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非遗”中秋文化背后的故事
本篇文章1047字,读完约3分钟
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泽州县,尤其是珏山周边,关于中秋节习俗的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直到今天,古老的习俗仍在代代相传。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春祭日月、秋祭日月的礼制,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之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岳说:“在泽州,中秋节和拜月是当地民俗活动的主题。”
据介绍,当地人把拜月和拜月称为“拜月婆婆”。根据当地习俗,每个家庭都要在中秋节晚上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庆祝月亮。这个节日通常由家庭主妇主持,她们必须在拜月之前打扮好。许愿祈福的时候,也一定要口头宣读留言,宣读的时候要小声,不要让别人知道。【/br/】主妇祭祀完毕,全家人依次跪下,主妇切团圆月饼。切之前,先提前算算,全家有多少人,包括在家的和出门的,还有一个灶神,应该算,不多也不少,大小一样。分完你先给灶神,然后大家再分。【/br/】在泽州,中秋节长达三天:8月13日做面、暖柿子、准备水果,8月14日做月饼,8月15日白天看望奶奶、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祭祀月亮、拜月,晚上赏月。
月饼是亮点之一。据报道,珏山中秋节使用的月饼分为薄月饼和厚月饼,主要是素食和甜月饼,形状为圆形。精品月饼是现在超市里卖的各种提糖月饼。觉山精细月饼的制作工艺与其他地方相似,只是表面图案和馅料更具地方特色。
月饼做好之后,孙子(女)会带着它去看望奶奶。按照当地流行的说法,这是对已婚女孩的一种怀念,通过孙子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团聚。有趣的是,按照当地的规矩,孙子(女)送的月饼有一个不是圆的,而是咬了一口。奶奶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饼会很开心,因为它代表了女儿的平安。【/br/】另外,因为中秋节是团圆节,所以在中秋之夜之前,回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娘家团聚。所以当地有句话叫“与其过中秋节,不如和女人呆一个秋天”。
“中秋节习俗之所以能在泽州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与泽州历史上的战争不无关系。“泽州县民俗研究会会长孔庆祥说,泽州县位于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纷争,渴望和平,渴望团圆,把这些情绪寄托在月亮上,希望人生能像现在这样圆圆满满。【/br/】近年来,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使中秋民俗活动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然而,泽州伴随着拜月、赏月等数百年的活动,尤其是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史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母亲回娘家的老规矩对她们不是很讲究,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有些存在,但形式已经改变了。
标题:[文化]“非遗”中秋文化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太原晋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