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鲁迅和齐白石还真有一比
本篇文章1494字,读完约4分钟
这不是作者故弄玄虚,而是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齐白石一百个比不上一个鲁迅的审美启蒙》中探讨的观点;作者罗仲琦引用的是已故画家吴冠中颇有争议的话 【/h/】记得两年前注意到吴冠中一句话引发的争议。当时的批评之声认为,绘画和文学各有属性,不具有可比性;支持者认为吴冠中“无意贬低绘画和齐白石,而是强调一个画家首先要有境界、有思想、有头脑。画家也应该是思想家,应该有自己的哲学 ”我还在张仪的《绘画大师吴冠中:我一生的爱人是文学》里读到吴冠中先生采访的另一句话:“中国可以没有齐白石,但不能没有鲁迅!在另一次采访中,吴冠中告诉记者:“我说的是社会功能。” 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会柔软得多 【/h/】和作者罗仲琦通过了《齐白石一百比不上一个鲁迅的审美启蒙》一文,通过吴冠中的“一切好的东西都在一个高度上相遇”,“文学有好有坏,绘画也有好有坏”,达到了文学中的文学,绘画中的绘画的高度。如果把这两样东西比较一下,文学的深度, 【/h/】接下来,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抓住了吴冠中的话语所触及并被西方传统观念表述为“诗与画”关系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并针对中国画坛在理论和常识上的薄弱和混乱的现实,通过梳理文艺复兴以来历史上那些大师或大师们的思考和探索,揭示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乃至所有其他艺术形式的真谛,它们在美学上有着相同的目标。 【/h/】我觉得作者的问题很有意义,尤其是很多大师对“诗画”认知水平的思辨性演进,这是每一个从事文学或者其他任何艺术门类的人都应该知道、思考、理解的,所以想列举出来与大家分享 比如提倡“画胜诗”的达芬奇说:“画与诗的关系就像物体与物体阴影的关系一样,区别更大,因为阴影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而想象出来的形象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在黑暗的头脑里。 想象黑暗心灵中的一盏灯,用眼睛真正看到黑暗外的那盏灯。差距真大!【/h/】然而,主张“诗胜画”的德国评论家莱辛指出:“人生比画高多少,这里的诗人比画家高多少。” (《拉奥孔》)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认为“最纯粹的杰作”“不表现任何形式、线条或色彩”,“一切融于思想和灵魂” 雨果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永远看不到事物的一面,/另一面沉浸在可怕而神秘的夜里。” /人类收到果实,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徒劳的和垂死的 罗丹背诵了一遍这首诗后笑着说:“诗人比我讲得好。” ”(《罗丹的艺术理论》)罗丹的话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比较,但更重要的是,源于雨果的诗道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区别:画家表现的是看得见的物体,而诗人却能表现出看得见的物体背后的东西。换句话说,诗歌比绘画更能表现抽象的思想。 20世纪,海德格尔对诗歌与艺术(包括绘画)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概念:“艺术的本质是真理。” 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海德格尔的思维路径是:“真理-诗-艺术” 即诗歌比非诗歌艺术更接近真实,更容易达到人的真实状态 罗仲琦在《齐白石百年审美启蒙比不上一个鲁迅》的结尾写道:有人曾说,没有文学和诗歌的艺术是容易堕落的。 可能根本不是这样,但我们可以相信,诗歌的艺术更有可能走向真实和崇高。用吴老的话说,就是走向“人文的殿堂” 回顾古代大师们的进步理论,不难看出他们一直在比较诗与画的关系,在这种比较中,他们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基于作者对艺术的肤浅理解,我觉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都是因为创作者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想没有人认为他的艺术创作纯粹是一个镜头,没有审美倾向和情感色彩,只是被动地按下快门。 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海德格尔的思维路径:“真理-诗-艺术” "
标题:[文化]鲁迅和齐白石还真有一比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蒋殊散文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