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帽子
本篇文章885字,读完约2分钟
百度百科对帽子的解释很简单:帽子具有遮阳、装饰、保暖、保护的功能。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样,要扬长避短 事实上,帽子在发明之初是用来遮挡阳光、保暖头部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制服或宗教服饰的一部分,进而成为政治宣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帽子是由毛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顾所写的《玉篇》:“巾,巾也穿。 这是擦东西,后人却捧到头上 在古代,毛巾是用来包裹头部的,女性称之为“女巾”,男性称之为“帕头” 到了后周,出现了一种男女皆可吃的“馒头”。原来是工作时围在人脖子上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也就是歌手阿宝戴的“白羊肚”毛巾。可以保暖,擦汗,擦眼泪。 后来,人们从脖子以上开发出毛巾,裹在头上,以防风、防沙、避寒、防晒,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 自从奴隶社会以来,帽子就被统治阶级广泛使用,象征着权力和荣誉 此时的帽子称为“冠”、“冠”,只能由皇帝和文武大臣佩戴,表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形成官僚秩序,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冠制 《史明》说“二十大人,书生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学者及以上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之类的大文人不能戴帽子,只能用“帕头”裹头,教育学生建立“宣面制”。玄是车,冠是帽,即仕途。 普通人一般不戴帽子,尤其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露出黑发。因此,在旧社会,人们被称为“”(李,黑色),人们只在礼仪场合用“毛巾”扎头发,以示庄重。 虽然在过去的朝代里发生了变化,但帽子作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等级象征却从未改变。直到清末民国的建立,帽子的作用逐渐淡化 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而且是一场“文明从无到有”的革命。新文化运动不仅使文学界和思想界极为繁荣,而且使帽子的样式和功能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流行的帽子有:红缨帽、安全帽、缎尖瓢帽、儿童狮子头帽、毡帽、天鹅绒或布帽、草帽、遮阳白纱凉帽、竹帽等 高顶帽和吕宋帽在知识分子中很受欢迎,而学生则戴着带檐的学生帽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帽”流行了30多年 改革开放后,帽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淘宝上搜索“帽子”,然后拿出棒球帽、嘻哈帽、太阳帽、鸭舌帽、渔夫帽、空礼帽、牛仔帽...你想穿什么。
标题:[文化]帽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