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山西:山西历史上这个地方最乱
本篇文章1494字,读完约4分钟
山西北部属于游牧区,中部和南部属于农耕区,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所以山西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南方拿下中原的重要通道。地处山西省北部的雁北地区,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进攻的前线,因此也成为山西历史上最“乱”的地方。
雁北地区
雁北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山西省雁门关以北的地区,即今天的大同、朔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从1970年到1993年短暂存在,1993年撤销。雁北地区所辖县划归大同市、朔州市管辖。
赵武灵王是来扩张地盘的
据记载,雁北地区在古代属于冀州,春秋时期为北帝所居。居住在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胡林和娄烦。战国时期,七国互相争夺,赵国为了扩张领土,经常武力吞并邻国。较弱的“胡人”、娄烦多次被迫迁徙。赵武灵王时期,胡林、娄烦千里之地并入自己的版图,并设云忠、雁门代治三郡。从此,雁北一带成为赵的地盘。
平城之围和玛伊的阴谋就发生在这里
秦汉时期,匈奴成为中原王朝北方最大的威胁,雁北地区成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同时。匈奴连年入侵雁北地区,劫掠人口和牲畜。“小收益小收益,大收益大收益”,成了边关的大灾难。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北方的匈奴,在平城被冒顿40万骑兵包围。只有通过陈平的秘密计划,他才被清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城包围圈”。公元前133年,著名的玛伊阴谋发生在雁北地区。汉武帝派军队埋伏在玛伊附近的山谷,派玛伊人聂文义诱敌匈奴为主力,准备血光之灾,可惜未能摆脱。从此拉开了讨伐匈奴的序幕。
最混乱的时期——五胡十六国
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朝廷无暇顾及边防,北方的乌桓、鲜卑乘势迅速扩张势力。逃亡很远的匈奴人回到了动乱的边境,雁北地区又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向内迁徙,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进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五胡十六国。雁北地区被鲜卑人占领。北魏时期,雁北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雁北地区再次从都城和城市的重要位置变为边疆。与此同时,位于鲜卑北部的柔然逐渐强盛,北魏不得不设置黄槐等六镇,以防柔然。之后随着北魏的灭亡和突厥的崛起,雁北地区一次次陷入混乱,被突厥占领。
隋唐与突厥争夺雁北地区
隋朝时,隋文帝对突厥采取分裂方针,瓦解突厥,收复雁北地区。隋末天下大乱,被突厥人控制。直到唐朝建立,突厥才被消灭,雁北地区再次归中原所有。
脱离中原王朝300年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北方诞生了契丹、女真、蒙古三大霸主。后金高祖石敬棠为了获取中原政权,拜北契丹为父,卖地,将右云十六州,包括雁北地区,献给契丹。300年后,雁北被契丹、女真、蒙古占领,长期与中原分离。宋朝三百年间,我一直想收复雁北地区。为了收复这一地区,我先与女真灭辽,后与蒙古灭。可惜一直得不到想要的,最后被蒙古灭了。
明朝在这里内外修建了两座长城
明朝建立后,为了抵御蒙古,保卫都城,沿长城设置了九个边防城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中山西直接盾都,地理位置重要。太原和大同两镇,雁北一带南北各建了两座内外长城。外长城是防敌,内长城是守都城。从此,雁北地区成为抵御蒙古铁骑南下的第一道屏障。
直到清朝统一全国,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融为一体,长城失去了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雁北地区的混乱结束了两千多年。由于雁北地区占据着连接蒙古和中原的地理优势,始于明朝中叶的山西人“西进”现象,到了清朝达到顶峰,位于雁北的杀虎口也因此而一时成名。同时,“晋商”在山西人的“西进”中逐渐形成,最终在清代达到顶峰。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山西历史上这个地方最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