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我所认识的李蓼源先生
本篇文章6797字,读完约17分钟
李辽源是著名的学术人士,以其丰富的三晋文史著作而闻名。抗日战争时期,任阎锡山书记,二战区司令;抗战胜利回到太原后,被阎锡山杀害;在“文化大革命”中,“三村”的复杂事业再次陷入牢狱 这位传奇的老人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山西省委员会主席、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如今,虽然已经年过花甲的李力源先生已经从这些高级职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关注着省政,珍惜着文教,继续着写作和耕耘。 第一,老年人的作风 李立元先生的名字早就听说过,只是没听出来。 1985年,作者被调到山西省文史学院。因为博物馆在CPPCC省工作,所以很幸运地认识了 因为一件让我很尴尬的事情,我和我丈夫结下了不解之缘。 【/h/】1990年初,我为《山西文史资料》(总辑68)写了一篇名为《人民日报》《人民之声日报》的稿子,是根据当年很多记者回忆的资料整理的。 谁知道,由于引用材料的疏忽,文章漏洞百出,被泄露了。一经发表,立即遭到批评 评论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前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梦露同志 陆梦馨说:在这篇文章中,人民方言报组成新班子后,继续密切配合阎锡山在政治上的言行,对副刊《寒州》进行了一些改革...由此,副刊引起了太原各校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兴趣,投稿人数和订阅人数一度上升 一些学校的年轻人也成立了一个文学研究小组,发表他们在“落叶”领域的作品(“寒州”改名为“落叶”,后改名为“徐飞”等。( 比如金山中学马风梦露主编的《燃石》《青春》《红雨》张力云主编的《蝴蝶》都是这样 鲁部长指出这篇文章是错误的,他和同志都没有为杂志写稿子,也没有参加这次活动... 在《人民日报》和《人民之声日报》出版时,李察·辽源先生被任命为CPPCC副秘书长、CPPCC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山西文史资料主编 李秘书长接到同志的来信,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这件事,并询问这篇文章错误的原因 当时我是《文史研究》的编辑。我刚接手这个行业。当我听到我的文章出错时,我感到很恐慌:如果李秘书长采取总编辑部“为文负责”的做法,他会同时检查鲁部长的批评信和我的道歉,然后以编辑部的名义发出“严正声明”,这将打碎铁饭碗 李秘书长战战兢兢地看着我,委婉地说:“让我多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给陆部长一个完美的答复,对症下药……”李秘书长不仅没有因为我的错误给他带来麻烦而生气,反而给了我解脱,分担了我的烦恼,让我刻骨铭心。 几个月后,李秘书长让我去采访山西大学的编辑常峰教授 据采访,早在1927年,金山中学就有一个由9名喜欢新文学作品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燃石社,该社确实在《华敏日报》副刊上以燃石为名发表了一篇清新易读的文章 在这九名青年学生中,高洋伟、张琦、杨国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个文艺团体的活动是在这三位党员的领导下进行的 这九个人中,北京的宋少文和裴,上海的狄静香,太原的杨大三和常峰还活着 后来常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金石石烧社烧石补编》,发表在《山西文史资料》(总辑74号)上,纠正了作者的引用错误 【/h/】李力源秘书长是怎么知道80多岁的常教授和“烧石”有关系的?作者没有麻烦去问李秘书长,但他一定花了很多心血和麻烦。 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李秘书长对读者、对作者、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学长对晚辈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二、待人宽厚 作者调到省文史研究馆不久,通过阅览室储存的大量资料认识了李立元先生,从而产生了一种尊敬的感觉 李辽源,安徽颍上人,定居河南淮阳 他的父亲李继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李丽媛,1925年出生。1938年,他被从河南流放到Xi。经其父及好友蒙藏委员会陈先生介绍认识金,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此时的李虽然年纪轻轻,却出身书香门第,出身官宦之家,早就研究过所有的学者,读过所有的书籍 从1941年起,李力源开始担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侍从秘书,并协助山西省政府主席赵写作,参与编写《抗日战争丛书》,参与编辑赵讲学和阎伯川讲话稿。 与此同时,受二战中共地下党员赵宗福、杜任之的影响,在《占中日报》、《抗日青年》、《户口》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抗日游击队的小说和鼓励青年抗日的文章 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 那年十月,是阎锡山62岁生日。燕希望能回到太原过第一个生日。选择了10篇文章,并计划将其纳入《革命动机》一书 李辽源负责这本书的编辑工作 其中一篇文章有一句话“我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为人民伸张正义,热爱人民。”没想到,李竟然写道,“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为人民主持正义,热爱人民。” 《复兴日报》印刷校对发现后,将其销毁重印 颜生日过后,有人偷偷向颜举报此事,颜大怒。他立即逮捕了李辽源,并把它交给政治和卫生科的老师贾玄宗执行 贾和植把李拖到太原北郊钟间河村外一个早已挖好的坟地里。他们想了又想,最后决定把李推上大车,拉到闫军骑兵团驻地中建河村 贾见李年轻,动了恻隐之心。进入村子后,他与骑兵司令沈瑞和参谋长合谋,理由是“总是有供词” 他们还主张要求出口再杀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把阎锡山叫到重庆,事情就缓了下来 在离开太原之前,将李交给了太原市公安局局长处置,并下达了“刑讯逼供”的命令 在中峪河村设堂,审问了七天七夜,李受到各种非刑罚处罚...直到1948年,施立被释放,同年10月飞离太原,逃离虎口 也许读者是从80年代后期李燎原先生的文章《慕岩·赵霁》中学到了上面的情节,却不知道这篇文章真的隐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 王先生在《赵霁》中说:“严守一日之后,有人偷偷向严报告。” ”谁知却给严一个密报,文章没有说,嘎然而止,话锋一转 其实这一集我是通过阅读文史馆大量未发表的“三亲”史料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李辽源进文监时年仅20岁,但由于为人率直谦逊,才华出众,受到阎锡山周围军政官员的赏识。 李被捕后,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旋大夫和燕将军写信给燕,要求保释,但最后都失败了 与此同时,有人认为“解铃还须系铃”,只有把李送进监狱的人找出来,才有可能重新获得释放 最后他们发现向李辽源通风报信的人是“伪装分子”(阎的中共地下党称号或党的同情者)是李的上司,他们一起找到这个人为李求情 此人在众怒的尴尬局面下,找到阎锡山的堂弟阎惠卿,向阎解释,最终救了李辽源一命 王先生为什么要保守这个公开的秘密?要解决这个难题,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公众情况 这个人是阎锡山的侄子,侍从官办公室的首席秘书 1948年夏,太原成为被解放军包围的孤岛城市。大众以“去北京看老婆病”为由,转向颜惠卿,请了几天的短假,然后就走了 北平和平解放后,此人听从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的指示,联系北平与阎锡山有交情的人,打电话给阎,劝阎悬崖勒马,以北平为榜样,走和平解放太原的道路 1950年1月,他回到太原工作,为省文史研究所撰写了大量“三亲”史料。1985年,他被聘为博物馆的图书管理员 1988年,王同志任副秘书长后,推荐他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民族团结友好委员会特聘委员;并衡量他们的才能,推荐一所大学任教,让他们在教授文史,促进两岸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个人在1995年去世后,我亲自问我丈夫,报告这个秘密的人是否真的为这个人工作 王先生笑了:“团结一个以上的人,有利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有利于党的事业。” 在那些日子里,他也努力清除自己的必要性!在舆论监督下,他多年来一直深感内疚,为党做了很多工作 “老源好,对别人豁达大度!所以没有遇到老公,先感受到尊重。 这个人死的时候,王先生正在北京开会。 遗体告别的那天,王先生专程赶回太原参加送别仪式,并请他照顾自己的亲人和孩子 可见王先生对别人是真心的,真的让人互相尊重 第三,历史是无穷无尽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生的社会职务越来越多,甚至令人眼花缭乱,如:山西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政治学会副会长、山西国际经济贸易学会顾问、山西许嵩侃研究会顾问、山西海外联谊会高级顾问、山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然而,那些知道先生的人, 【/h/】早在1948年春,他在太原出狱后,谢绝时任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华志的“挽留”,考入国立山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开始求学。 同年秋,王先生冒险飞往北平,与已迁往北平求学的山大师生会合 和平时期,王先生和山西大学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 1949年太原解放后,王先生随学校迁回太原 1952年,王先生从山西大学毕业后,曾在太原金山中学、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山西大学任教 1954年后,他在太原理工大学负责《学报》、《学术期刊》、《翻译丛》等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工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先生著有《中苏人民友谊史》、《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史》、《技术革命史》、《中国史学史草案》等著作,并参与合作编纂。还为《光明日报》撰写《中苏友谊溯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撰写《山西学生运动史稿》;他还为《山西日报》撰写了许多关于山西地方史研究和山西历史人物的文章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赵宗福先生等人以“共”为笔名,在《山西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批判玄学、弘扬民主精神的文章,如《斗天驱鬼》、《善流使剑》、《论海瑞》等。,这都是一时之间出名的文章 没想到“文革”开始后,赵宗福先生和赵宗福先生在山西被诬称“三村”,他们的杂文在山西也被诬称“燕山夜话” 赵宗福不甘受辱摔死,李立元先生被捕入狱五年...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李立元先生在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又去工作了。他是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 此后,随着极左思潮的潮起潮落,阎先生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激情,先后撰写了《阎锡山与事变》、《关于的笔记》、《西北外访山西记》、《阎锡山日略》、《阎锡山下金台始末》、《一代良师邓楚民》、《赵宗福生平简介》、《杜一生不辍》 不仅关注山西近代史,甚至在旅游观光时也从不放松学习和写作的机会。每当他去一个地方,他总是查阅当地的历史记录,观察山河情况,检查名胜古迹,寻找游记和诗歌。 如《关中半月》、《普陀游》、《承德游》、《长白山天池》、《海南考察》、《齐鲁之旅》等游记,都以优美的笔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访美笔记》生动地描述了王先生对美国山西老家朋友的亲切访问 【/h/】除此之外,王先生还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学习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晋中区委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报告上的讲话》、《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学习笔记》、《认真学习文选》、《读列宁的书》等多篇有影响的政治文章、学习心得和笔记, 四.突出成就 1988年1月至1993年1月,在担任山西省政协第六届常委、副秘书长、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山西省文史资料的收集、编辑、出版工作五年 五年来,为了抢救解放前后各方面的重要史料,他带领文史委员会和文史室的同志们制定工作计划,经常分头出动,走遍省内外,搜集“三亲等”史料;对于远在美、日、港、澳、台的金人来说,他们曾多次撰文求稿 该省近代史的重要遗迹(如重大战役的军事遗址、敌伪特务机关和政治监狱遗址)被拍摄下来以保存其原貌 五年来,从戊戌变法到1949年解放,保存了近千万字的史料,保存了数百万字的革命和建设史料 1993年,王先生当选为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离开CPPCC的文学和历史工作后,这些资料陆续出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这些人物包括孙中山、阎锡山、赵、、许、、荆定成、刘、彭雪枫、温、薛都碧、傅、左权、、石萍梅、李健吾、吴世民、赵宗福、杜任之等 为了给后人提供更加丰富翔实的史料,他还专门组织了五位对阎锡山研究有深入了解的老人。三年后,他给颜留在大陆的近40万字的日记添加标点和注释 王先生主持《山西文史资料》工作5年,治史严谨,论辩公允,著述缜密 文史资料的成就,正如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同志所说:“山西文史资料的质量很高,出版数量也是CPPCC各省市同类出版物中最多的 为了提高CPPCC从事文史工作的同志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他以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的名义分阶段组织培训,并亲自上课宣讲、授课、解惑 在此期间,他的《文史资料的收集与问题》、《文史资料的方针是求真务实》、《文史资料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等文章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洪先生深受中华民族爱国文化的影响。他在青年时代确立了爱国主义为民的志向,以国家大事和民生为己任 自1964年10月被任命为山西省第三次CPPCC会议特邀委员以来,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向有关方面提供了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王先生向省政协统一祖国友好委员会推荐了在民主革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军政要人蔡锷、谢智、、阎锡山、赵、杨爱源的后代,鼓励他们为祖国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1988年,他发现两个曾经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老人在太原的住房特别困难。他多次给省长、市委书记、省政府写信,并亲自向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汇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1979年,他在视察运城地区时,目睹了永济普救寺的失修和毁坏,深感遗憾。在省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上,他提交了“请注意永济普救寺和迎迎塔遗址的修复,逐步恢复中国的旅游景点” 在国务院和省文物局的重视和资金支持下,经过省县各级政府几年的努力,寺庙得到了修复,成为省内外的旅游景点 1988年冬天,美国新泽西西顿大学教授严志宏先生和洛杉矶工程咨询公司经理杨日升先生邀请他访问美国 在美国,他与山西各地的名人及其后代有着广泛的接触,向他们介绍了祖国的海外政策和家乡的情况 回国后,王先生还在《访美归来杂想》一文中,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统战、教育、科技、计划生育、离退休知识分子、民主政治、咨询监督等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h/】1989年,王先生应邀到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晋中、吕梁、长治、忻州、大同等党中央党校学习。他以自己50年来的亲身经历,对新旧社会做了一个比较,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历史上是必然的。在山西省政协和山西省团委组织的CPPCC成员“三亲”(个人、个人、个人)和“三爱”报告小组中,先生令人信服地指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好。” 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当代青年和接触过他的各界人士 【/h/】1995年8月10日,李先生与政法部门负责人一起参观了省少年犯管教所,并与14岁的少年李勇进行了交谈 童心未泯的李咏说,他要努力学习改革的沉痛之词,让那晚回到省城的先生晚上睡不着,于是他写信给李咏:”...你的名字叫李咏,我期待着你和你身边的少年犯,清理过去的罪恶,总结过去的教训,迅速回头...勇于忏悔,学习工作,改革思想...尽快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益的国家和社会。不辜负党和政府、你父母和我对你的热情期望……”与此同时,王先生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喊道:“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失去双脚的人。 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吴老师的心感动了山西劳改劳教一线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领导和管教人员。少管所政委吴友容说:“研究了这封信,我们在工作中更注重一个词,那就是‘爱’,他们都是孩子!.....今后,我们将改善生活环境、穿衣打扮、行为规范等。,纪检干部的工作方法也将不断改进 这样,我们就不辜负李老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据不准确的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生通过各种参政渠道写了近百篇。提案和建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反映了许多社会状况和公众意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h/】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王先生在山西为民主同盟、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国人大和学术团体工作。他尊重行业、追求进步的精神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如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教授所评论的那样:“我们从老主席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面。李老的指导尤为重要 李老性格很迷人。他能团结人心,团结同志,经常在稳定局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王先生的鬓角霜白,年纪也大了。虽然肩负重任,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丝毫未减,关心时政、兴省富民的心常常挥之不去。 说到郑板桥的诗“雅斋卧听簌簌竹声,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曹州县一些小官吏,一枝一叶,时时顾情”,便自勉 细读曾先生在座谈会上背诵的北京《青年报》,“繁华常感老,兴国不轻,春风雄风雨露,宏图总报寄晚情”,进一步体现了曾先生的革命自豪感和忠于党的爱国、老而强的进步精神。 当我们出生,更年轻的时候,我们看到思奇,我们的心就环起来。 祝王先生英姿飒爽,万古长青,白头到老,永葆青春
标题:[文化]我所认识的李蓼源先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再读力群
下一篇:[文化]景耀月的家世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