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本篇文章3357字,读完约8分钟
王家大院长方形方形门匾
王嘉四合院里的经典三字石刻
2015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第26期《中国传统家规》刊登文章《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一个长方形的党和真正的站》,主要推荐灵石京生王家训令。灵石县京生古镇一家延续了700多年,鼎盛了450年。其人才长盛不衰的根源是什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其相关文章中指出,王氏家族历代的兴盛,在于世世代代恪守王氏家训。2016年1月11日和12日,我来到灵石县京生镇王嘉大院,挖掘了这家人至今留在古镇的家庭训练和家庭风格的故事。
忠厚老实的王家人
灵石县京生古镇,汾河以东,太岳山下,有一个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家庭大院。这座名为“王嘉大院”的建筑体现了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它是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大师,被誉为“中国民间紫禁城”。说起这座宏伟的建筑群,首先要提到的是京生王家的始祖王石。太原王氏后裔氏早年迁居灵石县,定居在汾河峡勾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镇勾玉滩村)。元成宗大德七年,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地震。今年9月17日,洪洞县赵城发生8级地震。中国历史文献最详细的第一次地震摧毁了临汾、霍州、洪洞、灵石等地的许多富裕家庭。王石和他住在灵石的三个兄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寻找新的落脚点。王石最初与他的兄弟王钟、王信和王诚住在一起。地震后,经过几年的动荡,王钟去了平阳(今临汾),王信和王成搬到了勾营村附近的山上,而王石实际上在元朝清朝统治期间(1312-1313年)定居在京生镇。王家当时不是当官的,务农后只做小生意,但很注重对子女的忠、礼、诚、义教育。这一点可以从王石四兄弟的名字中理解:“忠、信、诚、信”。当地震导致他们失去家园时,他们也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据史料记载,王石来到京生后,就开始卖豆腐。王石卖豆腐,做生意诚实——使用的所有原材料都是真材实料,他宁愿在买卖中迷失自己,也不利用邻居的高低贵贱。在卖豆腐的路上,王石碰巧在街上遇到一个生病的老人,所以他把老人带回家,并照顾好他。老人恢复健康后,对恩人感恩戴德,终生学习。他为王家选择了王家大院的地点,叫他们建个院子,种好树。从祖先开始,贾就非常重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规范。经过多年的积累,王氏十六世王创立五堡之一的“和合堡”时,王氏结合自己的行为准则,终于借用了北宋圣人张四书的座右铭,定下了家训:“句句必忠实,句句必恭。饮食一定要慎重,书画一定要端正。外观会很端正,衣服会很干净。走的安详,活的平静。做一件事一定要寻求开始,说话一定要谨慎。常德会坚持,但会强调承诺。视善如己出,视恶如己病。这十四个人,我都来深思。书应该坐在这里,日夜当警察。”
孝之行被支书说服了
王氏家族在家训的形成和恪守上如何约束子女和后代?如何实践这些规则?今年1月11日,在灵石县王家大院的一间办公室里,王家第22代传人72岁的王汝杰说:“王家700多年后兴旺发达,最重要的原因是严格遵守一套家训和家规。王家家训要求后人清正廉明,不搞非法活动。家训也要求后世的人,‘常德会持守,但会强调诺言。以怨报德,以怨报德,这些都为王氏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氏家族的第十五代王,在获得一个学生后,没有寻求一个官员或贪财。而是在当地广泛做好事做好事,他的孝行被乡党委说服了。王有六个字,而且没有退路。他父亲11岁去世,母亲20岁生病。因为四叔没有孩子,王在他15岁的时候就想和四叔结婚。据史书记载,王无论亲生父母还是养父母,都是“夏搧冬暖”。王出身于一个“儒雅”的商人家庭。他鄙视有钱没心没肺,痛恨奢侈懒惰,对恶习义愤填膺。当地人从京生村到摩诃需要经过三条小河,道路狭窄泥泞。王注意到这一事件后,多次往返于两地,捐银120元,使人们把道路从8英尺拓宽到1英尺。他还修建石桥和排水沟,并在道路两侧修建石坝。两地村民感受到王的做法,纷纷捐款捐物,很快就把路修好了。路修好后,王想到了,但他不放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路修好了,还得天天保养”。于是,他捐了二十二两银子,指示人借钱赚利息,并把利润和本金作为这条路的“专项维修基金”。王氏家族第十七代王汝琦,生于1695年,卒于1759年,名夔山,被封为钟贤大夫、高级大臣金凤。清乾隆九年(1744年),励志报国的王汝稷“举案选光禄寺衙门”负责御膳酒祭,“在位两年,勤慎”。十一年(1746年)升任陕西刑事司法厅。刚到刑部的时候,他每一个案子都“前途无量”,所以要查明真相,依法执法。乾隆十六年,曾升任道台的王汝济病重,回乡休养。王如珍回到家乡后,每次遇到村里的贫困家庭,他都要给衣服和食物帮助;如遇贫困生,将赴省内北京进行科研,对川资差旅费给予更多资助。京生村东边的“郑阳书店”和村子西边的“断本书店”都是王汝琦的父亲捐款修建的。然而,由于学者人数众多,资金严重短缺。王汝吉回到家乡后,得知自己立即捐了420元银子,用于书店的日常使用和学生书籍的费用,让那些对学习感兴趣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能力上学...在一次采访中,王家大院的咨询师张(音译)说,王家历代严格的家教让普通人很难做到奢侈。据他通过史料、史实和民间故事所知,王家作为商人和官员发家致富后,不忘布施乡村,做好人,如王家第十五代的王孟建、王麟之,第十六代的、王圣恭、王芬之,第十八代的王世泰,都是广为人知的。王家训严到什么程度?据张介绍,王氏家训之一是“不搞违法乱纪活动”,并规定罪犯不得进入祖坟。据说在现实生活中,有王氏家族的后代,因为年轻气盛而与人争斗,然后被斩首。按说,被处死后,他们是家属,需要就地安葬。但按照宗族规矩,王家并没有把他葬在祖坟里,而是为他建了一座孤冢。
院子里到处都是家训
“勤俭持家,德足四倍,忠于自己的宽恕和终身的事,是可行的。”“读陈俊写的文章,只不过是孝敬兄弟,跟着司马询为子孙积德罢了。”"从准则来看,诚实永远是足够的,道德是有趣但无忧无虑的."……如今走进王家大院,随处可见古老的戒律和家规。大院里除了这些对联和警示儿孙的文字外,各种砖雕、石雕、窗花、匾额也处处体现出家族对家训和家风的重视。我一进王家大院,后门就出现了两个气势磅礴的大字“石醉”,出自《一醉卦》,意在研究行为得失,成就人生大事。大院乐山堂还有两个字“敦厚”,出自《礼记·经界》。“他也是一个人,温柔敦厚,教诗”,就是教后人要淳朴大度。鸿门堡的一块牌匾上,有四个字:“方、方”。来这里参观和旅行的人会注意到,这样醒目的文字为“时刻”又增加了一分。对此,王家大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不是笔误,而是王家刻意为之,意思是在王家工作的每个人都要“更守纪律,更有担当”。在王家大院的几个院子里,院子里的许多房子都刻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窦燕山,义方。教五子出名。”《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是用生动的笔法和刀法刻在长方形的石基上的。灵石县纪委常委宋海燕在接受采访时说,王家在大院的各个地方刻了这些警示后代的诗句和匾额,这意味着他们在体现家族文化的同时,让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家训和家规,处事善良谨慎。谈到家训和家教,王汝杰说,在我父亲那一代,特别的家训和家规并没有提太多,但仍然很重视“仁、义、礼、智、信”。他记得有一次,他和父亲出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张写着字的纸在街上飞来飞去,纸随风起舞。他没在意,父亲却跑几步追上去捡。父亲仔细看完上面的字,小心翼翼地把纸折好,在墙上找了个缝隙,把折好的纸放了进去。看着他疑惑的眼神,他爸很热情的说:“我们不能把每一张信纸都扔掉,更不能当卫生纸用。”用文字尊重每一张纸。“如果我们的后代不重视祖先的文字和教诲,那以后还有什么希望?”在谈到对孩子和后代的教育时,王汝杰说:“如今,我们生活中没有多少人一个接一个地教育他们的孩子。然而,我们在王家仍然非常重视对长辈和孩子的尊重、礼让等等。比如不能骂人,遇到人一定要先打招呼,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子孙。”“‘要有规律,要真诚,’‘见善如己,见恶如疾。’王家的这些家训,是在教育王家的后代,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把规则放在前面,把咬耳朵出汗变成正常状态。只有忠于职守,按章办事,才能不断影响和带动民风、党风、政风的根本改善,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灵石县常委、纪委书记张力虎说。(任俊兵)
标题:[文化]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