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穿越历史再走西口

[文化]穿越历史再走西口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7 14:52:02 阅读:

本篇文章5267字,读完约13分钟

杀虎口,一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关隘,从春秋战国的“参钹”到隋唐的“白狼关隘”,记录了金阁铁马的兴衰,篝火狼烟,沧桑世事...【/h/】当时,灯停在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位于山西 在这个历史关头,具有独特眼光的晋商应运而生 幸运的是,比起之前和之后出去谋生的穷人,他们以此为出发点,一步一步的成长,成长,直到统治中国 “东有张家口,西有屠虎”。比起号称“东口”的张家口,“西口”杀虎的繁华程度要高得多 7月21日,从晋中乔家大院出发,一路探索历史的南方之旅...【/h/】《往西出口》让乔家大放异彩【皇宫有故宫,房子看乔家好】 第一站选的是晋中祁县乔家大院,和打虎嘴关系密切 乔家大院的晋商宅邸,现在被大多数人视为晋商的象征和标志 乔大院占地约16亩,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典雅 随行导游告诉我,自从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以来,乔家大院的旅游非常火爆:“今年五一黄金周人太多,人满眼。后来为了安全不敢卖票。” 【/h/】乔氏家族的兴盛,要归功于乔氏企业的创始人乔贵发。他想在西方出口生存的简单愿望最终导致了一个商业王朝在全国各地出现 【/h/】清乾隆元年(1736年),穷汉乔贵发推独轮车,独留乔家宝。本质上,他一生都是一个诚实的农民 当他离开村子时,他最大的理想可能只是期待过着“30亩地一头牛,妻儿热”的幸福生活 乔贵发打死老虎嘴后来到内蒙古萨拉兹,参加了“大胜奎”的骆驼班,拉骆驼好几年 有了一点积蓄后,他做豆腐和生豆芽,开始了一个靠手艺赚钱的小生意 后来,他们与合伙人一起,设立了“广胜公”的正式名称,经营粮油、酒和茶 乾隆三十一年,48岁的乔贵发回到家乡,修建了乔大院的第一个院子,也就是今天的一号院 【/h/】后来“广胜公”买卖亏损,但生意居然又兴隆起来。为了纪念这次复活,“光圣公”改为“复圣公” 当我到达我的孙子乔致庸家时,乔的口耳相传的生意达到了顶峰 以包头为中心,全国各地有280多家商店 包头原本是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就是因为晋商来了,才逐渐繁荣起来,热闹起来。到目前为止,有一句话叫“先富生公,后包头市”。 【/h/】乔贵发最早加入的“大胜魁”事务所,是由三个从打虎走出来的部队小贩创办的;是秦岳第一个去内蒙古跟他开始“广胜功”,秦岳是虎口杀手 打虎口:晋商的繁殖地之一 从1690年开始,通往打虎口的道路变得热闹起来 在路上,有一群群去前线的士兵和跟随部队的商人 康熙帝亲自率领8万大军进入草原腹地,军粮供应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但由于战场和后勤基地相隔千里,运输线不得不穿越辽阔的草原和广阔的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散装货物的运输完全是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的。运一石军粮要120两银子,太贵了 在朝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占据地利优势的晋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主动要求军队运送军粮和物资。于是成千上万担心没有粮食的山西农民离开了土地,拉开了大规模“西进”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人随军队运输的粮草,实际上是从外地低价出售,然后高价卖给军队 虽然朝廷每支军粮只需要支付原银的1/3,但山西商人还是可以从中获利不少 很多商家越来越大,逐渐从一个扛大车的经销商变成一个店铺甚至是“集团公司”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她湖口成了西征军的大本营 为了加强大本营的“经济建设”,清政府还在距离打虎10公里的有为市建立了辖四县一州一厅的朔平府 随着大量的人搬进来,山西的许多大商人在这个地区开了商店 早在50年前,顺治七年(1641年),清政府就设立了一个捕杀老虎的税务所,负责征收东起天镇西至陕西神木的进出口关税 战争开始后,为了补充军费,加强了税关。米、油、盐、酱、醋、茶只要过了海关关,所有的税都收了,这些税直接归户部管 当时在沙湖口这样的边陲小镇上,聚集了八个衙门,包括分署、路台、巡视员、税印、驻军 在全盛时期,这里的人口达到了4万多 那时候,打虎口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嘈杂的。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形成了北方最大的贸易集散中心 沿着历史的惯性,杀虎口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民国 杀害湖口的85岁老人樊润,依然清晰地保留着民国时期杀害湖口的样子:三四栋两层楼,楼的周围住着几千人 西门前有三四家店铺,卖布匹、杂货、干货,还有两家当铺、三家药店 有两大酒店,福泉和三益。出去的人路过这里,很多人晚上住在那里 “真好笑。嘴外的女生想娶我们。人们叫我们‘小北京’!” 范润不知道,他小时候看到的,只是过去那种打虎嘴繁荣的结束 现在很少有几百年来一直打虎的老房子了。大多数年轻人出去谋生。村里只剩下五六百人,街上很难找到人 黑石铺成的古溪口路在打死虎口前的深深车辙还在,过去的故事永远藏在车辙里 虎扑堡残墙外种的玉米已经不止一人高了。蓝天下的空,绿色的玉米正对着土残堡沉默着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桂花城晋商的背影 古称桂花城,德胜街18号有一栋青砖红门的房子,是蒙古晋商最大的商名大生魁的主柜遗址。现在,它大概是呼和浩特仅存的晋商名了 7月23日,我来到呼和浩特参观这座建筑 大胜魁的主柜四周是一片凌乱的平房。门前的路是用方砖铺成的,路边有散落的鲜花 院子门口的招牌字迹看不清,朱红色的门已经褪色 像内蒙古大多数山西人建的房子的大门一样,这也是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拱形大门,与晋商繁荣后在家乡建造的豪宅形成鲜明对比 【/h/】大胜奎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它的创始人不是富人和大商人,而是山西的三个小贩,,贾森和史大学 时间往后推了十几年。康熙年间,他们仍然是驻扎在飞阳谷打虎部队的厨师和杂工 这些灵活的年轻人还为飞扬谷部队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 他们积极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为将来的成功一点一点地积累 很快,机会来了 在康熙指挥下的西征中古军进入乌里安泰、科布多时,、贾森、石大学也随军小商贩,很快以他们三人为主体,开设了大生葵的前身“吉盛堂”杂货店。 这些人先是为康熙西征军服务,供应日用品,后来发展成与驻军和当地民众的贸易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王向清挖到了第一桶金,从一个有肩膀的小商人变成了一个富人 很难想象这个简陋的院子曾经是六七千人的商业团队的中军帐 在辽阔的草原上,这支队伍像蚂蚁一样浩浩荡荡地横扫每一个牧区 “收集22个省的舶来品”几乎垄断了蒙古的畜牧市场 据统计,大胜魁每年运往蒙古等地的砖茶总值约为5万银子;每年至少有10万只羊和20万匹马,至少有5000匹马和2万匹马 大生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有人说,如果把大胜魁的财富铸造成50个银锭,那么这些银锭就可以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一个一个地放置 【/h/】现在大胜魁总阁原建筑只有一栋两层 三个房间宽一个房间深的门都锁上了 虽然建筑的颜色很暗,但仍然很整洁 后来建在院子里的平房已经租出去当办公室了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现在已经把大胜奎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财神庙 在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你可以看到雍和宫和清真寺,更多的是汉族人修建的关帝庙、龙王庙和马王庙 神佛比邻而居,其乐融融,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写照 寺庙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地方 蒙古晋商一点一点地完成了他们的财富积累,也修建了大量的寺庙 但是今天,寺庙已经很少了 7月25日,我参观了内蒙古包头市正在修复的财神寺 财神庙是一座能反映汉族文化的寺庙 当时,溪口人来到这里,把财神庙带到了这里 这座寺庙是晋商在嘉庆十年(1805年)修建的 他们选择了包头环境最优美的地方作为庙址。“这个地方在前,曲阜在后。茂林修竹虽无山无山,却从容不迫,包罗万象”(《建福殿铭》) 财神庙也留下了当年商人的痕迹 庙里的碑文记载,当皮毛商做大宗皮毛生意时,如果买方看到货物,买方和卖方暂时不做交易,其他公司必须等待两三天,不能立即插入 对于不公平做生意的,轻一点的会按业务量归绒毛社所有,见十分之三;如果情节严重,他将因在财富神庙前画旗杆而受到惩罚 这样,被惩罚的人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这也影响了他的商业声誉 这样的交易环境,现在的人肯定会向往! 财神寺所在的东河区,是老包头最早的居民聚集地。如果你和在街上乘凉的人聊天,你会发现这里80%的居民都是山西人 各个时代去西出口的山西人,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拱形门楼 这些房子是溪口人流浪生活的归纳和重构 前辈已经走了,但房子还在向我们传递那个时代的信息 现在,这些房子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拆迁办公室”设在财神寺 在财神庙周围,我看到了很多标语:“认清形势,尽快行动”,“要价,依法严惩”,“不拆!” 历史就这样支离破碎。后人还能看到这种绕着财神庙向西走的人建的老房子吗? 最后一代“溪口人” 那些走到溪口的山西人,就像风中飘来飘去的草籽,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采访了很多解放前后来到内蒙古的溪口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他们的故事既苦涩又甜蜜 游孙玉王赫:当我回去看到一切的时候,我感到很亲近 7月24日,我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桥堡镇大和村遇到了孙王赫 白发、平头、肤色黝黑、会说话,额头上三条深深的皱纹不停地颤抖 老人78岁,右玉县稻阳村人。她27岁来到呼和浩特。51年过去了,她的右玉口音没有变 “最近四年舅舅来逃难,游宇当时很穷。” 这个地方可以养活穷人。后来我老人家退伍和哥哥商量,户籍就落在这里了 “老人的记忆非常清晰,这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时刻。 1955年9月20日,她和丈夫从右玉八里庄租了一辆牛车,走了三天才来到这里 “当时三个人,我没带家具。我上来找房间住院了,但是我有罪 如果买不起大炭,就烧炭面 有一次烟不旺,“嘣”的一声,炕板被掀了起来 现在终于盼到了,但是人(指老公)都走了...”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有点湿润 今年正月,孙的大哥哥去世了,她回到了右玉 “回去看看什么都觉得近了,游玉成的窑墙碗碗还在,县政府大楼还不错,我进去看了老头呱呱了半天 【/h/】郫县张老太:真不敢相信走到西出口还能住高楼,比孙大4岁,家住赛罕区。他是郫县(今原平)人 “我16岁就结婚了。媒人说他比我大8岁,没有亲戚。他戴着红色头巾,坐轿子回家,才知道他比我大18岁。 但是,他脾气很好。他不打人也不骂人。他家穷的时候,一个馒头也是给我吃的 所以日子一天天的来了 这位老人是个木匠。当他年轻的时候,他为人们做家具。他口中的人穷得做不出家具,所以他就从他的口中出来了 解放前,没有火车和汽车。他一个人拿着木匠工具走了8天,才从郫县赶到呼和浩特 后来有了火车,因为怕花,一年只能回家一次 【/h/】星星动了,现在桥边村成了呼和浩特一个富裕的城中村。村委会给张素英的老人每月418元的养老金 村子四年前也分了楼。“想想我刚来的时候,我住在别人的小平房里,四个女人盖着被子,土坯睡平台上没有垫子。现在我住在这栋楼里,一分钱也没花。 "张素英老人的脸上充满了幸福。"与那段时间相比,此刻就像生活在天堂。那时候做梦也想不到要去西部的人可以这样混。 新县杨、张老根:出口的艰辛念念不忘 “1931年,姐夫西行来到包头。” 1946年,我和妹妹从新县去包头找我们的姐夫 76岁的杨坐在自家门前的石磨上,心平气和地告诉大家去西口的路。“我16岁,父母带着胶皮车去包头带我们。 每天走六七里路,晚上住 去应县渡桑干河,河水深及腰,浅处不到膝盖 马车夫把我们带到浅水区,我和妹妹互相搀扶着过河 到了包头,姐夫给我找了份杂货店的工作。我还是哥们的时候,能吃饱不饿。" 【/h/】和杨说话的时候,一个魁梧的老头从胡同里走了出来。杨说他叫张老根,是新县人 他手里拿着一支香烟,津津有味地抽着 他比杨晚五年来到包头 “我19岁的时候来到这里。新县每人不到5分,活不下去。 在这里,我一个月挣6元钱,并设法养活自己 后来租了地,一亩地一年租2块钱。我只能吃饭,省下几块钱 没办法。我用一辆小平板车从这里拉货到40里外的昆明区,一天能赚2块钱。一天下来,腿疼,站不起来。这里人少。租车, 20世纪80年代,老张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靠卖肉赚钱,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土楼,有20多个房间 说到这里,他像个孩子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钱,给我们看了一盏明灯:“看!多少?”他的行为有些炫耀,有些满足,还有些幽默。他过去生活的艰辛似乎并没有阻止他太多。 这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在他身上,是暴风雨后的平静 ... 孙应该算是西进的最后一代人了。他们大多把别无选择只能出口的“草根”带上了生活,他们的故事大多带着血泪 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头,仍然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山西人 也许,再过几年,随着这些人的死亡,将很难找到那些经历过西进的人。到那时,西进会被他们的后代理解为一出戏吗?【/h/】在搜索中,很多老人在被问到“西进”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哼上几句二人转 地方戏《二人台》生动地记录了西进的历史,但这几个世纪的历史,哪里能完全用一部小戏来记录?“溪口文化”和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文化是一样的。它是一部用之不竭的书,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珍惜它,拯救它,保护它,发扬它!

标题:[文化]穿越历史再走西口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