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晋:势长与势消
本篇文章1849字,读完约5分钟
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我从事的工作与她过去的辉煌息息相关。我常常在幻想中作为仲裁人评判她的历史,也常常在幻想中作为仲裁人评判她的未来。
山西自古地势险要,表里山河:北有长城,南临黄河,东依太行,西靠吕梁。她既不象北面的内蒙,地处边疆,立足于内,面向于外,是中国北面的门户;也不象南面的河南,纵横中原,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全国交通之枢纽;如果往西,是今天的陕西,处中原与西北交通之咽喉,延伸出去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诞生过闻名于世的古城长安;往东,则是现在的河北,地处平原,一马平川,鱼粮丰足,濒临渤海。山西身处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究竟是上帝的宠儿还是弃子?
然而谁也抹不去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浓墨重彩。倚靠母亲河,山西南部成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开放区之一,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曾活跃在今天的晋南一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值得一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两位圣人,文圣是山东的孔子,武圣是山西的关羽;在中国民间,有两家人的英雄业绩流传于雅俗之间,妇孺皆知,其一是河南的岳家军,其二是山西的杨家将;在中国近代,有两大商系并称,一是徽商,二是晋商;甚至解放后,我们提的两句口号,树立的两个样板,一是工业学大庆,二是农业学大寨。凡是中国历史经历的,山西大体上也要经历一回,仿佛与中国历史形成暗合,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她的奇特之处,不知还有哪个地方有象山西这样的经历。
也许凭借的还是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山西在历史上扮演着强势与弱势更迭,势长与势消交替的矛盾角色:有人凭籍她而成就王业,雄霸天下,如晋文公,如唐太宗;有人则依赖她而苟且偷安,归于消亡,如石敬瑭,如阎锡山。山西并不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成就辉煌的地方,她从未成为中国政权的中心枢纽,她更象一位饱经沧桑的政治长者,处于中国政治权力的身边,以深切的关怀陪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独书一笔的地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谜。西安、洛阳、开封、北京,这四颗中国古都中的璀璨之星拱围在她周围,谁能逃脱她的庇佑与屏卫呢?
轻视山西会铸成大错吗?
历史往往隐藏在现象背后,它往往停留在衰落与辉煌的转折点上。
在商业文明的标准面前,如今山西的落后一封闭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在“商业”面前落后,也许并不可怕,但是在“文明”面前落后,难道不值得警醒吗?除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物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煤炭外,在现代文明面前,山西还能找出哪怕一个值得谈起的话题?
随着交流与合作的日渐频繁,地域差异反而日益凸显出来。不同地区文化心理认知和心态素质差别越来越严重,这是交往与竞争的悖论。当京、沪、粤、苏、浙等地的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心理,摆正了自身的位置,端正了自身的乡土观念,形成了自身的群体形象时,山西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士气呢?当两湖、两江、四川、河南的打工族南来北往的时候,山西这块四塞之地依然微波不兴,在社会变革转型的趋势下,恐怕没有比山西人更显出迷茫无措下的玩世不恭而又无可奈何。
今日之势不同于昨日之势,善于谈古者不见得善于论今。现代的科技信息早已遮盖了过去的所谓“天时、地利”,“一夫当关、表里山河”早已沦落为风景意义上的存在。
然而也许以后我们并不能小看山西。无论如何,一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地方可以被小看吗?了解三晋的历史,能否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我不敢妄言;认识山西的现在,能否更深一个层次地看清中国的现状,我亦不敢妄言。从晋南到晋北走一遭,遍布全省的古代殿堂、石窟寺、彩塑悬雕,或矗立于都市闹区或湮没于乡村野里,然而衬托它们的无论是繁华还是贫瘠,你都能感到三晋大地上那种深沉凝重的气息,仿佛看到离历史最近的脉脉硝烟与滚滚风尘,即便是北京的故宫、长城与西安的城墙、兵马俑也不见得比山西荒郊野外的一座古庙更有深厚与稳重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种气质,今天的山西人不具备,以后的山西人也该具备。
在世界隔绝我们封闭的过去,我们有一个自己的话题;在世界一统我们开放的现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面对世界的主流,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见得可以随之而动,随之而荣。然而难得的是,势长与势消并不能被一眼看穿,它总是深埋于历史中,深埋于未来的历史中。就象一首名为《沉钟》的诗:
让我沉默于时空
如古寺锈绿的洪钟
负驮三千载沉重
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
把无限还诸苍穹
我是沉寂的洪钟
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锈绿的洪钟
收容八方的野风 ■
这篇文章是zhng在文化对话中转贴的
标题:[文化]三晋:势长与势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