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麦收时节说花馍
本篇文章1152字,读完约3分钟
据史料记载,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有人说,华墨的历史比这个要早得多。秦汉时期,这一地区有文字记载,被称为“秦夷六大奇观之一” 但当时的花馍主要用于祭祀,只允许皇室和贵族使用 穿越空隧道,有10多种方法,200多个品种的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引起轰动 俗话说,一方留一方。 要探索家乡花馍的历史,我们不能不谈到这里的自然环境 晋南素有山西“粮仓”之称,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 冬小麦是秋天播种的,只能在明年夏天成熟。常年下来,长时间生长,光线和功能都很好。另外,山西南部地处黄河岸边,冬雪多雨,非常适合小麦生长。这块土地上种植的小麦籽粒大,面粉产量高,营养丰富 闻喜人的桌子上,不能有肉,不能有鱼,不能有食物,但一定不能有馒头 在闻喜,祭祖,走亲访友,用馒头当礼物。这种习俗在其他地方可能很少见 所以,人们在做馒头的时候,会尽量小心雕琢,化浓妆,这可能就是闻喜花馍的历史渊源 活着就不能没有愿望。喜欢听新闻的人,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美好祝福浓缩到别人身上 “李周”的遗风仍在这里传承,所以“过东西”的礼仪是最系统、最复杂的 “有包子就有东西。如果你有东西,你会有包子 花墨作为民间文化的精华,自然在“过客”中起着主导作用 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节日花馍、婚礼花馍、生日花馍、葬礼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花馍体系 我多次参加过家乡亲友的红白喜事,仪式简直隆重到了极点 活动当天,亲戚朋友早早把自己的花馍放在主人的院子里。你家龙凤满堂,我家是狮子滚绣球,他家是三阳开泰,还有福曼干坤,福缘,双喜,梅花为春,大丰收,锦绣山河,福禄长存等。各家各有特色,各有各的招数。 展示的过程也是比较的过程。所以家家都怕落后,家家都愿意努力做花馍,使得花馍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美 为了弘扬花馍的传统艺术,近年来,家乡每年都举办花馍文化节 前年我专程回老家参加了这个盛大的活动,真的让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在长长的街道上,两边是鲜花和包子,包括花鸟、动物、水果、人物、风景等。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文化节上,闻喜华茂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最高的龙王,身高14米,创造了世界最高的面塑纪录;最长的飞龙,曲线长度30.0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面塑记录;最大的花髻,高4.06米,直径2.01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面塑记录;最大的面塑集团在闻喜创造了113个历史人物,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面塑集团的记录 至此,我家乡的花馍要出国,要走向世界 闻喜人对花髻艺术的推广与其说是对古代文化的守望,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传承,即黄河之魂,民族之魂永远流淌在血液中 我深信,这种精神注定要永生,永存,与太阳、月亮、山河同在
标题:[文化]麦收时节说花馍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