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晋文化:理论的构建
本篇文章3598字,读完约9分钟
二、阶段与类型
关于三晋文化的阶段,研究者由于对“三晋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有不同的阶段。苏、、先生根据对金文化和考古学的继承,将金文化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金文化时期、金初文化时期、金中文化时期和金末文化时期,以陶寺文化为上限,以秦统一前为下限。纪先生和吴先生根据金文化考古与晋国历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将金文化划分为三个时期:稳定同步期、繁荣扩张期、衰落传播期和五个时期:西周早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中期、魏晋至秦朝。不难看出,上述阶段实际上是金文化的阶段,在秦统一之前,理论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金和三晋文化上,尤其是考古文化。
在对三晋文化进行分期和综合论述时,应该以李先生在《三晋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构建的“三个历史层次”为代表:
第一个历史层次属于三晋古文化本身的发展。三晋古文化作为一个有着自己序列的地域文化体系,从西周初年晋国建立到春秋末期魏、汉、赵三个晋国的出现,到战国末期被秦所灭。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从原始的晋国文化升华为成熟的魏、汉、赵三国文化。
第二历史层次属于三晋古文化的历史渊源,或者说是三晋古文化的“源头”。三晋古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既有广阔的现实背景,也有深远的历史原因。所以按照时间间隔,这个历史层次也可以称之为三晋古文化的“前史”或“前史”……西周以前的山西古文化都属于三晋古文化的“前史”或“前史”。所谓“前历史”或“前历史”,是指在此之前的文化发展为三晋古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历史前提,提供了历史依据,是三晋文化形成的深远历史原因。
第三个历史层次属于三晋古文化的遗产或历史演变,或者三晋古文化的“流”。秦统一中国后,晋国、三晋国作为藩属政权不复存在,三晋古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完成了自己的旅程。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没有被切断,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而有力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封建文化和山西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展现出壮丽的文化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三晋文化的科学分期是构建三晋文化基础理论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入研究三晋文化的基础。分期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根据文化本身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期、萌芽期、成熟期、全盛期、衰退期;基于文化传承,可以分为形成期、扩张期、衰退期、停滞期和转型期。也可以按照朝代的顺序划分阶段,如秦汉唐宋时期的三晋文化;或者按照大的历史段落,比如古代三晋文化,古代三晋文化,中世纪三晋文化,近古代三晋文化,现代三晋文化,现代三晋文化;以上标准也可以结合起来分期等等。
比如根据文化本身的发展和传承,三晋文化可以分为以下三段:
1。文化成熟(从古代到秦统一三晋)。这一时期,三晋文化从产生到成熟,具有作为独特文化现象的特征,并以其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同于同时期的中国地域文化,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化扩张时期(从秦统一到北宋末年)。这是三晋文化最辉煌的时期。这期间山西是当时的国政。作为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三晋文化独特的思想特征和文化形态逐渐传播并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在中国封建文化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尤其是三晋法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基础。
三、文化衰落时期(南宋至清末)。这期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山西不再有中心地位。此外,由于地形闭塞、观念落后、经济落后等诸多因素,三晋文化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而是呈现出衰落和衰落的趋势。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和团体,但总体趋势是滞后和衰落的,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减弱。
在以上三段中,很多时期可以进一步划分,比如孕育期、形成期。同时,按时间顺序可称为古代三晋文化、中古代三晋文化、近古代三晋文化。
三.文化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某一事物或学科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或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一个事物或学科的特点,自然要从它的形成过程和阶段来分析总结。三晋文化的特点也要从三晋文化本身的形成过程和阶段来论述。
近年来,苏、、刘、李仍是三晋文化特色研究的代表人物。苏、、先生从考古文化、金文化的植物区系类型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先生把它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民族融合性、兼容性和包容性、地域性和现实性。李先生从三晋古文化的发展中总结出两个基本而重要的特征:一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二是包容性开放趋势。
以上几位先生的分析判断相当精辟,尤其是苏先生,他把金文化起源的复杂性和金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的“中心”和“纽带”,高度评价了金文化的“独特”历史特征,称之为“碰撞裂变形成的新星”。汪克林先生从金代文物的角度分析了金代文化“折衷主义”的历史特征。
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金文化考古意义上的这些特点和三晋文化的形成之外,三晋文化后期的发展还有其他明显的特点,比如与其他地域文化结合时的渗透性和适应性,以及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只有全面、深刻地研究三晋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才能科学、准确地总结其历史特征。
IV .文化精神和历史地位
根据文化学的理论,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发生、发展和长期存在,同时在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明显的特征,这必然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即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这类文化群体特定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内在动力,是指导这类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文集》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刘先生最近写了《三晋的人文精神》,认为“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不同。是指人脱离自然人性所带来的庸俗。是中华文明繁荣的灵魂”,其含义类似于文化精神。他接着阐述:“我认为三晋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理想,践行信念,超越自我,乐于奉献。最具代表性的是勤奋、爱国、忠诚、重民、创造五种精神。”(
刘《三晋人文精神》,《史记研究》1998年第3期)
三晋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高度浓缩和抽象的历史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核心,也是三晋文化的独特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如三晋文化的历史特征应该包含并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这种文化精神也应该包含并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三晋文化应该始终伴随着两个特点。一个是务实,一个是豁达。正是由于实用主义和实事求是,法家及其旨在丰富强兵的思想在三晋时期兴起,同时形成了山西人勤劳、品质、倔强的特点;因为它的开放和开放,是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的文化交流,是三晋文化对周边文化地区不断的扩散和影响。
毫无疑问,三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三晋文化历史地位的认识,尤其是苏先生最为深刻。【/br/】【/h/】从考古文化和植物区系类型的角度,重点论述了金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独特作用,认为金文化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重要的直根”,不仅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开辟了道路。后来,“晋人对秦人的统一起到了‘铺垫’作用。对此,苏先生作出了明确的判断,这一判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晋南一个小地方保存了远至七千年前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种‘直根’在中华民族的总根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国龙的传人·中国人·中国建设》1987年第9期)
要了解三晋文化的历史地位,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了解。纵向方面是指三晋文化在传统文化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如其“直根”地位;横向方面是指三晋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地位,乃至在整个亚欧文化植物区系中的地位。
V .研究方法
虽然三晋文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三晋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多年来一直是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三晋文化的全貌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历史验证和现象描述,更接近历史研究领域,但缺乏本质的抽象性和文化意义。
为了推动三晋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必须拓展研究视角,走出历史研究的藩篱。当然,任何科学发展都遵循分析-综合-分析的规律,三晋文化的历史研究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分析过程,是形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抽象综合,这门学科才能最终站起来。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需要从其他学科中移植更多的研究方法,因为“有时候,决定一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来自于应用或移植其他领域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比如定量分析可以用数学方法,横向(地域文化间)和纵向(自我发展过程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比较研究可以用比较法。
三晋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研究阶段。总结和反思这一阶段不仅可以看到取得的成就,还可以发现尚存的差距,这可以鼓励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构建三晋文化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作者:马志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标题:[文化]三晋文化:理论的构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