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怀念国学大师姚奠中
本篇文章7513字,读完约19分钟
“伟人博学百年,天下第一人。我尊重翁谦的长寿,梅花越老越有活力。”冯其庸为姚殿中先生作的诗是姚老的写照。姚殿中先生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姚殿忠先生著有《中国文学史》、《庄子·依桐》、《中国古代文人年谱》、《南北诗》、《姚殿忠论文选》、《姚殿忠诗文集》、《姚殿忠讲学》等文学、历史、哲学著作。
姚老用“老尊”做自我比喻,一个是自谦,一个是对祖籍老香椿的感激。姚老画室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逸趣园。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在苏州有个园子,长得像个统治者,所以叫屈原,是“曲泽权”的比喻,取名屈原为居士。姚老的后院也有一个曲径通幽的花园,因是封臣老爷而得名“一渠”。因此,得知姚老去世的消息后,我们邀请了我省著名作家、姚殿中的作者王东满先生和著名学者解子平先生,为纪念姚老而写文章编辑专题《姚殿中:百年老屈原》。
回忆
它被称为人类学习的双信
王东满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姚殿中这样的传记手稿,或者说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直到姚老的女儿姚突然打电话来说,姚老在一些社会友谊和弟子的劝说下,决定把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传承下去,经过反复的考虑和选择,决定让我来写。
姚殿中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然而,就在不久前,我真的遇到了姚殿中先生。在颜教授的介绍下,我第一次带着新出版的诗集和书法前来求教。当我接受邀请正式和姚老谈一谈,读姚老编年史的时候,我有点胆怯,犹豫了一下:这么庞大的项目我能完成吗?也别说干得好。但与此同时,我更清楚地感到,这样一部手稿的完成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姚老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是中国现代社会百年巨变、大动荡、大变革。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传记文学本身;
其次,姚老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仅存的七位在世研究生之一,第一次从张的国学研讨会上被任命到主席台上,授课授课,并迁居江苏、安徽、重庆、贵州、云南、山西等多所高校。他一生毫无保留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创造性地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是真正的大师级教授和教育家;
第三,姚先生继承章门,专修各种学校,推动国学。他的学术成就历历在目,是当今中国研究不可多得的继承者;
第四,姚老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才识繁多。他的诗和画几乎伴随着他的教学和学术道路,不断开花结果,成为他一生最好的点缀。尤其是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他成为当今中国书法界独一无二的作家之一;
第五,姚老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磨难,但他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忠于教育事业,坚持为文为人之道,性格好,有道德风范,不愧为老师。时至今日,我依然“回望昔日哲人”,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一点钱”,成立“姚殿中教育基金”,帮助后辈上学,支持国学研究。“此举不仅在我省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如此高尚的民族责任感,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来说,传承儒家思想显然不是姚老的私事。应该是教育界、学术界、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它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远远超出一部传记。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面对一座充满智慧的大山,我决定去面对困难!
我开始搜集关于姚老的资料,同时也开始采访姚老,也就是说我自己听姚老的。姚笔挺,精神饱满,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讲话也很激动。说到幸福,他常常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清朗的声音笑起来,这是一种很难的福气。但是,姚老毕竟是一个人生旅途跋涉了近百年的老人,不能让老人说久了就累了。于是我们约定一周面试两三次,每次不超过四次,不超过两个小时。光是采访姚老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老人对早年的记忆非常好,有时候一件事讲个一两个小时也没讲完。往往因为我的长治口音和他的晋南口音相差甚远,老头有点重听,听不懂,只好求助于“写字”。后来就成了习惯。每次面试开始,CEO姚都要在我们面前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采访结束后,数据仍在收集中。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假证据,问题很多。但是姚老的基本轮廓在我脑海里已经渐渐清晰。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定位。姚一直是教授、学者、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对于他的传记,作者的主观意识(或写作)应该分为主次下属。在咨询了一些对姚老比较了解的学者、专家、同事,有意无意地征求姚老的意见后,最终定位教授、教育家为主要领导,即以姚老的教学经历、思想、经历、成就为主线,引领学术、艺术领域;姚老的人生经历是主线,贯穿其学术成就和文艺成就。
收集信息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随着国家的变化,沧桑的变迁,当年姚老住过的很多单位早就不存在了,连地名都是“新旧”,当年也没有砖瓦。姚老接触过很多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年表里往往只有两个字,是“预定在某一年移交”给某人的。为了向读者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需要很多个日日夜夜。还有,同一件事在一些材料中有不同的叙述,很难“辨假”,得到真相。当然,就连姚老自己的回忆,有时候也是前后矛盾的,毕竟是老人的回忆。还好姚老还有一些日记要查。
还有一个标题问题。因为在一些学者或教育家写给姚老的信中,他们常常被尊为“鸿儒”(如周)、“夫子”、“太斗”。后来编辑审阅稿子,他们激动地说,姚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师,是当今难得的大师。也就是说,拟选《姚殿中大师》、《姚殿中》、《姚殿中传》三个书名。我把这三个标题读给姚老听,让他决定。姚老听到“师傅”二字,哈哈大笑,摇了摇头,挥了挥手,连连说,不要当师傅!不要做大师!我买不起...我买不起...表情是摄影师李明抓拍的,非常生动。最后我选了一款没有任何包装的姚殿中。也是我心中的选择。
从2007年8月18日到2009年2月28日,我终于断断续续地写好了初稿,也就是让姚老审阅修改。姚老初读半年多。中间我轻轻催了两下。姚老无奈的说道。第一,他读书慢,一天只能读一两千字;第二,找他的人太多,有一些社交活动。等等。我说你决定关门了。姚老笑着说,不!我的门一直是你打电话就开的,不能打破先例。我别无选择,只能耐心等待。姚老的认真感动了我,也责怪了我。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45.6万字的手稿,并在行间用朱碧进行了更正,这与第五个字相似,甚至没有漏掉一个字或标点符号。幸运的是,我几乎能认出姚老的字,无论是用毛笔还是圆珠笔写的,所以我根据姚老的批改意见,一个一个地进行了增删和修改。
写姚殿中的稿子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好的一次经历。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也学到了更多。虽然感觉压力很大,很辛苦,但更欣慰的是从姚老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学习,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特别是姚老的人品和文学作品是我学习的榜样,永远会被当作榜样。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尧典中尊老》,里面表现了这个九品老人的一种学识、性格、精神面貌。我是从后面抄来欣赏我的爱情的。
做人就是要学会叫他“双心”,桃李不代表世界。人生细,金,美,学问广,深如海。一枝秃笔引以为傲的古代,却是一枝两袖卜士林。墨舞龙蛇相逢黄昏照,气升飞起。
回忆
它被称为人类学习的双信
王东满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姚殿中这样的传记手稿,或者说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直到姚老的女儿姚突然打电话来说,姚老在一些社会友谊和弟子的劝说下,决定把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传承下去,经过反复的考虑和选择,决定让我来写。
姚殿中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然而,就在不久前,我真的遇到了姚殿中先生。在颜教授的介绍下,我第一次带着新出版的诗集和书法前来求教。当我接受邀请正式和姚老谈一谈,读姚老编年史的时候,我有点胆怯,犹豫了一下:这么庞大的项目我能完成吗?也别说干得好。但与此同时,我更清楚地感到,这样一部手稿的完成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姚老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是中国现代社会百年巨变、大动荡、大变革。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传记文学本身;
其次,姚老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仅存的七位在世研究生之一,第一次从张的国学研讨会上被任命到主席台上,授课授课,并迁居江苏、安徽、重庆、贵州、云南、山西等多所高校。他一生毫无保留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创造性地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是真正的大师级教授和教育家;
第三,姚先生继承章门,专修各种学校,推动国学。他的学术成就历历在目,是当今中国研究不可多得的继承者;
第四,姚老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才识繁多。他的诗和画几乎伴随着他的教学和学术道路,不断开花结果,成为他一生最好的点缀。尤其是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他成为当今中国书法界独一无二的作家之一;
第五,姚老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磨难,但他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忠于教育事业,坚持为文为人之道,性格好,有道德风范,不愧为老师。时至今日,我依然“回望昔日哲人”,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一点钱”,成立“姚殿中教育基金”,帮助后辈上学,支持国学研究。“此举不仅在我省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如此高尚的民族责任感,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来说,传承儒家思想显然不是姚老的私事。应该是教育界、学术界、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它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远远超出一部传记。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面对一座充满智慧的大山,我决定去面对困难!
我开始搜集关于姚老的资料,同时也开始采访姚老,也就是说我自己听姚老的。姚笔挺,精神饱满,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讲话也很激动。说到幸福,他常常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清朗的声音笑起来,这是一种很难的福气。但是,姚老毕竟是一个人生旅途跋涉了近百年的老人,不能让老人说久了就累了。于是我们约定一周面试两三次,每次不超过四次,不超过两个小时。光是采访姚老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老人早年的记忆非常好,有时候一件事讲个一两个小时也讲不完。往往因为我的长治口音和他的晋南口音相差甚远,老头有点重听,听不懂,只好求助于“写字”。后来就成了习惯。每次面试开始,CEO姚都要在我们面前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采访结束后,数据仍在收集中。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假证据,问题很多。但是姚老的基本轮廓在我脑海里已经渐渐清晰。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定位。姚一直是教授、学者、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对于他的传记,作者的主观意识(或写作)应该分为主次下属。在咨询了一些对姚老比较了解的学者、专家、同事,有意无意地征求姚老的意见后,最终定位教授、教育家为主要领导,即以姚老的教学经历、思想、经历、成就为主线,引领学术、艺术领域;姚老的人生经历是主线,贯穿其学术成就和文艺成就。
收集信息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随着国家的变化,沧桑的变迁,当年姚老住过的很多单位早就不存在了,连地名都是“新旧”,当年也没有砖瓦。姚老接触过很多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年表里往往只有两个字,是“预定在某一年移交”给某人的。为了向读者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需要很多个日日夜夜。还有,同一件事在一些材料中有不同的叙述,很难“辨假”,得到真相。当然,就连姚老自己的回忆,有时候也是前后矛盾的,毕竟是老人的回忆。还好姚老还有一些日记要查。
还有一个标题问题。因为在一些学者或教育家写给姚老的信中,他们常常被尊为“鸿儒”(如周)、“夫子”、“太斗”。后来编辑审阅稿子,他们激动地说,姚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师,是当今难得的大师。也就是说,拟选《姚殿中大师》、《姚殿中》、《姚殿中传》三个书名。我把这三个标题读给姚老听,让他决定。姚老听到“师傅”二字,哈哈大笑,摇了摇头,挥了挥手,连连说,不要当师傅!不要做大师!我买不起...我买不起...表情是摄影师李明抓拍的,非常生动。最后我选了一款没有任何包装的姚殿中。也是我心中的选择。
从2007年8月18日到2009年2月28日,我终于断断续续地写好了初稿,也就是让姚老审阅修改。姚老初读半年多。中间我轻轻催了两下。姚老无奈的说道。第一,他读书慢,一天只能读一两千字;第二,找他的人太多,有一些社交活动。等等。我说你决定关门了。姚老笑着说,不!我的门一直是你打电话就开的,不能打破先例。我别无选择,只能耐心等待。姚老的认真感动了我,也责怪了我。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45.6万字的手稿,并在行间用朱碧进行了更正,这与第五个字相似,甚至没有漏掉一个字或标点符号。幸运的是,我几乎能认出姚老的字,无论是用毛笔还是圆珠笔写的,所以我根据姚老的批改意见,一个一个地进行了增删和修改。
写姚殿中的稿子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好的一次经历。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也学到了更多。虽然感觉压力很大,很辛苦,但更欣慰的是从姚老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学习,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做人。特别是姚老的人品和文学作品是我学习的榜样,永远会被当作榜样。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尧典中尊老》,里面表现了这个九品老人的一种学识、性格、精神面貌。我是从后面抄来欣赏我的爱情的。
做人就是要学会叫他“双心”,桃李不代表世界。人生细,金,美,学问广,深如海。一枝秃笔引以为傲的古代,却是一枝两袖卜士林。墨舞龙蛇迎夕照,灵升天飞。
回忆
百岁老人的手语
王东满
姚殿中、张杰、林鹏我已经好几天没去过了,心里一直很想他们。最近,在编辑和分发了《文学春秋》和《王东曼的诗与书法》等手稿之后,还有两天的空文件,所以我决定先去拜访姚老。那是一个阴沉的日子。姚住在一楼的旧宿舍楼里。光线暗了很多。不过客厅明显换了新的沙发家具,感觉很整洁清新。一家人忙着准备给姚老洗澡,可姚老还没从午睡中醒来。姚老的女儿李云说:“对不起,我正要给他洗澡。”。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我说,没事,我只是有些天没来了,想看看姚老,没别的事。李云说,我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我睡得太久了。浴缸已经装满水了,我等着给他洗澡。李云和我妻子聊了一会儿,主要是关于姚老的健康状况,关于姚老基金会的一些事情,以及正在省里组织的姚老、张杰、林鹏的书法联展。这些天她很忙。一边招呼保姆一边看姚老醒了没有。我觉得今天不是时候,我正要离开的时候,李云突然想起来问我,王老师!还有一点,你还有《姚典忠》这本书吗?我回答说,想要书的朋友那么多,我也不多。李云说事实就是如此。很多读者反映书店买不到书(姚殿中),我这里的书也不多(姚殿中)。读者要求转载。恰好北京某文化公司愿意重新包装转载。你能看见吗?李云这样说,我也有同感。读者不断问我这本书在哪里能买到,甚至有读者通过朋友向我要书。但我做不了转载高手,尤其是被其他文化公司转载。我说,这个得联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涉及版权问题。
谈话中,姚老醒了。没等我站起来,就看到姚老穿着睡衣,在一个保姆和他家人的陪同下,慢慢走出通往卧室的门,既没有靠在工作人员身上,也没有让人扶他。他的腰微微前倾,脸又白又红,眼睛闪闪发光。我无法想象不知道自己是百岁老人。我不想打扰老人,因为姚的卧室和卫生间是由客厅隔开的。当姚走到客厅的时候,我忍不住下意识的迎上他,故意把脸伸向姚的眼睛,看他的眼光和反应。令我高兴的是,姚老非常敏锐地认出了我,眼睛一亮,惊喜地“哦”。说,是你!你成功了!同时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因为怕他着凉,就说了一句“让我看看你,姚老,快去洗澡”,就想让开。姚老还握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他手里有一股不一般的力量。直到大家都劝他不要感冒,赶紧洗澡,我才明显感觉到姚老的手在强烈的颤抖,然后慢慢的放开。这种硬握显然是姚的老“手语”,什么都不说总比说点什么好,一边握着两颗心。
每次拜访姚老,姚老板都是这样,牵着我的手很久,直到他一步一步走到门口。我会清晰的感觉到有一股热流瞬间贯穿全身。此刻,虽然只是一个不能短的词,不能匆匆相见,但我觉得百岁老人的手一如既往的有力,充满了无限的真诚和丰富的感情,它似乎诉说着千言万语,特别是那种特别的“硬握”,就像百岁老人告诉我,春风滋润着一切,伟大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回想
每个人的功夫都是“开箱即用”
介子平
“书法家”的定义是一个主观的认定,但也是合理的,至少他们在所从事的领域和我们所关注的范畴上是出类拔萃的。但是,技能出众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他们为大家公开引用,而其他人只是在差距之外?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花刺》中说:“诗人必在宇宙内外。变成这样,你就可以写了;在它之外,我们可以观察它。入之,则怒;除此之外,就是高。”诗也是,书画也是。为此,在谈及绘画与阅读的关系时,张大千也说:“绘画就像是摆脱情欲,洗涤空气,摆脱手艺。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进入的人少,能超越的人都是。
有许多因素支持它,但它必须是高尚的品格,高尚的行为,高湛的学习和聪明的知识。
姚殿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姚先生的学术思想立足于小学,他的现实关怀带有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的遗产是从张先生那里继承下来的。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和教育家。很多成就体现的是传统文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格境界。这种境界和性格让它停止修行,变得贤惠,像春风一样与它相处,闻着音乐。这种境界和人格代表着一种文化取向,预示着身心健康的精神走向。即便如此,姚先生还是放不下。偶尔在窑门支起雪,老公在隔壁房间像上日常课一样看书。我本想等老公断断续续的时候有话要说,但是过了一个小时,老公还是静不下心来,最后因为不忍心打扰他而生气。有一次和姚先生的高层李兴元聊天,聊到家乡人来做客,惊叹姚先生的读书实力。姚先生说:“不读书,不吃饭。”这就像一个笑话,但它是理性的。
诗、书法、绘画有不同的东西,但原理是一样的。那些擅长阅读的人在一个角落犯错误并不难。读书养心,书画养心,不读书能臻于完美者未见。读的书多,造诣深,世故老练,厌弃尘嚣,堕落世俗,不食人间烟火,文笔超群。你所有书画作品的深刻与华丽,在这里就放在一边。就他们“不凡”的功夫而言,是值得称道的,是金子般的品质。书画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者,但就业余爱好者而言,普通人终其一生,无所不用其极。为什么?这就是“超越”的本质。“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而诗外功夫是什么,毫无疑问大家都已经说得具体了。
挽联内容:
问学砚如坐春风,人咳吐朽木;祭堂下,仍闻鸠杖过屋而哭,见持慈翁。
评论:
咳嗽吐槽:《庄子·秋水》:“若不见夫吐?喷雾大如珠,小如雾。”又见《后汉书·赵翼传》:“适家多,咳吐自成。”
鸠杖:《后汉礼记》:“玉杖,龙
标题:[文化]怀念国学大师姚奠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霍光:敢废帝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