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3 04:16:01 阅读:

本篇文章6354字,读完约16分钟

1966年5月,晋东南上党梆子剧团打电话请赵树理去长治参加修改演出《两位老师》。赵树理 与陈奇、潘公赞、张仁义、李振杰组成创作组,先后采访了灵川、晋城县的几所农业中学,为修改剧本积累素材 。此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一直被一条“反对党和社会 社会主义的黑线”所污蔑,要求“在文化战线上坚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林彪同志委托江同志主持的军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已经中央批准并转发给全党(4月10日),全国各报刊登的文章越来越多,火药味越来越浓,针对广大革命领导干部和文艺界的大灾难已经开始形成。虽然赵树理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但他有预感。于是,他提着一匹马,马里面放着一个茶壶 茶碗,香烟和中药药丸。每当他静下心来,总是用茶壶和茶碗打开马,大喊:“开茶馆!”然后招待大 家喝茶。用阿青嫂鼓励自己是很有意义的。1966年6月2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北大的《聂等人攻击北大党委、北京市委》。赵树理等人在听到晋城 农村关于这份大字报的广播后,第二天被告知:创作组解散。回到晋城没几天,跟他一起来的李跟他道别。他递给阿利一杯茶,说:“好的,天要下雨了,风会把整栋楼都吹倒的。”然后我的茶馆就被吹倒了。小理子,先喝这杯离别酒,等雨过天晴再请你品茶。”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66年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文章,诬蔑周扬为“文艺黑线”的“爷爷”、“大红伞”、“总领袖”,表明被周扬推崇的赵树理难逃一死。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第十六条)。《决定》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的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 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结果,一场灾难,“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广泛展开。同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 对赵树理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第二天,《山西日报》以“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文学的“权威”,推翻周树立的赵树理“模范”为题,报道了揭批会。8月11日,省文联 开会揭批赵树理。同日,《山西日报》发表长篇文章,全盘否定他的创作。然后,8月13日、18日、31日、10月26日,【/h/】报纸刊登了一系列批判赵树理的文章,掀起了山西第一批赵。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小孩子天真。晋城师范学校红卫兵娃娃首先主持了批判赵树理的会议。他们把戴着大礼帽、挂着“黑帮赵树理”大牌子的赵树理放在讲台上,后面跟着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剧团团长等一系列所谓的 “黑卒”。没想到上台后的赵树理突然把大牌子和大礼帽摔在地上,挺直了高大的身躯,把会场弄得哑口无言 ,所有人都惊呆了。叛军首领见形势不妙,只好大喊:“打倒歹徒赵树理!”并以武力压迫人民,高呼:“造反派 说你是歹徒,你公然对抗,这是反革命!我问你是不是黑帮。你的作品是毒草吗?”赵树理根本没有 照顾他们的问题,气得“小伙子”暴跳如雷。过了许久,赵树理缓缓说道,“我不配被称为歹徒。我是黑人,所以很庆幸 不是黑人,也没帮也没送。我的作品全是‘豆芽’,连‘西红柿子’都不够。如果是毒草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种 !“很难维持全场的喧嚣。东道主不得不三班轮换作战,试图用疲劳战术迫使赵 承认失败。第二天,赵树理感到筋疲力尽,小声对娃娃们说:“你们说好,就是?“并以适当的方式写在纸上 ,作为书面证据。造反派接过“书证”放在语录里,大声背诵语录:“不打反动的东西,就不倒”,“欢 庆祝”打了第一仗。赵树理睡了一夜好觉,第二天红卫兵护送他去“庆功会”。当他们发现自己被捉弄时,他们不得不喊口号。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66年8月中旬,赵树理被带到山西省长治市东南区委招待所“告白”。他看到一张一万多字的大字海报,曝光并批评他的“提 个问题”,于是在大字海报边上写了一首诗说:“灰尘来了很久了/不能尽快清除/欢迎同志们/劝我去掉它。“反映了他在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体育的美好祝愿。8月下旬,晋东南地委会议开始揭批赵树理。有一天,赵树理看到了 -张的大字海报《请看赵树理的野心》,当时正在被人看。原帖说他对无产阶级专政极度不满,有“野心”要改变王朝 重建国家。末曰:“不信,有诗为证:‘让它冰封雪飘,山河重修见今。钻林不会是银 蛇舞,会比天气考验高,”这是赵树理亲自写的,无可辩驳。“看了大字报,他很生气。这首 诗是他写的,但那是1964年3月对大庆油田的一次访问,见证了石油工人冒着寒风大雪,又翻了一天油 的场景。而现在,这个熟人却无视事实,无限进步,还故意杀了他,令人发指。赵树理 不自觉地感叹:“太牵强了,看着文字才有意义,随它去吧,不知有多少人无缘无故要蹲文字狱。“激动,还有傅 的诗——第一首,写在大字报旁边。诗中说:“革命四十年,真理从未被违背。即使是小人物,错误也要认可。”这是鲁迅的 笔法,换来的是卖友求荣的“小家伙”。那年冬天,赵树理被迫写了一篇《追忆似水年华,知己知彼》的考卷,约 23000字。一方面,他对解剖自己要求严格;另一方面,通过列举每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出处,驳斥林彪、 四人帮随意加在他头上的各种不实之词的犯罪名称。在检查结束时,他说:“一个搭档打牌时插入错误的牌 是很常见的,但是几圈之后,它们都反转了。我愿意等到最后洗牌,然后被查。“虽然这有些书卷气,但也反映了赵树理对党的事业的信念 。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67年《红旗》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姚·的长篇文章《评周扬,一个两面派的反革命生命》,为江青的《纪要》 做了注脚。文章中大大减轻了“黑线专政”的历史,武断地指控周扬为罗志,并对周扬进行了划线诽谤,1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学路线的“标兵”。文章在列举了赵树理的一系列“罪行”之后,【/h/】在结尾愤怒地说:“是时候彻底揭批周扬反革命修正主义文学路线的“标兵”【/h/】。只有彻底粉碎和消灭这些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东西,才能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健康发展扫清道路。”9日,《解放军报》在第四版发表了三篇关于“批判赵”的专题文章,并补充编辑胡说:“赵树理20年来的创作史,就是他挥舞黑笔反党反人民的历史,是他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为反革命修宪做准备的深度冲锋主 易集团制造复辟舆论的历史。”2月1日,江青抨击了改编自赵树理《三里湾》的电影《花好月圆》 元。在江青一伙的煽动下,批判赵树理的恶言和全国。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山西“造反派”自然心领神会,不甘落后。1967年2月,赵树理从长治被押回太原,各种叛乱 派组织轮流批判他。有一次,“造反派”问他:“你是什么样的干部?”赵树理回答,“我觉得不配说我是一班二班的干部 。说我是三等,你不会同意的。说是四类,我自己都不会承认。我觉得是三个半品类。“让批评家无可奈何。

这种批评会“造反派”称之为“刺刀见血”的会议,武断地强迫作战者承认“罪”并采取“赞同”的态度。赵树理就是不买。有一次他对 “打刺刀”的叛军一方说:“你打刺刀,两边必须有刺刀。现在 只允许你发言,不要求我发言。这叫什么刺刀格斗?这是刺刀!”说完,做了个“捅”的手势,搞得“造反 派”哭笑不得。有人喊道,“赵树理,你要是不老实,就要判30年徒刑。”赵树理笑着说:“30年后,可能就没有我的老赵了。”

有一次,一群“造反派”开着卡车,把赵树理拖到一个地方批评他。当他们下车时,他们告诉他承认“锻炼”是一种有毒的杂草。赵树理向他们解释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没说几句话,就有人喊:“赵树理,别下车印石,哇 哇!“‘他纠正说,‘这不是下车的开始,这是下车的开始。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意思是...”,白衣读 的造反派有些心虚地说:“不管下车什么,都要老老实实解释。新农村有没有人 假装“腿疼小”和“吃不饱”?”“是的!”“你看过吗?”“见过!”结果引来一拳。

1967年3月,康生、江青煽动“抓汉奸”,把历史上许多得出正确结论的老干部、老党员打成了 所谓“汉奸”,遭到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赵树理也去了国民党的“改造所”,但他没有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 ,也没有出卖战友。这时,他也被控以“汉奸”。3月,江青提出“以文攻武”的口号,于是武斗迫 为风。这时候赵树理摸肉成了家常便饭,哪根肋骨打折了也无从得知,留下了无法治愈的隐痛。尽管形势不好,赵树理并没有屈服。那是在春天和夏天。一群造反派请他解释如何“用小说反党”。是在《讲话》出版日期前后,引发了赵树理的 真情实感。他在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倾吐了他的启发和鼓励,坚信“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劳动太忙,……看小说比较困 。写剧本的话,剧团就去农村演出,让老幼都能看到。多好啊。“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他心里还惦记着 几亿农民,难以形容。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68年,两派斗争升级,社会秩序混乱。赵树理比较乐观。他经常在受到批评后回家学习代数和几何, 画中国画和折灯笼。吃饭前,我经常用筷子和锣鼓敲打一会儿,唱一曲党梆子。他兴高采烈的时候,拿起鸡毛掸子当鞭子用。 他在地里跑来跑去,让他的小孙子在他屁股后面转。我逗老婆笑着叹气:“跟你一样打架,你也开心!” 其实他在苦心经营,对林彪、“四人帮”的无声抗议,坚信恶不压义,光明总会到来。他曾对女儿广建 说:“如果我们党运气不好,就落在这篇文章上!”(指江青、林彪)并经常安慰广建说:“孩子,不要软弱,要相信党和群众 。现在真的很难,但这是对我们每个人革命意志的一次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只要对党和人民好, 个人受到冲击和委屈就不应该有任何抱怨。”赵树理不介意个人的影响,但他很关心国家的命运。每次从游斗坐车回来,总会表达一种惆怅的印象:“城市面貌很成问题,垃圾遍地……唉!看来国家很难啊。”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68年秋,省文联派驻军事宣传队和工业宣传队,实行集中监督,不准回家。秋后二儿子赵二虎去山西洪洞插队,【/h/】想见父亲,不被允许。事后,赵树理对三儿子赵三虎说:“我们都是农村人,一辈子都不要忘记农村!”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巩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会后,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林彪、江青的控制下,全国所谓“打、批、改”运动沿着“极左”路线越滑越远。一些反抗极左路线的革命干部、专家和当局受到了更加残酷的迫害。赵树理首当其冲。那一年,在军工宣传队的监督下,赵树理实际上被作为“清队”的目标,患病后被拖回晋城批判,逼他站在三叠桌子上,低头忏悔自己的“罪”,然后被推倒摔断了髋骨 。从此,赵树理无法自理,呻吟呻吟,活了又活了好几年。秋天过后,一位家乡的文化人来到太原看望赵树理。他抱着 伤的尸体,告诉这位同志:“晋城、阳城流行的上党秧歌(也就是泽州秧歌),群众喜欢唱,喜欢听,能不能考 考虑配丝弦支持当地小戏?”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70年4、5月,长子赵广元路过太原。看到他父亲生病了,他把他送到了省委对面的医院。医生 发现“立即需要住院治疗。”然而,医院决定“没有床位”。医生只好安慰他说:“请告诉我地址,一有床位我就通知你 。“但是,在那个变态的时代,与很多善良的人的愿望相反,林彪、江青一伙 对病人视而不见的赵树理,变得越来越残忍。6月23日,病危的赵树理被送往太原市重楼街的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军事管理专家 案组”进行检疫。6月25日,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批判反动作家赵树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群众批判,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该省立即派兵组成写作小组,整理了大量关于赵书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材料,供各地各单位批评。7月24日,《山西日报》头版 刊登了省革命委员会批判写作组的一篇大文章,“彻底批判一贯鼓吹资本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作家赵树理 ”。第二天报纸刊登了《赵树理是贫下中农的死敌 一文,是当时已经成为中央重要官员的大寨的领袖。接着,又有一批赵被起航山西。据不完全统计,从1970年7月24日到年底,仅《山西日报》 就刊登了76篇关于赵的文章,到处都有关于赵的专栏。甚至连贫穷的农村都贴满了“砸赵树理狗头”的标语和漫画。 批评一个作家到如此程度的精心策划和咄咄逼人的战斗是很少见的。说明赵树理的言行已经成为林彪、江青执行反革命极左路线的严重障碍,是他们的眼中钉。但是,历史的发展 并不是靠他们这个群体的一厢情愿,而是靠人心的撑腰。赵树理对此充满信心。他说:“对我来说 ,社会有自己的舆论。”事实证实了他的断言。晋城一小学老师趁着批评发言的机会,往赵树理口袋里塞了一小瓶“竹叶绿”酒。有的人按照上面的意愿,去赵树理老家开了三次批判会,却开了三次“荡会”。用尽全力“诱导”是没有用的 ;一只小爬虫跑到赵树理的家乡拼凑赵的资料,惹恼了川地村的郭喜安老人。老人怒道 :“赵忠于国家,怎能不善终?”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70年9月6日,几经周折才获准探望父亲的赵广简来到山西省高级法院的一所小房子前,赵树理被关押在那里 。看到“我父亲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抄了些东西。我轻轻走过去看。原来是毛主席的诗《卜算子咏梅》。父亲用一只手 压着断了两根肋骨的侧胸,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坐到桌边,恭恭敬敬地一条一条抄下来。汗水 水从他布满皱纹的额头渗出,滴落在纸上,但他却如此虔诚而用心地抄写着,仿佛在用自己的一生书写 看到这一幕,我难过得泪流满面。回头看我,父亲让我靠在桌子上,双手捧着新写的咏梅递给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孩子,如果有一天你能见到党的领导,帮我把它交给党,【/h/】,党就会理解我……’”赵树理在这个会上和女儿长谈了几个小时。最后我很遗憾的说:“这几年我几乎什么都没写,因为我不会说实话,不会说假话,只好不写了。”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70年9月17日,赵树理被带到太原工农兵(即湖滨)会馆接受批评,因病疲惫倒地。9月23日凌晨2点45分,凌 在明面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优秀的人民作家终于无怨无悔地死去。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深远。他继承了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了中国古代和民间的优秀文艺传统,吸收了世界著名文艺作品的有益成分,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中国风和中国风的文艺,真正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解决革命文艺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的作家,他的创作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部壮丽史诗。他把农民的口语提炼为清新 ,准确、生动、传神的文学语言,为我们写出了一流的作品,不愧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文像个男人。正如周扬同志所说,赵树理“也是对好人开放的”。他像农民一样憨厚,机智诙谐;他的智慧 是愚蠢的,他的才华没有暴露;他克己,忠于人民。”乔不争春,只争春来。山花盛开的时候,她 在庄丛里笑。”这是赵树理临终前亲笔写的毛主席咏梅的两句话。他们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意境,是赵树理对陪伴与和谐的信仰的生动体现。历史验证了他的预言:寒冷终将悔改,春天一定会到来。赵树理去世六年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林彪、江青 先后倒台,情况有所好转。

[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1978年10月17日,赵树理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仪式由中华全国文联副主席周扬同志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同志作了吊唁讲话。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宣部、国务院文化部、山西省的领导,以及首都和山西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昔日好友及其家属出席。悼词对赵树理的文学成就、 创作道路、道德情操和政治品格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自此错案被彻底清除,名誉恢复,遗产出版再版 。1980年10月,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赵树理全集》四卷。自1986年9月以来,北岳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董大中、高忠武、李士德主编的 赵树理全集。1986年4月24日,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修建赵树理墓地,永远纪念这位人民作家。■

标题:[文化]“文革”中的赵树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