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平定“冠山书院”史话

[文化]平定“冠山书院”史话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4 22:32:02 阅读:

本篇文章2546字,读完约6分钟

宋代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分裂的局面后相对统一的王朝。其社会经济显著进步,商业繁荣超过唐代,有100多年的繁荣景象。文化书卷气比唐代浓厚,书院兴盛遍布全国,多建于山水名胜之地。

宋初,继全国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之后,北宋末年在平定州城西南八里,山明水秀的冠山上建起了“冠山精舍”,书院属民间私办。元初,中书左丞吕思城父祖数世读书于此。

冠山,是平定州境内的名胜游览之地,海拔1125米,苍松翠柏,烟云缭绕,山势嵯峨挺拔秀丽,有资福寺、冠山书院、槐音书院、仰止亭、吕祖洞、文昌阁、夫子洞等名胜古迹。“冠山雨过”为平定州八景之一。金、元时期祖籍平定的著名爱国诗人元好问在《乡郡杂咏诗》中赞美冠山曰:“新堂缥缈接飞楼,云锦周遭霜树秋。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

元代,在“冠山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为“吕公书院”(吕公即吕思城),亦称“冠山书院”,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

吕思城,字仲实(1293———1357),平定人。泰定元年中进士,后擢升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顺帝初,拜监察御史、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等职。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著作传世。他性情刚直、体察民情、秉公办事,倡导破除迷信,不畏权势,直言进谏。在任翰林院期间,曾总裁宋、辽、金三史,病逝后赠齐国公,谥忠肃。

“吕公书院”虽系官办,但实成于吕思城之手,因而得名。志载:左丞吕思城,以元世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化之所”立书院令,并奏请赐额,造燕居殿,设宣圣孔夫子肖像,以颜子与曾子配祭,另筑会经堂,以及德本、行源斋舍,书院藏御赐经籍、图书万卷。

石楼书院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学正,夏廷器修建,系官办。旧址在今平定县圣庙大成殿东侧,相对城南10公里的石楼山。

名贤书院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1489),知州吴贤在冠山吕公书院遗址的石洞前构筑正堂叫“名贤书院”,时任山西布政司左参汪藻在弘治十三年立有赞颂吕左丞诗碑:“冠山山势碧棱曾,驻节来游吊左丞。十里红尘飞不到,百年青史价先增。”

高岭书院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时任临洮太守的孙杰,字朝用,别号高岭,回归故乡后,寓居于冠山书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见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资凿石洞曰:“夫子洞”,供奉孔圣人,另凿两洞,供奉颜子、曾子,在夫子洞的左面修建了高岭书院。聚书万卷,校勘其间,从严规范以导迪子孙,亦称上书院。明代陆琛作《高岭书院孔子调铭》今犹立于夫子洞院中。

槐音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郡人张佩芳任寿州时,与多人募资,在冠山资福寺东面修建。起初欲名“梵宇书院”,因院内有古槐参天浓荫盖地,山风时至疑有丝竹音,直隶总督那彦成题额“槐音书院”。自好之士,习静之儒,避城市喧嚣,本州外地好学之士接踵而至,多至100余人,每科名丽桂籍者,珠联星耀不下数人,亦称下书院。

冠山书院,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王祖庚,劝捐银2683两,以利息作为师生费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学院行署为讲学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旧称榆关,故初取名“榆关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陶易奉礼部咨查各省书院名目,以榆关名义未确,思及嘉水贯通山城,始自嘉山源远流长,改称“嘉山书院”。乾隆五十年,学使戴衢亨易名“冠山书院”,有房屋50余间,规模宏大极一时之盛。旧址在平定师范礼堂附近,现仅存零星碑记石刻。

崇古冠山书院,清嘉庆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孙裕重建。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建于冠山腹部,两重院,内院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月台下南窑三眼,中窑壁嵌集柳公权玄秘塔,五言诗石刻十六块,窑门额书“广业”。北窑三眼额书“新德”也为一明两暗。外院有窑洞一孔为书院仆役居室,外形为瓦房,内部为窑洞,冬暖夏凉。里院月台下立有明代嘉靖年间,乔尚书(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曰:“峻岭崇罔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台。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遗遗踪闷草莱。”笔者幼年时,经常听老人们叨咕,乔尚书在冠山上读书时,夜遇狐仙伴读,星空淡月下,孤灯苦读的乔尚书,每当夜深人静,饥渴难忍时,青青松涛中,总有一仙女飘然而至,到身边伴读,适时送上明珠一颗为他解饥止渴,乔尚书为获取功名,怕坠入爱河,与狐仙女情断意决后,狐仙女在一棵歪脖子古松上吊死。这些美丽的传说,在儿时记忆中留下许许多多神秘的想象。

[文化]平定“冠山书院”史话

崇古冠山书院中,现有明、清两代的碑刻很多,保存完整。近代平定籍才女石评梅,是上世纪20年代驰名中外文坛的女诗人、女作家。石评梅在小说《红鬃马》中写道“到家后三天……父亲爱怜我,让我去冠山住几天……山道中林木深秀涧水清清,一望弥绿……草花粉蝶黄牛白羊,这村色是我所梦想不到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说的就是崇古冠山书院,即俗称上书院。古州平定的历代文人都和冠山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割舍不断的情缘。

平定自古兴学之风炽盛,据文献记载:金、元、明、清经科举中进士131名;举人680名;各类贡生785名。仅清代嘉庆丁卯科乡试,一次中式解元、举人、副榜15名。留下了“文献名邦”的美誉,被世人盛赞为“科名光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

科举废,新学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定中学堂创立,是山西省最早建立的新学校之一。民国初,这所学堂易名为“平定中学校”,成为平定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其间人才辈出,不乏名流。一百年的风雨历程,直至1956年东关建成新校,成长为今天的平定一中。2003年10月迎来了盛况空前的百年校庆。平定素有重教化、开民智之传统,文科彪炳科举蝉联。历史上曾以“山西文风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文风数平定”称誉三晋。治学济世,遗风浩然。

我国古代重德,不仅为人讲究德,就是为山、为水也讲究德,有德之山才受景仰。冠山之德,在于文脉人气,在于涵养,在于不露,在于千余年来的书院清幽文化传承,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人,才能领略到平定冠山书院的魅力。■

作者:耿,摘自《山西日报》

标题:[文化]平定“冠山书院”史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