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吴王古渡今安在
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黄河的洪水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早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就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在河上繁衍生息。五千年的文明滋养了我们千千成千上万的黄帝子孙。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可以追溯古代文明的遗迹 【/h/】临猗县胶北乡村黄河岸边,有一座古渡口,即古渡口,建于公元前636年,为春秋晋国之子所建。汉代兴盛,唐代兴盛。明清时期与玉门渡、风陵渡齐名,被称为黄河第三渡 吴王村东门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塔,上面写着“吴王古道”。吴王村西濒黄河,南北有沟壑纵横,东有城墙,高两尺多,底厚一尺。只有东门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途径。由于吴王古渡口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05年,魏国王宝逆汉而降,降楚,士兵驻扎在古渡口。甚至被命名为“魏旺斋”。当时,训练场和点将台遗址还在 汉高祖二年八月,韩信攻下王维,命勇敢的士卒用木杆吊住商贾,漂在河上,把军械藏在商贾里,把士卒藏在水中,这样就在吴王渡口全歼了魏国王宝的士兵。因此,吴王古渡口也被称为“木商渡口” 据说在距离魏王寨不远的地方有两个面对面的村庄,东起祁永,西起祁永。这两个村庄最初是一个名为齐帝村的村庄。相传这里是齐王韩信率兵渡河攻打时驻扎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打通南同蒲线,三次炮轰寨门,但始终没有渡过黄河,进军西北,以泡沫告终 【/h/】20世纪中期,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谷都逐渐走出繁荣,陷入沉寂 历经沧桑岁月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许多历史遗迹和自然奇观依然保存在这里:【/h/】古寨门是西汉初年魏宝所建,自西向东而坐,距今2000多年。窄门高18米,厚10米。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古城堡式建筑,一万人的趋势无法迫使它进去,而一个人守卫着它。从魏宝时期开始就存在于各个朝代。 宅门二楼是将军楼,飞檐拱壁。窄门顶上镶嵌着一块两米见方的巨石,上面写着“吴王谷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城墙上部建有破口、射口和观察口,城墙室内的青石板上刻有“袭卫图” 【/h/】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吴王,在城楼上增设岗哨,监视周围数十个村庄的动静,并在城门南面设置“杀人坑”。任何被抓的人都在这个坑里被杀了,再也没有回来。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八年间杀害了数千名抗日干部、士兵和无辜民众。 现在这个坑还存在。人们称之为“杀人坑”,也称之为“千人坑”。这是日本侵华战争对吴王暴行的铁证,也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h/】明代三进五暗的望河楼,全是木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为了防止汉军入侵秦国,魏宝在村西边最高最突出的悬崖上修建了望河楼,南望大理,北望天娱门寺,西望陕西恰川,数十里之外,方圆尽收眼底。 日本人侵略吴王时,王和楼里有一架三脚架望远镜,每天监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1946年,国民党军队抵抗解放军进入陕西,用大炮炸毁了王河楼。旧网站仍然存在 直径近一米的桐梓泉,被数十颗小泉环绕,宛如捧着月亮的星星,正对着河对岸位于陕西省合阳县的“圣母泉” 在当地,夏天自然水蒸发,春天的水有七八英尺。冬暖夏凉。是天然的澡堂,泉水上覆盖着细沙,仿佛有人擦了澡;出泉沐浴后,像一朵大白莲;青少年在春天洗澡,身体健壮;中老年人春天洗澡,老而壮不衰老 【/h/】罗汉窑,相传周朝时,十八罗汉到钱村旅游。可惜钱村死了几个罗汉。为了纪念死去的骆寒,在马家坪南面的悬崖上挖了几十个十多尺的洞穴,塑造了骆寒的塑像。如今塑像已毁,罗汉窑犹存... 黄河古渡口之一——王武古渡口它在黄河流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黄河这条充满文化气息的古龙,将为炎黄子孙带去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腾飞于世界东方,与世界人民共舞共赢
标题:[文化]吴王古渡今安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春秋“绵山”今何在
下一篇:[文化]晋源东街段家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