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本篇文章3459字,读完约9分钟
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在哪里?有河津韩城之说。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原因有三:
。一、司马迁《序》证明。司马迁在《序》中说:“迁龙门,修山川”。“龙门”指的是河津,不是韩城。看看司马迁自己的话。熟悉《序》的人都知道,司马迁说他的祖先从司马懿到司马Xi七世都生活在夏阳(韩城),并详细介绍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的经历和成就(论六大家族的要旨),然后他说他“迁居龙门,修山川”。显然,这里有一个转折点。“龙门”不是指“夏阳”。如果你指的是"夏阳",为什么不说你生来就有"夏阳",或者什么都不说?据生活在“夏阳”的祖先说,谁不知道他也出生在“夏阳”,突然出现了一个“迁徙龙门”?在讲述与祖先同处一地的故事前后用不同的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司马迁来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龙门”绝对是另有所指。意味着什么?只能是河津。
河津最称得上“龙门”。河津和韩城隔着一条河。我也觉得龙门两边的山叫龙门山,龙门是两县共享的,就像黄河一样。而“龙门”,作为一个地方的代理(“迁徙龙门”,“龙门”是一个地方的代理,不是指“龙门山”或俞刻的“龙门”,虽然这个代理来自于此),只能指一个地方,不能指两个地方。那么,作为一个地方,河津和韩城哪个更有理由被称为“龙门”?只能是河津。这和地缘文化有关。河津在河东,为之艳阳高照。黄河两岸共有的东西,一般以河东、阳为代表。比如龙门所建的禹庙,东禹庙是规模较大的主庙,西禹庙是规模较小的副庙。这就是为什么它是这样设计和建造的。河东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姚舜禹曾在此建都。“龙门”是俞凿的,河津离都城近,往来密切。称河津为“龙门”很自然。夏朝由禹的儿子齐建立,建都河东。他绝不会舍近求远,跳河而过,称韩城为“龙门”。其实河津自从禹凿龙门就叫龙门了。河津从北魏到北宋有修建龙门县近700年的历史,曾经建立过龙门县,这是河津以前称龙门的铁证。后来“龙门县”改名为“河津县”,但历代都叫“龙门”。谁不觉得是河津?时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此。“龙门搬迁”指河津。
大概是怕后人误会吧。司马迁迁居龙门后,马上说了句:“农牧山河。”这是对“龙门”的准确注释,意为河津。这里,河就是黄河的意思。龙门山治南,黄河以北,叫阳,指河津这个地方。韩城与山阳一致,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江河之阳相勾。至于河津,当时叫“淠史郡”,为什么司马迁说的是“迁都淠史”,而不是“迁都龙门”?这是因为“龙门”在当时太有名了,外人连“龙门”都知道,却不知道“皮实县”,这是“皮实县”改名为“龙门县”的根本原因。
第二,有司马迁的墓作为证据。司马迁死后葬于河津。虽然司马迁的墓葬和庙宇因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而不复存在,但李道元的《水经注》证明了这一点。李道元是北朝伟大的地理学家。《水镜准》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名著,是在对水镜实地考察后进行深入考证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于公元6世纪初,对我国古代地理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上说:“河往南流,右与洮曲河交汇”,“东南至司马子墓北。墓前有庙,墓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姬谥号,功成名就,建石室,立碑。太史公序曰:迁都龙门。也是它的墓地所在的地方。”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河往南流,河往右边南流”,意思是黄河从龙门流出,向南流,右边靠近韩城的桃曲水。“东南出司马子墓北”,大概是司马迁墓庙的位置。“东南”,即黄河的东南,即河流与天津的分界线。“往司马子长墓北边去”是指黄河直穿司马子长墓北边。这说明司马迁墓庙在仓头村以西,石嘴南。黄河出龙门,流经清涧湾,直入石嘴山。受阻,滑向西南。
“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尹姬祭奠遗风,立下丰功伟绩,修石室,立碑。”这是李道元当时看到的墓葬和寺庙情况,说明这是金代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姬去河津司马迁墓看墓碑,被他的功过感动,才重修。
”太史公以“龙门搬迁”为序。也是它的坟墓市场所在的地方。“这是李道元看到司马迁墓庙后的感叹,也就是太史公在《序》中说自己出生在龙门,没错,这是他死后的葬地。在这里,李道元也确认了“龙门”是指河津。
这个李道元在朱的记载还有其他解释吗?他生于河津,葬于河津。他不是河津人吗?
说司马迁是韩城人是不对的,要依托韩城现存的司马迁庙。众所周知,现存司马迁庙中的司马迁墓是衣冠冢,不是真正的坟墓。这说明庙只是一座纪念性的庙宇,并不是真正的坟墓所在的地方,反而印证了河津司马迁墓的真实性。韩城司马迁祠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不到950年的历史。司马迁是河津人。韩城人为什么要建他的庙?这是因为司马迁生活在韩城,那里的人也以司马迁为荣,所以修建寺庙来纪念他的成就。这是好事,但如果建庙是为了证明司马迁是韩城人,那建造者就错了。如果不是建造者的错,就是后人对建造者的错。
第三,有司马迁后裔为证。河津在司马迁墓以东10里左右,有一个新丰村。村里大约有200人姓司马。他们是司马迁的后代,有家谱。到现在,他们还保留着司马迁的御板。这个村庄也被称为司马迁的故乡。这是司马迁是河津人血亲的证据。
韩城没有司马。说司马迁是韩城人,找不到自己姓司马,没有道理。有人说有后人因避难而改姓司、马、童、冯。也说不通。司马迁因遭受李陵之灾而被判刑,但他没有加入九族。他的女儿女婿孙子都活得好好的,女婿孙子都是汉武帝重用的。他远在他乡的儿孙为什么要改姓氏?有人说当时没改,后来改了。司马迁在苦难中没有改变,后来平反,成为太史公,能够完成《史记》。《史记》出版后,司马迁的名声越来越大,受到世人的敬仰,这只能庇护他的后代,怎么可能反而有害呢?“拨乱反正”、“拨乱反正”也很难成立。封建社会的惩罚很严厉,改姓可以避免?封建社会从来就没有改姓不罚的政策。另外,要改姓的话,改姓一个就行了。为什么要改姓四?还有,如果因为避乱改姓,那就应该在乱后改姓。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改,怎么还不回祖上?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新丰村不仅有司马氏,还有一个不寻常的名字,大概和司马迁有关。”《韩曙》记载:王莽在新朝被封迁后成为“史通子”。经过苦难,司马迁的后人和乡亲们突然得到了这样的荣耀。把他们的村名从“太和坊”改成“新丰村”是合理的。后来为了纪念司马迁,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功名,里面包含了很多辛酸,把村名改成了“新丰村”。谁能说
有道理?这不就证明新丰村确实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师是他的后代吗?
以上三证证明司马迁是河津人。然后,司马迁的祖先生活在韩城,他的父亲出生在韩城。司马迁为什么会成为河津人?这是因为司马谈年轻的时候搬到了河津。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也不是没有基础。司马迁在序言中说,他的父亲在周南因病去世。但是他埋在哪里,他没有说。最大的疑问是,住在夏阳的世祖死后葬在华池和高门,而他的父亲葬在华池或高门。这说明司马谈很有可能葬在别处,在他迁居的河津。据司马迁后人说,在司马迁故里新丰村西北约10里处,有一座遥远的司马师祖坟,很可能就是司马谈的墓。这至少是司马谈葬在河津的一个证据。
司马谈为什么要迁到河津?可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学习的因素。司马迁在《序》中说:“太史公龚雪在唐都,易收杨合,学道之论在黄自。“这说明司马谈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在国外读书,不然不可能写出一篇让他登天的奇文。那么,你在哪里寻求学习?河津大概是一个主要的地方。河津是著名学者卜夏紫的故乡。魏文侯“西河设教”50年,对河津、河东、陕三省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离魏文侯不远。想必是河津当时的教育也很繁荣,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是黄河中游学生集中学习的地方,河津离韩城很近。在河津读书应该是司马谈最好的选择。因为长期在这里读书,发展了感情,认为这片文化沃土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熏陶和成长(司马迁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文学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决定搬家。搬家的时候搬到了当时的太和广场,也就是新丰村。太和坊是大学专家卜夏紫的故乡,“西河设教”的主会场。司马谈之所以搬到这里,完全符合司马谈搬家的动机和目的。二、返乡因素。司马迁在《序》中说,远祖自晋至秦,人“少才”。那么,司马迁的祖先在金代是从哪里迁到少良的呢?最有可能的是河津。因为河津和韩城很近,为了避免混乱;过河就能达到目的。河津是他远祖的故乡。即使不是,山西也一直是,而且因为他在这里读书久了,有了感情,所以搬回河津。事实证明,他确实搬回了河边。
最后大胆猜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称之为“感动”?谁能说这和司马谈迁都河津没有关系?谁能说这不是永久纪念他回到家乡?我说,大概是真的。
司马迁河津人。■
标题:[文化]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郭氏根祖在阳曲
下一篇:[文化]天下祁氏出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