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勘察廓清佛光寺历史沿革
本篇文章1055字,读完约3分钟
图为不可治的唐代彩塑。孟淼
东厅修了17次,平均68年,大修200年左右
7月4日,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公布了“不可治东堂历史演变进程研究”的成果。经过一年多对五台山布可吉东堂的数字调查统计,已知布可吉东堂的修缮活动有17次,东堂或其陈设平均每68年重修一次,每200年进行一次大修工程。东殿保存了几乎所有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和雕像,以及一些建国时期的壁画和彩画。各历史时期的造像、壁画、铭文、铭文、修复标记,至今保存完整。
根据古代的凉传,不居士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佛教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亡。继继位后,重修佛法,唐大忠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重修东堂。唐朝东殿有木构、墨书题字、塑像、壁画,被梁思成称为“四绝”,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2015年,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委托北京国文岩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布可吉东堂进行数字化调查,重点调查东堂的造像、壁画、铭文及附属文物。本次调查采用以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为主的数字记录,以碳测年法为基础,结合文献的建筑考古研究、碑刻和特征分析,结合人工调查和各种微损伤检测、取样分析判断,以及文物损伤量化等。通过对大木、雕像、壁画等文物建筑年代的分析,推断东堂的历史沿革,从而对东堂的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经调查和碳14年代测定,东堂的大部分木制构件、一些雕像和壁画基本上被证实是唐代的原始建筑。碳14测定表明,北子区北缝背檐柱和西北内角柱的榫卯填充木材属于元代。元至郑十一年(1351年)前后,东殿门窗由前内柱移至前檐柱,更换三根后檐柱。在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至五年(1430年)期间,制作了南、北、东三面九幅画,后扇面墙外的白色菩萨像,以及500尊罗汉像。东殿外槽南金鉴法师像,是明顺师二年(1458年)为纪念明代高僧本遂禅师而铸。清朝和民国时期,主要佛像装饰得很重。
本次调查初步勾勒出了不可治东堂的历史沿革年表,即晚唐开国时期、宋金元过渡时期、元末变易时期、明补时期、清民国延续时期。其中,东堂的大型木结构在创建时基本完好。创作时,在主佛坛上绘有丹画彩画、内外槽七珠八白彩画、吐司凤蝶彩画、前内柱排及其外侧眼壁壁画、南北间三幅“托米陈述图”和“卷略图”,内槽上写有唐代五个铭文, 四根椽子和四根椽子,以及位于内槽北缝的前槽和外槽。
据调查统计,东堂历史上的修缮活动,大多尽可能使用上一代的构件和技术,采用了增加而不是更换较多的方法,并清晰地留下了每次修缮的痕迹和记录,对今后的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孟淼)
标题:[文化]数字化勘察廓清佛光寺历史沿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