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偏关县老营堡

[文化]偏关县老营堡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4 14:44:02 阅读:

本篇文章1290字,读完约3分钟

老营堡是明代偏头关所属十八城堡之一,即偏关县以东40公里的老营堡村。

老营堡之初,置于明正统末年。当时边境动乱已经开始,明朝开始大规模修边备战。光绪的《山西同治》引用郁芳的《纪要》说:“老营堡在偏关东北80里。正统末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六年(1578年)增设。边缘附近有鱼尾纹、五眼井等。,外面连着王家庄和银川市。”这就像一个设防的前哨。老营堡从东到西是峡谷平地,山脉从北到南绵延。东靠长城,北靠长城,南靠灌河,北靠平陆,东靠平陆

毗邻宁武,西临偏关。它的军事地位很重要,战争千古不绝。据当地史书记载,仅明嘉靖年间,蒙古安达部数次入侵老营堡,以老营堡为突破口,南下山西腹地。比如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安达从平鲁卫进入老营堡,一路烧杀抢掠,对老营堡的破坏尤为严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安达从丫髻山和吴燕菁进入老营堡。然后,向南去宁武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安达首领利用赵权的计谋,以汉奸张辉等贼为内参,夜间攻打老营堡。夜袭前一天,水泉营守备陈一言发现此事,向总兵郭虎报告。“胡衔驰骋堡,蜀易买守门亲。部里就这么定了,答了,举火为号,没人答。敲敲谁在城里。回将军郭,恐与夜遁”(《山西通志》)。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三次大规模入侵。事实上,整个明朝中叶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老营堡一直是蒙古安达部虎视眈眈的地方,战乱不断,堡城破坏频繁。所以为了加强防御,明朝中叶以后对老营堡进行了数次修缮和扩建。

[文化]偏关县老营堡

在我们今天看来,与长城沿线留下的许多城堡相比,老英堡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城堡。堡垒城最初是由夯土砖建成的。今天,砖已经被当地居民移走,只剩下夯土。从留下的高夯土墙可以看出,城堡工程规模庞大,军事设施和布局仅次于偏关城,是当今偏关第二大城堡。据当地史书记载,老营堡位于明代长城内外交界处,不仅在明代长城防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蒙中长城沿线的贸易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长城的边贸口岸之一。

乡政府的一位同志在接受老营堡采访时,津津有味地描述了老营堡鼎盛时期的景象:全市有3000多户人家,43家企业。整个城堡城的街道整洁干净,有很多商店和一排排青砖绿瓦的居民楼。城中有魁星阁、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文昌庙、马王庙,还有几个像样的大型舞台布景。市场上到处都是商人,这里出售蒙古商人的羊皮、马皮等皮具和胡油、牛、马,而汉族商人的铁器、青铜器、棉布等日用品则运往蒙古。蒙中贸易往来,市场繁荣。尤其是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都是当地的庙会和商品交流会。在外长城沿线的商埠中,老营堡远不及胡莎堡、德胜堡、西马城门,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个富裕的商业集镇。

[文化]偏关县老营堡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著名的城堡时,滚滚的战争乌云和商业海洋已经消失了,情况发生了变化。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和平的、偏僻的村庄。一切看起来那么荒凉破败,都是因为城墙的摇摇欲坠,黄土里的飞沙。即便如此,当年西北边陲的重要要塞老营堡,有着永不磨灭的深厚文化底蕴。相信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其历史地位会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升。■

偏关县老营堡南墙(照片:张伟)

老营堡城门(照片:张敏)

标题:[文化]偏关县老营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