展煤炭贸易不划算
明清时期,精明的晋商对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漠不关心,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采煤技术落后,煤炭产量有限。
明清时期,虽然对煤炭的认识比以前有所加深,但开采技术仍停留在人工开采阶段。此外,政府忽视了矿业发展政策,煤炭生产仍以小规模发展“家庭副业”为主。
二是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制约。
煤炭的开采必然会给土地带来破坏。明清时期的山西贫瘠、狭窄、人口密集。人地矛盾尖锐的时候,必然会排斥采矿和采煤,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炭生产。
第三,煤炭经济价值低,运输成本高。
与茶相比,煤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但重量较重。山西煤炭如何外运成为制约煤炭发展的关键原因。由于山西地处内陆,交通运输主要是牲畜运输和黄河水运,运输的不便极大地限制了煤炭贸易的发展,所以明清时期山西的煤炭销售区域仅限于周边几个省份。
第四,市场对煤炭的有效需求低。
虽然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但由于供应和运输条件的限制,煤炭的有效需求无法支撑煤炭贸易的快速发展。
1881年,中国大陆第一口现代煤矿井(唐山矿1号井)建成,煤炭排出。
短视的一面:
当历史的车轮将中国推入近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煤炭工业成为新兴产业。正如《欧洲经济史》所说:“用煤作为家庭和工业生产的燃料,使英国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同期,德国鲁尔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奇怪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商帮”的晋商却选择了无视“古今空前的变化”。当沿海地区修铁路、开煤矿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时候,晋商依然默默坚持过去的商业模式,坚持“万里茶道”和祖先留下的票号产业,拒绝现代化。
山西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出现后,煤炭的商业开发条件基本成熟,西方列强率先看到商机,大肆攫取山西的采矿权。这时晋商意识到了煤炭的重要性,导致了1905年的山西护矿运动。后来诞生的山西金宝矿业有限公司,开启了近代山西大规模采煤的先河。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山西能够改造和发展煤炭工业。
山西煤炭资源分布图
山西:从“煤省”到转型发展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携资走四方"的明清晋商为何没成为煤老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