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几经历险的国宝“后母戊鼎”
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日军想抢给日本;蒋介石想把它带到台湾
1964年8月25日,中国发行了一套“银代青铜”特别邮票,其中包括第八枚“慕斯武定”(现更名为“武定皇后”);2012年7月8日,国家博物馆发行了一套特别邮票,其中第二套为“馆藏文物——鼎”,以“票中票”的形式复制了殷代青铜《武鼎》第八套特别邮票,两种邮票图案中的后母武鼎为国家博物馆珍藏。
后母吴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其造型宏伟,重875公斤,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腿上铸有兽形图案,耳朵上铸有两只对立的老虎。大定是用几个陶模铸造的,反映了商代冶炼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辉煌成就。
195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根据丁内壁的青铜铭文,考证出丁上的铭文为“武”,这位慷慨大方、历经沧桑的丁被命名为武丁。经考证,慕斯武定是商代王鼎为祭祀其母“鄂”而特意铸造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穆(后)墓师墓的相继发掘,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质疑“司牧武”应该是“后母武”。因为有“君”的意思,比如“夏后”就是指夏朝的君主。母亲的意思是“母亲”。所谓“后妈”,指的是国君的母亲而不是后妈。“E”是她的名字,“继母E”的意思是“君主的母亲E”。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后妈”这个说法。2011年3月,这件国宝级铜器在被国家博物馆接纳后,正式更名为“后妈武定”。
20世纪20年代初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让当地人觉得脚下的土地里可能埋藏着大量的财宝,寻宝者不断出现。1939年3月19日晚,当地一位姓吴的青年在武官西北驿站吴家拜森林他祖坟里寻宝。当探头钻到十几米的深度时,他觉得自己遇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拔出来以后,看见探头头上的铜饵,就回村里和堂哥吴佩文商量。他认为他祖坟地下可能埋藏着财宝。但是挖会破坏祖坟,不挖又担心占领安阳的日本人已经听到风声,挖不挖都难。经过商议,吴佩文立即组织20多名青年男子进行挖掘。挖到将近13米深的时候,一件器物的顶部露出来了。因为会亮,我怕日本人发现了又填坑。第二天晚上,我们继续深挖,一个宽大的三脚架显示了整个画面。吴佩文授意大家用三根圆木搭个架子,挂上卷扬机,把青铜鼎拉出地面,让举世闻名的国宝后妈吴大方鼎出来。
吴佩文把青铜鼎带回家,埋在垃圾坑里,决定卖给中国人。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小听说了这个消息,专程从北平赶到安阳来看丁。看到后,他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人民币)买下了这个大鼎。然而,为了便于运输而不被日本人发现,有人要求将三脚架切成10块。吴佩雯按照小印青的要求买了一把切割用的锯条。因为三脚架特别结实,锯片坏了没切成碎片,他想用锤子砸,没砸着。这个大鼎逃过了被毁灭的命运。
吴佩文因为放不下两处,重新安葬了大定。日军听到消息后包围了吴家,吴佩文翻墙跑了。日军直奔藏宝的西屋马厩,但事发时变成了隔壁西院的马厩,大定逃走了。之后,吴佩文把大定转移到东宫的水池里埋了起来,发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铜制夜壶,包了好几层,藏在床下。过了几天,魔鬼又来搜了一遍,把青铜夜壶拿走作为宝物。大定又逃了。吴佩文知道日本人不会放弃,于是离开家乡四处漂泊了10年。
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得知藏族丁的确切位置,把它挖出来,放在县政府。后来,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司令员派丁到南京给蒋介石当生日礼物,存放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在准备将丁运往台湾时,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这个大三脚架被存放在新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吴佩文回到家乡定居。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设法找到吴佩文了解保定的发掘情况,保定的发掘见证人吴佩文为外界所知。2005年9月19日,国家博物馆为了配合安阳殷墟的申请,将背井离乡59年的继母吴丁运回安阳“省亲”。作为特邀嘉宾,吴佩文为大定掀起了“红领巾”。同年,吴佩文被授予“河南省文物保护特别贡献奖”。
一个大鼎不仅让吴佩文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现宝藏的名人,得到了他应得的荣誉。2006年12月16日,84岁的吴佩文去世,他保护的国宝成为中国人永远的骄傲。
标题:[文化]几经历险的国宝“后母戊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瓷器上的“嫦娥奔月”
下一篇:[文化]雕琢的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