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遥的梦想与现实
本篇文章4785字,读完约12分钟
5月2日,早早的醒了过来,到宾馆前台check out之后便去了晋祠。把背包都寄存在了宾馆里,我们则带着摄影包轻装上路。
太阳好大。宾馆出门左拐不远处就是去晋祠的公交车站,308路。由于离起点站火车站很近,所以人还不多,2元的票价,非常便宜。
接下来的站台都挤满了人群,公车大约走了五、六站时,就再也不能塞人了,因为基本是只上不下,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去终点站晋祠的。
车很快驶离了市区,三十分钟后,停在了晋祠门口。刚下车便被人包围,原来是拖人去附近的景点游览的,各式小面的、破中巴拥挤在停车场内,向每一个经过的游客询问是否要车走。我从心底很抗拒这种拉客,看着这僧多粥少的局面,中巴车上稀稀拉拉的游人,不知什么时候才开车,那些当地人的热情就好像一个陷阱,布好了等你去跳。
晋祠里先是晋祠公园,然后是晋祠博物馆,也是整个晋祠的精华部分。踏入园内,扑面而来的清爽的空气让人为之一振。太原干燥的空气弄得我和啤啤苦头吃尽,两人衣服稍稍相碰就会有静电产生,经常是针扎般的让我倆跳开。而这里很湿润,有宽阔的石板路,有大片的林子,让我们直叫好。
也许是久未出游的缘故,我和啤啤都挺兴奋的,所以我们眼中的晋祠此时此刻变得分外可爱起来。晋祠是个历史的沉积,要真正读懂它,绝非半日的走马观花可以达到。为了游得更有名堂一些,我们雇了个导游,20元,她的胸卡上除了导游证,还有景区摄影证,我暗喜:还能让她帮我倆照相!我们随身携带了olympus uii,专用请人照我们的合影,傻瓜机,方便嘛。
跟着导游一路走进晋祠悠远的历史中,在一处戏台前我站立良久。时是正午,太阳从头顶上辣辣的射下来,唯独戏台上静幽幽的,凉嗖嗖的,张开的屋檐完全遮住了阳光,还昏沉沉的,我有种感觉,空荡荡的戏台上仿佛正有许多戏子在表演,那一米多高的戏台里在千年前就被古人装入了几十口大的水缸,这样一来声音就像经过扩音器一样传至数里之外,望着戏台顶上的残旧的牌匾,想象着古时这里人山人海的喧嚣,艺人在台山的投入,百姓与官宦在台下的享乐,时光交织在一起,人不禁呆了。
晋祠的很多地方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巧,像很多中国的人文景点一样,晋祠也拥有自己的“三绝”,“x大”,这是导游给我们介绍的重点,因为晋祠很大,所以她不会沿着地图一一带我们走完,但听君一席话,总算没白来一躺,虽然绝大多数会很快在我们的记忆中淡出,但至少可以“骄傲”的说,我曾经听过的!
每次在中国浩如烟云的人文景观中,我都觉得在精神上疲惫不堪,不融入历史,你将一无所获,即便用心去解读,在数天的失忆之后,也会让人陷入恍惚的困境:除了依稀记得这是个庙子,是座古桥之外,什么都忘了,那些美好的典故,凄丽的传说,除了瞬间给游览的我们带来享受,原来是留不下任何的东西的。
在离开晋祠一个月后的今天,要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闭上了眼睛,首先我想到了宽阔、整齐的茵茵绿草,绝佳的绿化环境;然后,我想起了博物馆门口右侧的厕所,那是一座灰砖青瓦的建筑,门口依旧是鸟语花香,还有一颗极具个性的参天大树矗立在旁,正是这座公厕,诱使啤啤费了足足十分钟的时间,前前后后构图拍摄了数张照片;最后,我想起了晋祠大门的入口处,为了拍照的需要,乱七八糟的横了几只骆驼,高耸的驼峰让行人们望而却步,而这群畜生让整个空间弥漫着臭味,实在是有扰游客的兴致。
看来我的游览的确很肤浅,走过了晋祠,记得的仅仅是它的表面,它背后的故事,曾经在导游口中滔滔不绝的引述,而现在,却一干二净。不过还好,还有相机里不多的几张胶片,它帮我凝住了晋祠的片段。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如此的迷恋西部高原,在那里,我根本不用思考历史、文化,我只需要被我眼中绚烂的美景震撼,然后按下快门疯狂的记录它们,再用底片串起我对旅行的全部记忆。
我喜欢形而上的美,那是不动脑子就能欣赏的,而且留在心中恒久不变。
从晋祠坐车回到市区,已是下午。去平遥的车在剑南门车站始发,车上大多是旅游的人,旁边有对从北京赶过来的恋人,他们是早上才从北京出发的,五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太原,然后马不停蹄转车去平遥,真的很方便的交通。
山西给我的感觉始终有些浑浊,从空气到地面,包括车行在在乡间,放眼望去很难见到那种熟悉的翠绿色,城里的街道飞扬着尘土,在阳光下乱舞,乡间的黄土一望无垠,包围着孤零零的柳树。不过,这确实是种远离都市的气息。
十天前通过电话我们在平遥订好了房间,光绪客栈。大名鼎鼎的天元奎客栈已经满了,条件最好的昌兴隆也满了号,当时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大批民风客栈的电话,在经过仔细的图片比较之后选择了光绪客栈,因为它的名字容易让我信赖:准是民风客栈无疑!而且还是一个票号,住宿之余顺便参观。
旁边的那对从北京来的恋人问我们订好了房间没有,我很得意的说十天前就订好了,还吹嘘的一番该客栈的服务,因为电话那头的服务员在我订房的时候一再强调:您来了平遥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派车过来接您!多温馨的话语,当时就把我击垮了。
车颠簸着,我睡着了,一觉醒来,眼边晃过了一群红灯笼高挂着的院落,哦,乔家大院过了。。。。。。第二次睁开眼睛,我们已经停在了平遥车站,古城墙就在眼前,我甚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激动的掏出电话,给光绪客栈打电话,那边说人马上就来接。于是我们拒绝了很多三轮车夫的美意,将背包卸在了尘土飞扬的马路边,等待着。
眼前突了停下了一辆丰田跑车,鲜红色,后座的玻璃上醒目的贴着:╳╳客栈接待专用车。可惜不是接我们的。我和啤啤的眼都快直了,不停的念叨着:这儿人的服务真不错。。。。。。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我满怀希望的看着一辆辆帕萨特、佳美从眼皮底下溜过却未曾做短暂的停留,因为与我们无关,受第一辆红色跑车影响,我们都习惯性的把目光投向了中高档车中,仿佛一定会有玻璃上写着“光绪客栈接待专用”的牛车径直开到我们身边,嘎然而止。然而,我们的信心被时间逐渐的磨去,我又向客栈通了电话,被告之接我们的人很早就出发了,要我们再耐心的等等,也许很快就到了。再等等?很早就出发了?我们的心被重重的泼了冷水,这么久,该不是骑个三轮车来接我们吧?
我和啤啤决定放弃等待,哪怕是已经付出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们跳上了一辆人力三轮,朝古城里去。
我们经过了平遥完全陌生的街道,看着高大的古城墙离我们越来越进,我很贪婪的看着一切,想立刻从中发掘出历史的味道,但却牢牢的被嘈杂的现代气息所掩盖,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县城,唯有眼前的古城墙昭示着它的悠远的历史。
三轮车不紧不慢的进入了古城,几分钟前的平遥还很神秘,而现在就在脚下,在身边,这是种很向往的感觉。古城不仅古老,而且破旧,沿街的房屋建筑都散发着残旧的气息,大概就是文革时期的模样,仿佛走进了解放初的城市。街边的理发店的窗户上还贴着八十年代港台明星的贴画,里面的的转椅是最老式的,看着它,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每次爬到椅子上去剪发的场景。
北方的城市很多平房,大致是一个大的院落,里面有片小小的空地,四周分布着很多的独立房间,可能类似于四合院吧,平遥也不例外,从三轮车上朝街两旁看去,大多数屋子都是这样的结构。
随着我们逐渐的深入古城,仿明清的建筑一座座跳入眼帘,餐厅、客栈、商铺,大都深漆朱门,顶悬一副雄伟的金字招牌,从大门到窗格,无不散发着几百年前的味道,我知道,我们在一步步走进平遥的心脏。
从地图上来看,古城平遥的主街大致为“工”字形,其中的一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清街,另有很多小巷狭径纤陌纵横,贯穿其中,我们将要入住的“光绪”便位明清街的入口处。大概是看到主街上人车拥挤,三轮车顺势钻进了一个小巷,抄近道前行。巷子很窄,仅容两辆三轮并行,抬头一望,两面灰墙耸立。
终于我们在三轮车的带领下,来到了光绪客栈,果然是一所古老的地方,走上几级石阶,再迈过门槛,服务员带我们来到楼上,仅有的四个标准间只剩下一间了,楼下的则是睡土炕,硬硬的。不过上楼的楼梯实在是惊险无比,这是自己担建的木梯,几乎垂直朝上,两边连扶手都没有,只有摸索着靠墙的水管当作支撑,每次上下,都小心之极,我们背着巨大的背包,更感不便。
楼上有了类似于客厅的小厅,厅的四个角上分布着四个房间,厅正对着楼下的院子,此时正是下午时分,来参观票号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楼上看去,整个光绪客栈是四方结构,中间有一片空地,四周则都为客房,据说平遥的这些民风客栈以前都是当地人自己的屋舍,在平遥大热之后纷纷改头换面,做起了旅馆的行当,这在平遥,绝对是赚钱的买卖,尤其是在明清街,这条游客的必经之路。
120元一晚的标间,原本不能想象它太好,但进了房间,糟糕的条件还是让我们很不习惯。之所以提前订房,就是想略略“腐败”一下,可是仔细一检查,仅容一人的卫生间连水都冲不了,而且抽风机还坏了,不知是不是平遥常年低温,这房间竟没有可开启的窗户,只挂着一个没有遥控器的空调和还在丝丝冒着热气暖气管道!!要知道,这可是白天穿短袖的温度啊!由于封闭,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还有那不能抽风的卫生间,让这个收费不菲的标准间,变得名不副实。
无奈之下,我三番五次的爬下那个危险的楼梯,请人上来维修马桶,修理抽风机,但旅馆的小工来了几次,每次都告诉我们已经修好了,但一试仍然不行,抽风机就更不用说了,拉了几下,便告之昨天还是好的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就不行了。没有效率的维修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毫无结果,我们的心情真是沮丧到了极点,兴致勃勃的电话订房,满怀期望的平遥之旅,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开始的。
我开始后悔怎么没有选择楼下的土炕房间,至少现在看来,那些房间通风透气会好得多。
抛开心中的失望,我和啤啤有些饥肠漉漉了,走出了光绪客栈,沿着明清街慢慢的散步下去。
此时的平遥已经华灯初上,天虽未黑尽,家家户户都点了红灯笼。五一的平遥充满了旅游经济的身影,各个票号,镖局,书馆还在扯破了嗓子在门口用高音喇叭招揽着游客,从4元到12的门票的广告密布着整个街道两侧;电瓶车在下班前的最后时间里还来来往往的穿梭,能坐下十几个人的车厢只载着稀稀拉拉的几位游客;还有人力三轮、机动三轮,很奇怪为什么平遥没有禁止机动车进入古城区,本来就狭窄的明清街道,在承载了高流量的游客的同时,还不时穿行着各类机动车、人力车、电瓶车,嘈杂得让人心烦意乱。
现在正是晚餐时间,所有的餐厅都有促销小姐站在门口,说着千篇一律的话:请到我们这里来品尝平遥的特色小吃。。。。。。而所有餐厅的门口也都千篇一律的挂着招牌,告诉游客这里有什么特色菜,好些还贴了照片在板上在餐厅外展览。这让我想起了城市里餐饮的竞争,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方寸之地更为激烈。像我们这样的初来乍到的游人,选择在哪里用餐完全带有偶然性,餐厅的口味质量我们无从知晓,也许靓丽的外表、干净的用餐环境、古朴的气氛就足以吸引我们了。
于是,就这样,我们走到了天元奎。这是在网上很有名的客栈,来平遥之前有很多朋友向我吐血推荐,只可惜我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从1号到7号的房间都客满了,现在慕名而来尝尝这里的美食,也算是弥补没能住这儿的遗憾吧。
确实挺遗憾的,走进天元奎,外堂首先是餐厅,走进去便到了客房,也是一个小的院落,四周都是房间,瞟了两眼房门大开的一个房间,条件真不错,干净明亮之外,啤啤眼尖的看到了房客穿的一次性拖鞋,这个细节让我们想起了光绪连个拖鞋都没有,枉称标准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想象着住在天元奎享受着良好流通的空气,地道的民风土炕,我不知道该嫉妒还是该崩溃。
吃饭的时候我们试图向老板要房间住,回答我们的只有抱歉与摇头。
翻开平遥的菜谱,真吓了我一跳。绝对昂贵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个很普通的炒荤菜要近20元,一个素汤要10多块,更别说当地的特色小吃了,两个人,在50元以内很难吃上一顿饭,这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难以想象的!!
标题:[文化]平遥的梦想与现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探访张壁古堡
下一篇:[文化]走遍晋商大院