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香飘千年的晋祠大米
本篇文章1048字,读完约3分钟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的晋祠地区。历史悠久。据古籍记载,东汉安帝三年(116年)正月,“修太原旧沟,灌溉官私田”(见《后汉书》);《玉环记》说:“隋土经、晋泽(太原老沟)在金阳县西丽里,隋黄凯已灌溉福田六年(586年)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晋祠的稻作最晚起源于汉代 【/h/】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微褐透明。经过几次再蒸,五谷依旧分明,互不粘连,香喷喷,香喷喷,耐嚼。 就算下次吃剩饭剩菜,还是和新鲜一样新鲜,连元宵和做出来的年糕都很浓 著名的晋祠大米是古代皇家的贡品 据《元和郡志》记载,范仲淹在北宋清朝时游历晋祠,看到稻田和草地像是天然的图画,乐得写诗。“上帝的虞书神庙获得了甲全...成千上万的灌溉水稻和河流随处可见……”清代,徐荣赞美“金水源头流,荷花人间花”的对联 晋祠大米得益于山西特有的水和石灰岩黑土,富含硒、生物碱等物质,有利于大米的生长 清朝乾隆年间,这片土地成为皇家朝贡基地,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碑文就证明了这一点 晋祠饭很美,但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 传说劳动人民不愿意向压迫人民的皇室贵族进贡晋祠米。人们在构思巧妙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晋祠刘坐在瓮中的雕像,意思是金里面的水是从水母娘娘的屁股里流出来的。皇室贵族闻之后,自觉吃晋祠饭没有尊严,所以免晋祠饭的贡品 【/h/】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太原城,占领风水宝地晋祠。 日寇统治时期,稻农被迫做日本大米,人民耕种的大米被侵略军列为军需。中国人不允许吃一粒晋祠大米 房客李二因在地里藏了一些大米而被日本侵略者游街示众后处死 还有一个名叫吴永清的房客,他被叛徒举报在他的磨坊里发现了稻壳。日寇把他吊在村北的结义寺门口,倒水倒粮。因为不是大米,他才免于死亡 【/h/】新中国成立后,晋祠饭脱胎换骨。党和政府用科学种田指导农业生产,晋祠大米产量空前高。1958年,晋祠大米亩产量从解放初期的200多公斤飙升到600公斤 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表彰令,授予南大寺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先后访问晋祠 【/h/】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耕地锐减,晋祠的水稻成为濒危物种 北大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晋祠大米面临的困难,开始组织保护晋祠稻田,恢复莲藕90多亩,保护稻田1000多亩 但晋祠对大米的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两个村委会将大米和藕列为晋祠历史文化景区重要的原生态景观,让祖先留下的晋祠大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标题:[文化]香飘千年的晋祠大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山西的高粱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