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时期的作家胡正
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山妖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胡铮先生,因为他曾经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枪,同日寇作斗争 虽然胡老已经离开我们几年了,但他和我互动时的声音和笑容,以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鬼子作战时的创作故事,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1997年初秋的一天。作为娄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我负责陪同省作协老领导胡铮下乡视察 我第一次见到了长期受人尊敬的老师胡铮 胡老师拉着我的手,亲切而由衷地说:“娄烦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娄烦打日本鬼子。1959年,我在这里建了汾河水库!”然后胡先生告诉我,他这次来娄烦是想重温旧地。他要去村子里拜访那些50多年前和他一起生活和战斗的简单而勇敢的老民兵 他还深情的说:“我好多年都好想他们!” 在下乡途中,胡先生对我说:1943年春,晋察冀边区首长根据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派了二十多位青年作家到抗日前线去。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他发动群众对敌作战,并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区文化部长一职。于是,胡老来到了当时静乐第二区娄烦 当时娄烦镇已成为日军据点,周围建有高炮楼。胡老住的村子离敌人的据点不到五英里 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胡老经常和娄烦人一起在荒山野窑中吃住,赶着种庄稼发展生产,在空房里搞开荒,把粮食和牲畜藏起来,防止敌人进攻和偷盗。他还在夜间用游击战术积极攻击敌人 有一天,胡老在石家庄村的一个老乡家里整理资料,突然听到有人大喊:“鬼子来了!”当他正要逃离院子的大门时,他听到了敌人的嚎叫和满大街“砰砰”的枪声。匆忙中,他跳起来,爬上后院的高墙,跳下来,跑进山里 后来,他又来到这面高墙下,爬不上去了。 今年夏天,官庄村的麦子熟了,炮兵楼里的敌人拿着刺刀、机枪、驴子、镰刀出来抢劳动果实 胡老带领民兵多次与敌人周旋,不仅消灭了许多敌人,也没有让敌人偷吃一粒粮食 夏收后,胡老写了一篇名为《民兵的夏收》的短篇小说,首先在晋祠边区的《抗日战争日报》上发表,其次是《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又入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 我很早就看了这本小说,却不知道小说里关庄的原型是我们麻烦的关庄 【/h/】当年陪胡老去过几个山庄,新官庄、老官庄、普峪村、小河沟、大夫庄等。,并会见了抗日战争时期仍健在的胡老的几位老战友,如农会主席王八保、民兵队长强玉奎等 当这些久违的老人突然相遇时,起初很惊讶,后来握手拥抱得热泪盈眶 他们的友谊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只有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里,在生与死的艰辛中凝聚的友谊,才是那么真挚、坚定、永恒!一些老战友去世了,胡老去看望他们的孩子 在娄烦山深处的土窑里,在炕上,在农田里,在菜园旁边,胡老和这里的男女老少谈笑风生。他的善良让这里的人们感觉像是自己家中的一位慈祥的长者 【/h/】胡老结束这次娄烦之行回到太原后,很快就在《太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丽的娄烦》的文章 本文描述了他在抗日战争、汾河水库建设和1997年9月三次访问娄烦的真实故事和深刻感受。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娄烦土地和娄烦人民的独特热爱 他在文章里还特别提到我:“曾经编辑地方志,热心助人的副部长李国成,陪我们到山顶有烽火台的风陵矶村,看望了早期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山西党组织创始人。高纪念馆 他还陪同我们参观了抗战初期著名的米语镇战斗纪念碑 碑亭对面,是古代娄烦国的都城遗址 ”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胡铮全集》 2002年秋天,我写的《娄烦古今人物》一书出版了。作为地方志,我把胡老收录在《娄烦外国名人》一章里 今年11月22日,我在书的扉页上工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去了太原南华门东四省作协宿舍院胡老家,把书送给了他 这一天,胡老很开心,关切地问我娄烦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以及我个人的工作生活 他还特意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分水刘畅》,并在书名页上亲笔签上了“李国成郑慧同志”的字样,并加盖了自己的红章 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胡老。 胡铮老师在抗日战争中与你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骨肉感情的人,永远会想念你,美丽的娄烦,永远不会忘记你!
标题:[文化]抗战时期的作家胡正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在水一方(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