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华夏第一古城——平遥
本篇文章3848字,读完约10分钟
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族城市的杰出典范。平遥古城保留了它所有的特色,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发展的全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97年12月3日是平遥和中国值得庆祝和纪念的一天。平遥古城作为中国5000多座城市中唯一一座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古城,填补了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沉寂了一百年的古城又一次出名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平遥似乎和它的名字一样有名,平凡而遥远 然而,纵观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大多数人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平遥曾经如此辉煌,近在咫尺 事实上,在汉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山西是主要的发祥地和摇篮之一 传说中华民族最早创建的城市都出现在山西,即所谓的“尧治平阳(今临汾)、顺治浦安(永济)、于之安城(夏县)” 古时候平遥是帝尧的封地,叫古陶;西周时期,平遥开始修筑城墙;平遥属于春秋时期的金,名为中都。秦灭六国,开始称,属太原郡;汉献帝当代理国王的时候,都在中间;到了北魏,由于以“道”著称,所以“道”与“道”关系密切,为了避讳而将“道”改为“平遥” 【/h/】平遥位于晋中盆地中部,是明清时期北京到Xi安和成都的必经之路,被誉为[/h/】的“史静隧道” (插图1-平遥地理位置图)平遥古城从公元16世纪开始就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商埠,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成为当时全国的金融控制中心。繁华的商业和汇通的票号使其有“小北京”、“海上首富”的美誉 著名学者俞曾在他的名著《以山西为耻》中这样描述平遥:“在上个世纪甚至很久以前,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而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山西最繁荣的时代,财富中心不在省会太原,而在平遥、祁县、太谷,其中平遥最多;平遥人也被称为“中国犹太人”,因为他们最擅长做生意、理财和做金融生意 年过去了。现在古城依然存在,人们依赖它,人们不禁要问:历史遗迹还存在吗?以前的繁华还一样吗?现代人和古城还有密切联系吗?最有意思的是:古城未来会走向何方?【/h/】应当地政府邀请,我们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10余人前往平遥调研规划。当兴奋时,他们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 宏伟的古城墙一座宏伟的城墙,已经关闭了几千年,锁在许多文物里 【/h/】从北京乘605次列车,经南同蒲铁路进入平遥县。首先影响我们视觉的是高耸的古城墙,青砖砌成的城墙,连绵不断的城墙,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据史料记载,平遥古城建于周宣王西部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今天的砖石城墙是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在老城的基础上扩建的,用于军事防御和其他需要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像平遥古城这样被城墙环绕的城市曾经随处可见 然而,由于长年累月的磨损,完整的古城墙已经难以追溯 平遥古城的幸存,应该是很多中国人的一种解脱。虽然过去的刀光剑影和火光狼烟早已褪成历史的浮云,但高大雄伟的城墙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防御功能。然而,平遥这座充满历史伤痕的古城墙,无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正因为如此,我第一次去城墙的时候,有点忐忑,怕自己承受不了这段历史的重量 【/h/】从凤仪门往上走,慢慢走到平遥城墙顶,会先看到敌方建筑和瓮城。 城墙和城门的一些建筑设置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并且非常讲究 平遥的瓮城是方形的,和大城市一样高,内一门外一门,瓮城的外门是侧开的。这种不在一条轴线上的重门设置,既防止了侵略军偷窥城市,又为守城士兵与侵略军迂回创造了条件。即使敌人突破第一道城门,守军也能给敌人一个“瓮中之鳖”,敌人逃不出羽翼。建在城墙外侧的垛墙有2米高。因为它超过了人和马的高度,所以被命名为“马堵墙”。城墙外看不清;敌方建筑用城墙覆盖,便于形成“哨兵排开”的防线,完美无缺;敌人建筑下突出的“马面”不仅增强了城墙的坚固性,而且如果设置在敌人城下,两个马面上的守军可以在城下攻击敌人,消除战场上的“死角”;城墙周围有护城河保护城市,是城市的第一道防线 六个城门外有吊桥,但不幸的是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完善的防御体系,自然让人联想到长城。似乎中国人在防守方面确实比进攻方面有更高的天赋 【/h/】乘坐三轮车,绕城墙行驶,全长6163米,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墙顶宽3-6米,墙内用素土夯实,用砖石覆盖 饶城墙周围有72座敌楼和3000个破口,象征着72位圣贤和3000名孔子弟子 一座军事城墙,加上文学和道教的设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军民配合的伦理思想。平遥城墙的确是一门高超的军事建筑艺术! 平遥城墙鸟瞰更是惊艳 整个城墙都是龟形的精致之作!东、西、北三壁基本成一条直线,南壁蜿蜒如龟,紧挨着中都河 这种设计模式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防塞”的古训和“打在乌龟面前,面向太阳,建设城市,以城取胜”的强调 平遥城墙有六扇门 南门代表龟头,门外的两眼井象征乌龟的眼睛 北门是乌龟的尾巴,东西门是乌龟的四只脚 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外门都是向南开的,就像乌龟的三条腿自由地向前弯曲伸展。只有下东门瓮城的外门可以一直向东开。据说古人在筑城时,怕“龟”一步一步地爬走,就把左后腿用力伸直,用绳子捆得紧紧的,牢牢地绑在下东门以东离城十公里的慈香寺脚塔上。 这个看似虚假的传说,显示了古代人对“龟”的无比敬仰。龟是永生的精神对象。它表达了希望在龟神的力量下,平遥古城能坚如磐石,金汤长存 其实这个万寿龟城并没有辜负祖先的心愿。1977年8月5日,平遥县降水量325 mm,古老的砖砌城墙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拯救了城内4万多居民。生命和财产,从那以后没有人主张拆除城墙 但是,要说平遥古城的完整保护,就不能不说一个“刀下出城”拯救平遥的美谈 80年代初是经济大发展时期,落后的平遥开始筹备城市建设和城墙拆除 同济大学教授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着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孤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劝阮教授赴京,并得到了建设部的郑、文化部的罗等老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使古城墙和古城得以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 只有这样,平遥人才应该给他们立碑 【/h/】古城墙最美的时候应该是傍晚,此时西风还在照耀,夕阳落在地板上,破碎的红音之声构成了荒凉而美丽的景象。这个时候,无论是学者、诗人,还是游客、商旅人士,依靠着这座长满历史青苔的古老城墙,难免会有来自哪里的感慨和叹息,在我面前,是已经过去的时代吗?在我身后,下一代在哪里?! 熙熙攘攘的城市建筑场景 早、午、晚三个城市的街道,鹤峰大桥的上层依然镌刻着昔日的辉煌 城墙上远远就能看到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建筑。它是古城的最高控制点,高18.5米。也是平遥古城传说中的“风水” 下了城门,沿着西街走,你就可以来到南街上这座精致的三层亭子,它的双檐琉璃瓦顶上刻着“西”和 “守”的字样。该城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是平遥八景之一 这种以城市建筑为中心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建在市中心,居高临下,便于当地管理“市场” 登上上市大楼,俯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街巷纵横交织,轻重缓急分明,秩序井然 整个古城都以城楼为中心。它由4条街道、8条小街和72条蜿蜒的小巷组成,就像乌龟背上的生日图案。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以南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悠雅墅、文佐寺、吴优寺、东道观、西寺布局对称,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礼俗,充分体现了封建礼制“文佐吴优”的布局公式,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和三教合流对当时古城建设的影响 看古城,青砖灰瓦四合院、古城墙、城楼、政府机关、寺庙、商铺等建筑与古城所在的黄土高原景观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这样一个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商店、寺庙和民居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是中国明清时期一个古老的中国县城最完好的原型,保持了14世纪至19世纪的完整历史风貌,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今天的四条街,依旧是商业名满大街,人行道五颜六色。虽然不如当年繁华,但也繁华热闹 紧挨着城市建筑的右边是一条人行道,古老的风格仍然存在 这个名字,原名“聚生园”,酿造黄酒,制作炉食。它被称为“炉米酒店”,起源于西汉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到长安,曾璐留在平遥。长生园的主人赵特地赠送了米酒、灶食和平遥牛肉。慈禧品尝后非常满意。给她起了个“长”字,把店名改成了“长生园” 如今,游客们不忘进去品尝慈禧太后过去尝过的米酒和烤箱食品,饶有兴趣地参观制作米酒的过程和工艺 中国银行业的鼻祖 汇通天下,引领中国现代金融业百年 俗话说,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 晋商是近代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帮 从明初的15世纪到清末的20世纪初的500多年间,晋商完全可以与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平遥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平遥地小人多。有“土地贫瘠,精神旺盛,人多耕织”的记载 明清时期受战争影响较小,但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另外,平遥自古以来就有重商求利的思想,所以外出经商很受欢迎 平遥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漂洋过海 他们给其他地方带来了繁荣,也给家乡带来了财富。所以他们有 “平遥城不怏怏不能拔”的说法 平遥有一首流行的歌谣:“叩,叩,来,我女儿不嫁,不嫁你的掘粪人,不嫁你的掘地人,我要嫁给字号掌柜。 “平遥的重商主义可见一斑。在这种风气和兴趣的驱使下,青少年去字号学习。 可见平遥人有着早期的开放意识,敢于关注利润,以商为正,学而优则仕,利用正义,从而将正义与利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标题:[文化]华夏第一古城——平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楹联伴君访山西
下一篇:[文化]山西沁河岸边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