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教育 > [文化]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文化]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0 22:12:02 阅读:

本篇文章2552字,读完约6分钟

乡土小说家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的“傩歌”这一人物形象,使读者记住了湘西民俗中神秘的傩文化。当所有人都把傩舞视为华南独特的民间文化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队发现了横跨太岳山和奔流汾河的北方傩舞“花腔鼓”。

这引起了戏剧专家的兴趣。是藏在闺房里,还是顺应了傩文化的潮流?当专家们来到离襄汾县几十公里的赵雄村时,他们非常兴奋地看到了许多代人的独特灵感:这可能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傩舞!借此机会,襄汾县文化局和文化中心正准备把“花腔鼓”带出大山,变成三晋的文化品牌。

梁铁锁告诉《山西青年报》:“在发展的过程中,花腔鼓和南方的傩戏是相互借鉴还是独立发展?就目前的史料而言,目前还不清楚,专家也尚未得出结论。

3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花腔鼓”

。正月十五旺是山西的一种风俗,但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表演形式不同,当地人会在这一天跳“花腔鼓”。

“花腔鼓”是一种祭祀性的民间乐舞,其内容是表现钟馗带领小鬼提及世间恶事,故又称“鬼闹”。

这种特殊的鼓乐只在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流行。襄汾文化中心原馆长梁铁锁最早发现“花腔鼓”是在三十年前当时我刚调到县文化馆,正好赶上文革结束,国家搞了民谣、民乐、民舞十大整合。正是在那次调查中,我发现祥芬也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时我们把‘花腔鼓’归为民间舞蹈。当时各地文化交流很少,电视也不普及。我从未见过所谓的“傩戏”、“傩舞”、“傩文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梁铁锁才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南方的“驱魔舞”. "当时我觉得这有点像赵雄村的‘花腔鼓’。花腔鼓也是一种驱魔舞吗?"

由傩舞演变而来

花腔鼓与南方傩舞有哪些相似之处?梁铁锁说,“花腔鼓”和“傩舞”最大的共同点是表演者都戴着面具,而“傩舞”俗称“扮鬼脸”,类似于花腔鼓的“阴鼓”之名。区别是“花腔鼓”只跳不唱。从“花腔鼓”表演者戴的面具来看,是从傩舞演变而来的。驱魔舞是古代驱魔仪式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原始巫舞。跳舞时,它戴着各种邪恶的面具,手持各种武器,展示驱鬼捉鬼的内容。”梁铁锁说。

当“花腔大鼓”演员表演时,法官戴着法官帽,戴着狰狞的法官面具,耳朵上长着红胡子,穿着红色的官服,脚很高。他一手拿着杆子,一手拿着水板。他威风凛凛,怒目而视。

“‘花腔鼓’是一种方形表演,演员用鼓即兴表演,尤其是小鬼。因为据说小鬼是3尺反派,所以小鬼总是打半蹲。他们在围观的人群中不停地来回跳跃寻找目标,吓得一些胆小的观众四处躲闪,尖叫着,大家都笑了。”赵雄花腔鼓是鼓与舞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伴奏者和表演者都扮演鬼和鬼的角色,并伴随鬼舞,所以也俗称“阴鼓”。“这种‘阴鼓’不同于我们通常第一眼看到的鼓。一般鼓都是鲜红色的,但不使用‘花腔鼓’,只是鼓漆是深色的。”梁铁锁说。

每年正月二十五日的表演

花腔鼓的表演和服装化妆是目前当地民间舞蹈中比较少见的。虽然已经融入了元宵节的繁华活动中,但缺少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但当地人都知道,自古以来每年正月二十五都要表演“花腔鼓”。

赵雄村是春秋时期晋国主要统治者赵盾的遗骨所在地。赵氏家族在全村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有500年的家谱。解放前,这里有许多寺庙,村里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寺庙,其中北门外的王艳寺是祭祀花腔鼓的主要寺庙。

“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挣扎的受苦受难的人们,靠迷信活动寄托着依靠鬼神之力惩恶扬善、让穷人摆脱贫困绝望的美好愿望。赵雄花腔鼓可能就是在这种迷信活动中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梁铁锁总结道。

抗战前,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村的人都要到村北的严庙和村南的火神庙烧香祈祷,祈求上天消灾避灾,永保平安。花腔鼓在村子北部的王艳庙里绕着村子表演,人群前呼后拥。就连曲沃、侯马、新疆、临汾等地的人都来这里围观,有一次差点把村里的大牌楼给塌了。当时,“正月二十五日,赵雄去看花腔鼓”的谚语在周边地区的观众中流传。可见花腔鼓已经成为当地民间活动不可缺少的形式。

可以追溯到唐朝

目前没有史料,但据70岁的艺术家赵、说,70岁的大师在他们18、19岁的时候告诉他们,花腔鼓已经传了500多年了。【/br/】【/br/】除了对老艺人的描述,根据目前留下的一些史料,结合花腔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这种舞蹈大概产生于明朝中叶。“我们在冥王殿遗址发现一块石碑,得知大殿建于明朝成化十九年。铭文上有一些与‘花腔鼓’有关的文字,但记载不是很清楚。”梁铁锁说。

在当地村民的传说中,“花腔鼓”从唐朝一直延续到现在。“赵雄花腔鼓”也有一个名字,叫“华清鼓”。

为什么叫“华清”?梁铁锁说,在多次调查中,他从当地人那里听到了一个传说。“花腔鼓据说出现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当时李世民是君主,李世民的生日到了。冥界的法官私下修改了生死簿,因为他觉得唐太宗和李世民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因此,法官违反了教条,应该依法惩处。但玉帝感觉到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从轻发落,以示农村大众。一个叫华清的鼓手被法官的举动感动了。回国后,他苦苦思索,苦苦思索。到了第七天,他突然醒了,于是他敲鼓,把这铿锵、有节奏、独树一帜的鼓声留给后人。为了纪念他,后人把它命名为“华清鼓”,又叫“华强鼓”。【/br/】【/br/】《旧唐书·韵二》记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厚如寸,为魏连之所打”,而赵雄村关于花腔鼓出现的传说也是在唐代。然而,铁良索认为,传说很难作为确定“花腔鼓”年代的依据,也很难确定这一古老艺术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这需要专家们进一步研究。

[文化]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把“花腔鼓”带出大山

艺术家们说,赵雄花腔鼓在1933年正月25日演出后很久就停止了活动。抗战八年,人民生活贫困,服饰道具也被侵华日军焚毁。直到1956年庆祝高水平社会时,该组织才恢复并在赵康镇和襄汾县演出。但是,当时只表演打击乐,没有五鬼。1962年“华强鼓”参加襄汾县春节演出,获县政府奖励。

文革期间,花腔鼓又被打入冷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雄村人民再次敲鼓。1985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赵雄村人民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抢救并修复了这一濒临灭绝的古老民间艺术。现在,元宵节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庆祝,而“花腔鼓”是当地必不可少的表演。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更多的人知道了“花腔鼓”,襄汾县文化局和文化中心正准备把“花腔鼓”带出大山,成为三晋的文化品牌之一。■

标题:[文化]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